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中国民歌(之二)――少数民族民歌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简介少数民族民歌。 (二)欣赏:欣赏一组少数民族民歌。 (三)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的: (一)音乐知识: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二)欣赏:通过欣赏―组民歌,在感受少数民族民歌那多姿多彩的同时,加以增进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三)活动与练习: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及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三、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欣赏少数民族的民歌。四、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欣赏少数民族的民歌。五、教材分析 (一)音乐知识――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居住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亩分之五个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五个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福建和台湾省。 每个少数民族不论入口多少,却都拥有自己本民族创造和继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文化。而民歌则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广泛的传唱所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的作品。是他们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感倩、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比如:生产劳动、娱乐、休息、社交甚至选择配偶都伴随着歌唱。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做父母的必须教会儿女歌唱,一般从四五岁开始。这是他们独特的启蒙教育,也是少数民族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欣赏 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即从居住地理位置上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成与所居住地域和生活习惯密切联系起来,更好地把握民歌的风格。 1、北方草原组本组民族有达斡尔族、裕固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哈萨克族、阿尔克孜族。他们居住地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由东到西联成一片,东面乌苏里江,西达帕米尔高原,北面中苏、中蒙边境。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富,森林茂盛,河溯较多,适于放牧和渔猎。 《牧歌》是内蒙古昭写达盟典型的长调民歌(蒙古民族按节奏、节拍划分为“长调”、与“短调”,长调歌曲有板,节奏整齐;短调则散板式,节奏较自由。)这首歌曲由上下两句构成,分别围绕两个支柱音“5”,和“1’,上句波浪式的旋律围绕着“5”音上下回旋,并出现全曲最高音“7”,仿佛蓝天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1”音为中心围绕进行,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摸进,低回宛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点点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的美丽、辽阔。 《我的家乡多美好》赫哲族民歌。这个民族居住在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因此他们的民歌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比如《渔歌》、《打猎歌》、《打雁歌》等。《我们的家乡多美好》这首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渔猎生活和待人热情好客的品格。歌词简朴,富于生活气息。曲调由四个均衡乐句构成AABA。结构完整,有重复变化,旋律常常出现较大的起伏,仿佛渔船在江面上忽高忽低,破浪前进。 《玛依拉》新疆哈萨克民族。这个民族以放牧为主,因此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玛依拉)这首民歌就具有这样的特点;(玛依拉)是一位美丽的姑娘的各字。她的性格开朗活泼、能歌善舞,牧民们常到她的帐遭周围,倾听她那美妙的歌声。歌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音调大多处于高音区,显得高亢明亮,表现丁姑娘活泼开朗的性格;第二部分旋律则较多处于较低音区,显得乎稳抒情。富有草原风味。两部分形成对比,因此生动地刻画出《玛依拉》天真美丽的姑娘形象。 2、黄土高原组 属于本地区的民族有居住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撤拉族。他们多从事于畜牧业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较发达,被人们称为“塞外江南”。 他们的民歌依据演唱的场合分为在山野间唱的“野曲”和在村庄里演唱的“家曲”两大类。