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探究式音乐教学初探――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教学设计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探究式音乐教学初探<?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教学设计

    北京十二中分校  张  梅

    初一年级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音乐知识中,有“劳动号子”这样一个内容。教材中定义为“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在教师用书中定义为“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上述二者作为劳动号子的定义,讲述较粗略,语言也不详细,甚至出现定义都不相同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上述内容,成为一个较难讲清楚的问题。通常,不予详述,只是介绍性的解释,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这种教法,对于学生认识的深入明显有不足之处。因此,在备课时,我首先从劳动号子产生的过程去挖掘,通过对其起源、发展过程的研究,理清其来龙去脉。再将其还原到课堂上,使学生对其本质有清楚的认识,并通过它去认识更高一级的音乐艺术。在授课过程中,我运用探究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课题。

    一、我从最原始的劳动口令开始,让几个学生一起“抬一重物”,引入问题情景。学生会本能的喊出“一、二――三”或“预备――起”之类的口令,以便协调发力动作;当众人抬着重物走一段距离时,他们会不断重复“一二一二”口令。而学生军训时常喊的口令也是“一二一二”,那么,两者在其作用上有何不同呢?用这一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号子的作用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环节说明:在人类的劳动中。口令是劳动号子的原始状态。其作用很简单,即:劳动参与者共同用力的口令。它也可叫号子。

    二、发动学生逐步对未知领域立项进行主动探索。

    1.设疑:定义为“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而刚才学生已经体验到的是,劳动与口令有关,并没有产生歌曲?那么定义中的“歌曲”是怎么来的?教师引入一个有情景的号子:“前面有只老鼠,后面有只猫啊,同学们哪,咳左,加油干哪,咳左……”再加上一点简单的旋律。这样的号子一定比不停的喊“一二一二”口令有新鲜感,能鼓舞劳动热情。这说明,随着劳动工作的重复,口令的简单重复逐渐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失去了新鲜感,变得枯燥、单调。为了引起劳动者们的注意,调剂其精神,鼓舞劳动热情,激发劳动干劲,转移劳动的疲劳,就会在相同的节奏中加入丰富的语言,甚至旋律。这些语言内容很多都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从而引起劳动者的共鸣而即兴创作的歌词。这种情况下,口令式的号子开始成为了歌曲。如在《川江船夫号子》之《平水号子》中唱到:“有钱人在家中坐,哪知道穷人的忧愁”,“推船人本是苦中苦,风里雨里走码头……”。这些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愁苦、凄凉的词句。长期的积淀和一代代的再创作,使各种劳动号子形成相对稳定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进而形成完整的歌曲。

    2.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这一知识概念的情况。如:生活中什么劳动或运动要喊号子?通过学生列举、讨论,理清并统一了认识。  

    3.研讨:再进一步深入学习。这种歌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教师提供一个学生没有说到的、生活中学生也没见过的劳动场面。即:地形复杂的峡江地带,常有许多来往的船只,这里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号子。而这是本课探究的难点。但通过丰富的视听资料,使难度得以降低。船只通常要经过平水、见滩、上滩、险滩、下滩这一连续的劳动过程。当听赏完《川江船夫号子》中两首不同情绪的《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之后,请同学们选择这两首音乐分别是哪一劳动过程,并说明为什么?其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学生们会很容易的描述出:《拼命号子》是在险滩这一劳动过程唱的。因为当船只逆流而上要经过一段水流很急,有很多礁石的狭窄地段时,船只行使得非常艰难,甚至走不动了,这时需要船工和纤夫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拼命地把船拉过去,否则船就会被冲回去或触礁,甚至被急流掀翻。因此,纤夫就要使出最大的劲,他们光着膀子,满头浑身都是大汗,青筋暴露,纤绳深陷进肉里,整个人拼命往前奔,几乎与地面平行。这种劳动强度下唱的《拼命号子》,其音乐表现当然不会是有更多的抒情成分,而是完全以快节奏、高强度的劳动为中心。其节奏是紧凑的,旋律是粗犷豪放的,几乎没有了旋律,唱的音高实际上更接近自然语言。当狭窄的险境渡过后,出现比较宽阔的江面,船工和纤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逐渐平息,这时船工们才敢松口气,纤夫们才能放松地走着,谈谈家事,才可以唱出有更大表现余地的《下滩号子》。其音乐表现自然是,平稳的节奏和悠扬动听的旋律。由此应看到:这两个号子是同一种劳动类型,由于其劳动过程不同,唱的号子也完全不同,更何况不同的劳动内容,唱的号子就更不相同了。比如:正在森林里干活的伐木工人,他能唱着《茉莉花》干活吗?正在家里锯一根木头的人,他会唱伐木工人唱的号子锯木头吗?这是不可能的。

