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音乐记忆的机制与策略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音乐记忆力是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形成音乐才能的先决条件。在无数音乐家成长的历程中,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智能,常常演绎成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在现实的音乐创作、表演、教育活动中,更是人们追求和依赖的动力。因此,我们对此进行一些探讨,试图撩开她那神秘的面纱,就并非多余的话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赖以依存的生理基础

人作为具有复杂思维能力的高级生命体,其心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健全、健康的鲜活机体。只有通过这些生理器官的系统运转,最终才能转换成为丰富多彩的思维功能,而大脑就是包括记忆在内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类对于记忆力的认识和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将这一心理现象归功于“记忆女神”,后来随着科学意识的萌芽,先后出现了包括记忆在内的心智能力源于大脑中液体的储存、运行的观点和记忆是蜡丸模型等学说。这些源于物质的假说到了18世纪逐渐被神经学知识所代替。后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的确立,记忆源于大脑皮层活动的观点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广泛认同。其间,通过生理解剖实验,证实了一种名为“海马体”的物质对人的记忆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以单一的神经部位或神经机制来诠释记忆心理则遭到更多学者的质疑,多重记忆结构、内隐记忆等研究成果普遍认为记忆不是单一的历程,神经系统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构。大脑功能区位化虽然有一定的生理解剖实验的支持,但是,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和神经活动与行为的对应变化是当代思维科学的重要成果。今天,关于记忆的研究仍在深入进行,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一定能够进一步破译记忆心理的密码。

当前的研究成果认为:“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而它的生理机制则是大脑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形成暂时神经联系所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经过强化而得到巩固,当再现时,旧的痕迹被激活,于是便完成了从生理到心理的过渡和转变。

人的大脑是高度精密而复杂的有机生物体,有 100亿个以上的脑神经元处于待命工作状态。它们可以使“记忆”成为一种能动的自适应神经活动过程。这种保持痕迹的能力,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提取,于是便形成了记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倾向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诠释记忆心理活动,并将这个过程划分为“编码──存储──提取”三个阶段。它们的结构模式如下图所示:

 

            输入             编码               存储              提取

可记忆的感知信息--───→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的这种心理结构包含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层次。其中感觉记忆属瞬间记忆阶段,是引起人注意的外界感知信息进入感觉通道,以感觉映象形式作短暂地停留;短时记忆是将得到注意和复习的一部分信息,经过感觉记忆编码操作后形成的;而长时记忆则必须是经过进一步编码,使新信息架构和已有信息架构融合为一体,并与个体经验建立了牢固的联系,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提取再现的记忆。从生理机制方面来看,脑皮层和脑皮下组织之间的闭合神经环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神经元神经突触结构变形,神经元胶质细胞增多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的增多,体现了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过程。重复的神经冲动导致神经元突触的持久变形,体现了长时记忆的生理机制。所以,记忆的提取是脑神经生理机制变形的重新激活,同时也是记忆的强化和巩固。这就是建立在生理学基础上记忆心理的实质。

                    音乐记忆的主要特征

音乐记忆是指过去积累的音乐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也是一种音乐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是通过特殊音响传播和通过听觉感知的艺术门类,因此音乐记忆主要是听觉记忆。当在人们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的时候,旋律、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所构成的音乐信息便向脑神经元输入传递,通过识记形成初步的感觉记忆。如果要将这种感觉记忆的效率提升,就必须通过有意识记对感知材料进行编码、存储,使之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以便完成对音乐信息的随时提取。