“野曲”’中的主要体裁是广泛流传的一种山歌,又叫“花儿”;“家曲”的主要体裁是在婚礼、喜庆上演唱的。 《上去高山望平川》回族民歌,又名“花儿”。这是一首典型的传统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曲调高亢嘹亮,音域较宽,旋律跳动大,节奏自由而副于变化。延长音用得较多,衬词、衬句拖腔较长,显得辽阔奔放,一般男声演唱青海的“花儿”时用小嗓(假声)。 3、中亚绿洲组 本组包括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旅;乌孜别克族和塔背宽族。新疆天山以南的塔里冰盆地四周是本组居民主要居住地。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畜牧业和商业比较发达。新疆南疆塔里木盆地四周索有“歌舞之乡”之称,三个民族便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他们的民族一般可按演唱的形式分类。如:维吾尔族民歌按有无伴奏分为“相和歌”和“徒歌”。 《喀什的春天》是维吾尔族民歌,旋律活泼跳跃,表现了维香尔族那热情奔放的性格。 4、西藏高原组 本组包括藏族、门巴族和路巴族。他们住在素有“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上。多数从事于牧业生产。 本组民族民间音乐主要体裁有民歌、歌舞、说唱、器乐等。歌舞多为踏歌形式,故他们的民歌与歌舞在习惯上并为一体,不能分开。 《巴塘连着北京》倾注了边骚人民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唱出了西藏人民对党的热爱之憾。歌曲中的四个乐勾都呈现出流线型。婉转流畅。第一句开始就出现2,然后慢慢降下来,给人奔放、火热之情。歌曲的唱法特点,在二、四乐句的尾音在结束时分别加上两个倚音样唱起来产生;种上下较大幅度的摆动音型;给人感觉是像在左右摇摆似曲,这是西藏民歌的一种特殊的润腔风格; 5、东南山地组 本组包括苗、瑶、香水出家、位佬五个民族。他们多数居住在山区,那儿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以农业为主,林业为副。 《瑶家门前一道泉》瑶族民歌。歌曲由三个乐句组成×× ××、×××―节奏贯穿全曲,音调中只用1、3、5三个音,整个旋律显得流畅、清新,表达了“瑶家翻身日子甜”的情感。 6、中南丘陵组 本组包括壮、布依、傣、侗、仫佬、水、毛难、黎族等八个民族。本组与族除傣族居住在云南外,其他都居住在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成部的贵州省,以农业为主。 他们有丰富的多声部民歌的民族。有的民族如仫佬族、只有多声部民歌而无单声部民歌。各民族的多声部民歌虽然形式各异,但在音乐形态上都把大二度作为协和音程来运用。说明他们有共同的谐和观念。 《五指山歌》黎族民歌。这是一首当年黎族人民怀念红军的革命民歌,它充满浓郁黎族海南民间音调。这首歌曲曾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斗控舞”中运用,前十六小节就是《五指山歌》的旋律音调,只是节拍变了,结构扩大了。 六、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欣赏一组民歌。 2、活动与练用。教学目的: 1、音乐知识: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通过欣赏―组民歌,在感受少数民族民歌那多姿多彩的同时,加以增进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组民歌,感受少数民族民歌风格。 教学难点:感受少数民族民歌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播放VCD影片介绍: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居住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五个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福建和台湾省。 每个少数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却都拥有自己本民族创造和继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文化。而民歌则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广泛的传唱所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的作品。是他们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感倩、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比如:生产劳动、娱乐、休息、社交甚至选择配偶都伴随着歌唱。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做父母的必须教会儿女歌唱,一般从四五岁开始。这是他们独特的启蒙教育,也是少数民族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欣赏: 第一次欣赏一组少数民族的民歌,着重在感官体验上,从风格各异的民歌中来感受它的特点。 (1)选择对比明显的民歌,比如:《牧歌》、《喀什的春天》、《巴塘连着北京》 《五指山歌》、《瑶家门前一道泉》,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每首歌曲的不同风格。(不要出示歌曲的名称与民族) (2)听唱:听唱上述五首歌的旋律,感受不同的风格。 三、活动与练习: 1、2、3。 教材上要求做 1、2、3练习,重点放在第2条 。 方法: (1)先听出每条短句的拍号与小节。 (2)要抓住每个短句的骨干音,比如它的骨干音是135三个音。 (3)抓有特点的节奏,如:× ×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少数民族在地理位置上的划分。 