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花・香――民歌及其艺术特点浅赏》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花・香――民歌及其艺术特点浅赏》<?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湖北京山县实验高中  甘阿丹

本文获《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教案设计大赛》一等奖

 

    课    时:1课时;  教    具  CAI课件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材类型  自编教材

一、   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学习,使学生:1.能正确理解民歌,如:来源、价值、分类等方面。2.掌

握民歌的艺术特点。3.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能力发展目标:1.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2.通过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1.培养音乐兴趣,以及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2.激发学生不断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3.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1.中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族文化中有重要地位,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本节课中,选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民歌,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歌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2.内容的选材,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民族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并能使学生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不断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选取学生身边的民歌作赏析要点,为学生正确理解民歌和民族音乐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欣赏各地民歌,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及分类。 (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学唱民歌片段,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学生实际的辨别能力与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不断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重点  对民族音乐的体会、分析与感受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知识的准备:1.在小学、初中阶段及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当多的民间歌舞及相关艺术作品。2.在初中及高一同步的语文及历史等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中国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3.高中学生在语文课上接触过有关中国文学艺术作品在语音、语调方面的内容。4.初中及高中地理有相关中国地形地貌与地域特征及各民族风土人情的相关介绍。

    (二)心理的准备:1.能力方面:高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已掌握了初步的音乐常识和音乐表达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欠缺对中国民歌的系统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2.情感方面:(1)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提高,充满自信,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不满足简单重复的课堂教学方式,渴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呈现方式的新颖性,感官刺激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活泼性。(2)对音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希望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取其容量大、手段新,感官刺激形式多、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呈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感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情感陶冶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抓住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情感性,教师通过对蕴含感染力的教学内容的重组,组合运用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强化、发展学生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情感呼应,在音乐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情感氛围,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体验中国民歌的独特魅力,从而愉悦身心,发展人格,体现现代教学的素质观。

    (三)交互合作教学策略  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发展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与学生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多边互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及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体现现代教育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要求。

    (四)激励探究教学策略  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和歌声的引导和激发,提供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民歌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观。

    (五)以音乐为主线的学科综合实践策略  教学以“民歌”欣赏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包括舞蹈、美术、戏剧等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历史等)的多边横向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结合所学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并辐射到其他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整性,体现现代教育的综合观。

    五、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运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听赏、参与、思考、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音乐美与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

    六、教学过程

   (注:选取民歌片段)

 

 

 

                                                   摘自2005年10月《儿童音乐》

 

 




上一篇探究式音乐教学初探――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教学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