    到此,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这一定义,才算给学生真正演示清楚。分析其它音乐特点就自然是送到学生嘴边的话了。由于产生号子的劳动是一种集体性的劳动,为了步伐一致,动作协调,必须有人组织、指挥,而他往往就是号子的领唱者。这就是号子中最常见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特点。在艰巨的集体劳动中,不允许犹豫和畏缩,只有靠坚毅、勇敢、齐心合力,才能战胜困难。这就决定了在音乐中要排除柔弱、纤细的部分,因而形成号子音乐坚定、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值得强调的是,号子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某种较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这样使号子节奏具有律动性特点。

    三、号子的种类远不止《川江船夫号子》这一首音乐,它只不过是船工号子类中的一种。多种多样的劳动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号子音乐。给同学们欣赏多种号子音乐,开阔视野,使学生熟悉、靠近劳动号子,缩短他们与劳动号子的距离感。如欣赏搬运号子《哈腰挂》、工程号子《打夯歌》、挑担号子《走绛州》、农事号子中的打麦号子《催咚催》等。

    四、结合劳动号子的学习,由学生设计不同的劳动场景,创编出相应劳动号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认识:劳动方式的节奏特点决定其号子音乐的节奏特点,从而使学生加深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并进一步体会劳动号子的作用及艺术性。

五、知识的升华或是扩展运用。《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这两首号子音乐形成的背景,在真实的劳动生活中是两个连续而又截然不同的过程。《黄河大合唱》中具有船夫号子音调的《黄河船夫曲》,将这两个过程合在了一首歌曲里,但其表现已经艺术化了。怎样“艺术化”了?这需要启发学生去认识生活与艺术的不同。《拼命号子》中的紧凑的节奏和高强度,在《黄河船夫曲》里表现得音响更加宏大,有气势。当《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响起的时候,音乐急速有力,具有锐不可挡的气势,用主导动机贯穿发展与领、合呼应为其演唱形式,使我们无不感受到黄河船夫们在暴风雨中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而这与前面的《拼命号子》的音调素材如出一辙,但此时的音乐已不仅仅是生活中一种简单的劳动口令式的号子音乐了。由于《黄河大合唱》产生的背景,这里的《黄河船夫曲》已非常鲜明的将生活中船工们在急流险滩中的拼命奋击和挣扎,升华为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的斗争精神、拼搏精神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誓达彼岸的民族精神。紧接着出现“哈哈哈”的笑声,和舒缓的旋律,这不正与《下滩号子》中船工们放松的劳动状态一致吗?但此时的音乐已升华为黄河船夫们对斗争前途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些正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精华,上升为艺术之处。《黄河船夫曲》将一个简单的号子音乐,赋予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气势磅礴的民族气魄,反映中华民族坚强博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艺术作品。这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用《黄河船夫曲》这一歌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劳动号子这一民歌体裁;反过来,通过对劳动号子的学习过程,培养并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从原始状态的简单口令,根据号子的不同情况,探讨其可能会出现的改变,从而对劳动号子及各种特点基本了解。除了音乐课内容外,更重要的是以劳动号子的认识过程,展示了探讨一个问题时,如何从发生到发展,再到最终结果的普遍认识方法。按照这样的思想,对任何一个课题都可以从已知导向未知,从而发展自己的知识,这一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了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作为一个普通学生来说,仅仅知道什么是劳动号子,其作用和意义我认为不是很大。而通过这一知识的学习,学生会鉴赏音乐,审美能力在逐步提高,这个对学生今后的作用才是最大的;知识应具有一个连续性、完整性,这个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意义最大的。

 

                                                        摘自2005年10月《儿童音乐》

 




上一篇《有趣的动画音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