五、教后感: 学生看了VCD影片介绍后,对中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再进行民歌欣赏,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枯燥,而且对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显得比较浓厚。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欣赏一组民歌。 2、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的: 1、音乐知识: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通过欣赏―组民歌,在感受少数民族民歌那多姿多彩的同时,加以增进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教学重点:欣赏―组民歌,感受少数民族民歌风格。教学难点:感受少数民族民歌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出示幻灯片,谈话引入: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但从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上进行划分,可分为1、北方草原组。2、黄土高原组。3、中亚绿洲组。4、西藏高原组。5、东南山地组。6、中南丘陵组。 二、欣赏一组民歌。(欣赏时划表格,帮助学生了解这一地区民歌的特点) (1)北方草原组:本组民族有达斡尔族、裕固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哈萨克族、阿尔克孜族。他们居住地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由东到西联成一片,东面乌苏里江,西达帕米尔高原,北面中苏、中蒙边境。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富,森林茂盛,河溯较多,适于放牧和渔猪。 ●欣赏《牧歌》 边欣赏边分析歌曲特点:这首歌曲由上下两伺构成,分别围绕两个支柱音“5”,和“1’,上句波浪式的旋律围绕着“5”音上下回旋,并出现金曲最高音“7”,仿佛蓝天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1”音为中心围绕进行,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摸进,低回宛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点点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的美丽、辽阔。 ●欣赏《玛依拉》。 边欣赏边分析歌曲特点:《玛依拉》新疆哈萨克民族。这个民族以放牧为主,因此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玛依拉)这首民歌就具有这样的特点;(玛依拉)是一位美丽的姑娘的各字。她的性格开朗活泼、能歌善舞,牧民们常到她的帐蓬周围,倾听她那美妙的歌声。歌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音调大多处于高音区,显得高亢明亮,表现丁姑娘活泼开朗的性格;第二部分旋律则较多处于较低音区,显得乎稳抒情。富有草原风味。两部分形成对比,因此生动地刻画出《玛依拉》天真美丽的姑娘形象。 ●欣赏《我的家乡多美好》 《我的家乡多美好》赫哲族民歌。这个民族居住在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因此他们的民歌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比如《渔歌》、《打猎歌》、《打雁歌》等。《我们的家乡多美好》这首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渔猎生活和待人热情好客的品格。歌词简朴,富于生活气息。曲调由四个均衡乐句构成AABA。结构完整,有重复变化,旋律常常出现较大的起伏,仿佛渔船在江面上忽高忽低,破浪前进。 民歌民族生产形式旋律节奏 《牧歌》东蒙民歌放牧优美动听
《七色光之歌》教学目标: 1、 认识并学会演唱波音与滑音。 2、 通过学唱歌曲《七色光之歌》,让学生从那活泼欢快的旋律中去领悟长大后要去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 3、 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学唱歌曲《七色光之歌》。教学难点:学会演唱波音与滑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 1、 导入:装饰音是用来装饰旋律的主要音的旋律型。在记谱中装饰音用特殊的记号和小音符来标记,演唱是它的时值计算在前面音符的是值内。下面介绍波音和滑音。 2、 音乐知识 1) 采用先感受后认识的方法认识波音与滑音。并从中找出规律即波音是把本位音一分为二,在其间加入上方或下方辅助音而成,进而介绍上下波音。 2) 介绍滑音。参照波音的介绍方法。另外,在“唱一唱”的练习中,注意下滑音要顺着它的音势向下滑行到另一音。 3、 学唱歌曲《七色光之歌》 1) 拍打节奏 A ××××××××× ××× B ×××××××××××× 2)视唱二部合唱练习(歌曲中的二声部)听一首二声部歌曲提问:你听到海鸥在干什么?什么叫副旋律?副旋律的作用是什么? 3)视唱B段旋律。 4)听音练习:用A段的前八小节。 4、歌曲的处理。 1)速度:稍快。 2)力度:变化应较大一些可以形成对比。活动与练习 1、按教材上要求作听音练习. 问:歌曲处理时应注意什么? 2、做练习前让学生先观察每一条节奏的特点。 节奏练习的准确性。问如何才能把节奏听的准确? 3、欣赏黄河大合唱. 教学后记:通过学唱歌曲《七色光之歌》,让学生从那活泼欢快的旋律中去领悟长大后要去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