音乐记忆有着宽泛的内涵,主要包括纯听觉记忆、视听觉记忆、歌词语言记忆、情绪体验记忆、动感记忆等。所以,有关音乐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都可以成为音乐记忆的对象。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乐句和歌词的记忆、音乐学习和表演时的情感记忆等。上述音乐记忆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对现实音乐的种种记忆,除此之外,在想像过程中对某些音乐内听觉的记忆(如进入创作过程时,对所酝酿音乐主题的内听觉记忆)也是一种特有的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以具有乐音属性的音响为基本对象,因此根据其感受材料性质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审美记忆。机械记忆主要是对构成音乐原材料的记忆,如侧重音高、音长等要素的单音记忆、对各种节奏型的记忆、对和声、和弦的单个记忆等。这种记忆的对象本身虽是音乐的要素,也可以融入理解的成分,但由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审美的因素比较单薄,必须通过有意识记才能完成,是学习音乐的一种训练手段。审美记忆是对音乐作品或对有审美价值的乐句、歌词的记忆,由于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价值,能够激活情感,激发兴趣,其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动态规律,因此,具有形象感知的特点,在编码、储存和提取等过程具有流畅性、持久性。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虽然伴随音乐的视觉、运动觉可同时进入记忆,但是对音响的识记仍是实现记忆的基本前提。根据聆听者的参与态度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编码、存储,主要用于音乐学习、创作、表演等活动中。无意识记是日常生活中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所听到的音乐留下的记忆痕迹,并在以后可以提取。由于音乐具有悦耳动听和激发内心情感的艺术魅力,因此,无意识记往往也能够给人留下长时间的记忆,即使是那些对音乐技艺涉足不深的人,也往往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记忆效果。对某些音乐的“一曲难忘”现象,可以是有意识记,但是无意识记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因为音乐作为一种通过听觉感受的艺术美,其感染力直接驱动和强化着储存功能,深化着记忆痕迹。所以,音乐审美记忆具有高效率的优势。当然,无论是那一种音乐记忆,其本身都存在着质量方面的差异。良好的音乐记忆应该具有记得快(速度)、记得多(容量)、记得准(准确)、记得久(时间)等四个品质。

音乐表象是音乐记忆重要的“内存”,也是音乐记忆的主要形式,因为对音乐的回忆总是通过表象来实现的。在感受、识记音乐的过程中,大脑所留下的痕迹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动音响的印记,这种曾感知过的音乐直觉特征再现于大脑时,就形成了音乐表象。音乐表象是以内听觉体验的方式呈现的,它比较清晰、直观,特别是接触外部音乐信息之后的遗觉表象虽然短暂,但是印象鲜明生动。此外它还有一定的概括性,往往是乐句、乐段式的模糊再现,而不是单独出现某几个音的孤立映象。它是储存和提取音乐信息的中介环节,良好的音乐表象能力是长期记忆的必备条件。

在音乐记忆中,内隐回忆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内隐回忆是指非有意识地回忆先前已熟知的音乐,但是先前的音乐经验对当前的音乐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当前的音乐操作上。例如音乐创作活动就往往要通过内隐回忆来借鉴已有成功音乐的经验,尽管这种回忆是不自觉的下意识活动,但是心灵深处的内隐性链接和想像等发散性思维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使作品具有继承和创新的双重品格。长期流传的谚语“熟背民歌三百首,不会作曲也会诌”就是内隐回忆功能的最好总结。

                    音乐记忆的基本策略

音乐记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遗传的、非遗传的先天性超常音乐记忆力,在中外音乐史和现实生活中,都是有目共睹的。这种音乐智商的个性化特征,无疑给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有意义课题。但是,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记忆生理机制和心理过程是共性大于个性:长期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也证明:和所有的心理能力一样,音乐记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而逐渐得到提高的。因此,建立在上述理念前提下的音乐记忆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音乐记忆作为一种智力性心理因素,它的运转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整个心理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对音乐记忆心理的协同、激励效能,乃是重要的根本策略。其中,与音乐记忆有密切关联、有促进作用的心理过程的结合运用尤为重要。诸如:

──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需求心理,可以促使大脑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处于这种舒畅心情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不仅对音乐信息感受的痕迹深,而且储存的时间长;

──音乐注意是对音乐对象专一、集中的心理过程,在学习、欣赏、表演等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注意全力以赴,思想高度集中,将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其效果大大优于注意力不稳定的记忆效果。

──音乐有时需要机械记忆,但是如果能够融进理解因素,将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无疑有助于记忆的加深。如理解音阶的全音半音关系,就可以帮助音高的记忆;理解音乐的内容,就能够加强对音乐的情绪记忆。

──心理动机是音乐行为的精神本源,这种有目的、有追求的努力方向,可以激发对音乐的学习欲望,也是调动一切积极心理因素的原动力。明确的音乐学习动机能够强化脑神经对音乐感知的深度,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利条件。