学唱一首合唱歌曲《可喜的一天》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与听辩大、小三度及五度音程,从而增长知识。 2、通过学习活泼欢快的旋律,寓教育于歌曲中。启发学生做一个勇敢善良、热爱科学的好少年。 3、运用音乐要素,进行歌曲对比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认识与听辩大、小三度及五度音程。教学难点:运用音乐要素,进行歌曲对比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我国有很多有名的音乐家和外国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肖邦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前苏联最杰出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2、音乐知识:音程 1)回顾音程的有关知识。
问:什么叫音程?音程的度数如何确定?音程是如何分类? 2)听辩一组大三度音程和小三度音程,从音响效果及色彩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归纳总结。 3)从结构上进行讲述,进一步明确大三度和小三度的概念。 4)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听辩,巩固大、小三的及纯五度的音响概念。二、学习歌曲《可喜的一天》: 1、简要介绍肖斯塔科维奇及其作品。 2、把副歌高声部的一部分作为发声练习,先视唱,再加上不同的韵母进行演唱。要求声音圆润,换气统一。 3、让学生在这段旋律的下方加上三度音,并找出他们之间的音程关系。再进行演唱。 4、听范唱,让学生划分乐句,找出重复的乐句。 5、视唱高声部的旋律,并配置下方三度音进行两声部的视唱。 6、按节奏有表情的朗读歌词。 7、歌曲的处理活动与练习 1、在全曲唱会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处理并展开讨论,从歌曲的情绪上进行对比。问:歌曲处理时应注意什么? 2、节奏的综合练习。 3、辩认乐器。问:书中的乐器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并有什么新的认识? 4、听辨音程。 5、按书上的要求写出图片中乐器的名称。教学后记:通过学习活泼欢快的旋律,寓教育于歌曲中。启发学生做一个勇敢善良、热爱科学的好少年。
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的种类及演奏方法。 2、通过欣赏活动,让学生从民族吹管乐器那丰富的表现力中,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3、启发学习梅花不怕严寒傲立风雪的品格。教学重点:欣赏用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教学难点:感受我国民族那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能说出那些乐器,在这些乐器中那些是我国的民族乐器,那些是从外国流传进来的。今天我们在来认识一下我国的吹管乐器。一、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 1、听辩乐器的拉弦乐器与弹拨乐器的相关知识。提问:我国的乐器中分为几类?按什么来分的?它们分别是什么? 2、采取视听结合的方式介绍吹管乐器。了解乐器的形状、演奏姿势及发声特点。笛―明亮甜美。萧――圆润恬静。笙――有管簧混合音色,音响丰满,唢呐――高亢明亮。管子――浑厚丰满。二、听赏《姑苏行》《凤凰展翅》《百鸟朝凤》、《江河水》。听时要求从作品的内容、情绪,乐曲分段及每段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三、歌曲的学习《踏雪寻梅》 1、让学生分析冬季的特点。通过各种方法感受冬季的美。 2、听范唱录音。领会歌词的含义。 3、旋律用视唱的方法学习。 4、用打击乐器简单地律动进一步表现歌曲。 5、简介黄自及其作品。 6、复习歌曲。 7、歌曲的处理。教学活动与练习 1、在全曲唱会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处理并展开讨论,从歌曲的情绪上进行对比。 2、节奏的综合练习。 3、听辩音程。 4、听辨旋律。 5、分小组演唱一组家乡的民歌给同学听。 6、简介贝多芬、黄自、冼星海。 7、欣赏《渔光曲》《祝酒歌》
4、用打击乐器简单地律动进一步表现歌曲。 |
拉丁美洲歌曲欣赏 ☆教学设计的思路:本课是根据(沿海版)小学音乐第11册第5课学唱一首拉丁美洲歌曲《哈利鲁》而设计。拉丁美洲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因此拉丁音乐是以多种音乐文化的融合,而形成混合型音乐。它融合印第安、非洲、欧洲的音乐特色,切分音节奏的大量运用,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歌舞音乐,而仅仅学唱一首《哈利鲁》不能让学生较完整地感受拉美音乐的特点。根据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一个人对他所需要学习、掌握的领域,了解、得到的有关信息越多,那么也越能激发他对这个领域探索的主动性,更好的掌握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把这节单纯的唱歌课,设计成一节音乐“主题性综合欣赏课”。教学要点如下: 1、 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活动目的的心理定向。本课的导入直接明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哥伦布去探险发现了新大陆――拉丁美洲,然后游览“新大陆”,欣赏了印第安音乐、黑人音乐、桑巴等富于拉丁美洲风情的音乐主题,并学唱了特立尼达岛的歌曲《哈利鲁》。2、 以音乐欣赏为教学主线,围绕拉丁美洲音乐主题,构建音乐与其他学科、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本课教学以欣赏拉丁美洲音乐为教学主线,使学生通过了解拉丁美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沉淀,丰富了历史、地理其他学科的知识,激发学生了解拉美音乐的兴趣。