音乐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当上述心理因素协同参与对音乐信息记忆的时候,才能优化记忆心理,获取良好的记忆力。

当然,音乐记忆心理只是主观的潜能,它必须参与到音乐学习等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地释放,也才能转化为增强音乐记忆的实际效果。因此,下面一些具有操作性质的行为策略则是提高音乐记忆力的有效操作准则:

──重复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对增强音乐记忆起着关键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听了一遍音乐就能够准确记下来的天才,是寥若星辰的。在音乐学习、演唱、演奏等活动中,必须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复习),才能加深音乐信息的痕迹和保持时间。因此,多听、多唱、多实践就成为音乐记忆最基本的获得手段。“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谚语,就是成功经验的总结。当然,重复并不是机械地无目的的无限次反复,除了要调动各种心理的协同功能外,还应该讲究复习的方法,例如要科学的分配时间,坚持天天按时练,不能一曝十寒,因为实践经验证明: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早晨复习优于晚上复习。俗话说“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练手生。”虽然主要指的是音乐技能训练,但是其中也体现了音乐记忆需要长期重复的道理。此外,在复习时,还要注意把听和唱结合起来;将乐(歌)曲的整体复习和部分复习结合起来;把歌谱的复习和歌词的复习结合起来。总之,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重复练习 ,才能优化音乐记忆。

──运用视觉加强记忆。音乐虽是听觉艺术,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在视觉参与下完成的。这种视听觉的综合感受,具有互补完形效应,通过视觉可以联想起相对应的听觉心理痕迹。除了看乐谱可以帮助记忆音乐、看文字歌词可以帮助记忆唱词之外,观赏音乐演出及其音像制品(VCD、DVD、电视、电影等)都有助于音乐记忆的加强。在这方面,成功的实践范例还可举柯达伊教学法中使用的柯尔文手势法,这种由教师运用七种不同手势和位置来提示七个唱名音高的教学法就是通过视觉形象诱导对音高的回忆,由于先前各种手势与相对应唱名读音、实际音高在学生大脑中已经建立起神经暂时联系,所以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手势进行读音和音高的演唱,这实际上就是通过视觉来帮助音乐记忆所产生的心理功效。

──通过运动觉加强记忆。音乐来自生活,音乐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器官和肢体运动中完成的,尤其是器乐演奏更是如此。通过特定的形体动作来唤起相对应的音乐体验,激活听觉记忆,也不失为一种强化记忆的手段。例如在合唱和合奏中,指挥的形体动作必然对合唱合奏者产生激发歌词和旋律的回忆,其中既有音乐本体的记忆,也有音乐情感体验的记忆。再如著名的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将人体作为一件特殊的“乐器”,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的交流,使身心都投入音乐中,在准确和生动地理解、感受音乐的同时,也极其自然的加强了对音乐的记忆。

──利用物质材料帮助记忆。音乐虽然是精神文化产品,但是它的传播却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中介。学歌要有歌谱,练琴要有乐器……,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但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特别是音乐教学中,都可以(也必需)通过某些物质材料的应用来达到帮助记忆的目的。作曲家的创作灵感萌发了一个音乐主题,便立刻要在谱纸上记下来;歌唱家、演奏家必须通过歌谱、乐谱来强化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记忆;而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教具的使用,都具有帮助学生音乐记忆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必须通过各种形象化的图片、图表、模型、乐器和音像制品来感受音乐,同时也在寓教于乐中加深了对音乐的记忆。所以,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物质材料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永远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自然,对音乐记忆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探讨也在不断的深入,许多成果给了我们智慧的启迪。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有能够完全揭开音乐记忆的神秘面纱,但是,长期大量地音乐实践(特别是音乐教学实践)已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通过上述概括性的探讨,以期将此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探索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梁庚辰,台湾《科学月刊》191期

3.《记忆心理学》(第二版)杨志良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记忆术》(日)南博著,宋金明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5.《音乐心理》张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廖家骅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上一篇理论指导实践的执著追求――评《中国音乐教育》的办刊方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