3、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通过看、听、唱、奏、动、说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本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舞蹈、歌唱、诉说、弹口风琴,敲打击乐器等方法表达自己对拉丁美洲音乐的感受。一、教学内容: 1)印地安人音乐、黑人歌曲的节奏体验,欣赏拉美风情舞蹈。 2)歌曲《哈利鲁》的学唱与表演。二、教学目的与重难点: 1)欣赏印地安人音乐、黑人音乐,学唱特立尼达歌曲《哈利鲁》,体会其音乐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感受拉美奇特的民族风情。 2)使学生感受到拉丁音乐多元化的特点,认识人种平等的精神。三、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上网查找“哥伦布”“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音乐” 四、教具准备:印地安人歌曲〈十个小印地安人〉、黑人歌曲《达姆,达姆》拉丁美洲舞蹈光碟、电脑、自己制作的课件、打击乐器、口风琴等等。五、教学过程 1、课堂常规:在热情的拉美舞曲音乐扭动中走入课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愉悦情绪。 2、创设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探险吗?你们曾经坐船航海去世界各地探险吗?让我们跟着15世纪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一起去探险吧。(出示航海图,配上西班牙斗牛音乐,暗示是从西班牙出发的) 1)第一站――感受印地安音乐:师:以前东、西半球的人们交通很不方便,哥伦布这位有影响力的航海家相信当时的一种说法:地球是圆的,只要绕一圈就能从西边到东边。因此,他带领船队,浩浩荡荡去寻找西欧通向亚洲的最近的道路。哗~~风浪好大啊,看陆地!那里是哪里呢?(出示拉美大陆的印第安人,)师:是印地安人的居住地!你们知道是什么地方吗?我们跟着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拉丁美洲。师:让我们听听印地安人在说什么?播放《十个小印地安人》,感受印地安音乐旋律、节奏单纯,鼓点清晰的特点。 ☆学生一边演唱,一边拍手。 ☆学生左手打节拍,右手打节奏的拍手并演唱。 ☆学生分小组,一组打节拍,一组打节奏,口中模仿印第安人呼号。 2)第二站――感受黑人音乐节奏:师:看,我们在拉丁美洲看到了黑人,黑人不是应该在非洲吗?你们上网查过拉丁美洲的资料,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原来16世纪中期开始,在葡萄牙殖民者统治时期,原住民――土著印第安居民被大量消灭,殖民者从非洲把大批黑奴运入拉丁美洲,使拉美的民族成分起了很大的变化。) ☆播放黑人音乐《达姆,达姆》,跟老师一起双手拍节奏,扭动身体,感受黑人音乐强烈的切分音节奏感。 ☆欣赏一段与黑人音乐有渊源的舞曲〈桑巴〉。 3)第三站――演唱和表演拉美歌曲《哈利鲁》(细节忽略)师:谁在唱歌?(教师用电子琴自弹自唱特立尼达群岛歌曲《哈利鲁》)师:来看看它的歌词~~,一起跟唱吧。师:歌曲欢乐热情,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你们觉得用什么小乐器伴奏比较好呢?教师介绍拉美音乐的常用乐器,学生在课堂打击乐器中寻找合适乐器为歌曲伴奏。 3、小组分工竞赛:要求:分组练习,集中表演。 ☆用塑料绳、塑料袋、废弃的光牒、饮料罐等把自己打扮成印地安人的样子。 ☆吹奏口风琴较优秀的学生练习怎样为演唱伴奏。 ☆喜爱演唱的学生,编创简单动作演唱歌曲。 六、小结:拉丁美洲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因此拉丁音乐是以多种音乐文化的融合,而形成混合型音乐。它融合印第安、非洲、欧洲的音乐特色,切分音节奏的大量运用,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歌舞音乐,拉美音乐特点是节奏强烈,富于动感和力度,感情热烈奔放,动作大胆,歌舞音乐较多,是融合了印第安、非洲、欧洲音乐的混合风格的音乐。伴奏的打击乐器很有特色,能够就地取材的制作出许多小乐器,那里的人们很热爱音乐,热爱舞蹈。从音乐里,我们更应该看到,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和言行。我们爱护自己的民族音乐,也要尊重别的国家的音乐文化,尊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人们的生活习惯。附:拉丁美洲音乐资料: 1、印地安人音乐: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拉丁美洲是印第安人的故乡。1492年以后,教会音乐由耶稣会教士传给美洲土著居民,殖民当局镇压土著音乐,当地的节奏、旋律与欧洲的节奏、旋律逐渐混合而成新的、有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形式。因此,至今,仍可在拉丁美洲的音乐中寻探出许多印第安因素。印第安人的音乐很多是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相结合的,所以,旋律单纯以do、 re 、mi 、sol、la的五音构成的旋律,形成独特的风格、趣味,而节奏也简单其次。没有弦乐器,传统乐器是笛、奥卡里(埙)或者是鼓、摇响器等打击乐器管乐器中,最流行的是竖笛,用竹、芦或粘土焙制,还有排箫、鼻笛等。。印第安人的打击乐器尤其丰富多彩。常用烧空的树干制鼓,果壳可用作刮响器,也可用作空心摇荡器。 2、拉美的黑人音乐:16世纪中期开始,在葡萄牙殖民者统治时期,原住民――土著印第安居民被大量消灭,殖民者从非洲把大批黑奴运入拉丁美洲,使拉美的民族成分起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说拉丁美洲音乐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黑人及其音乐文化。今天作为“拉丁节奏”而广受世界欢迎的音乐,几乎都是以非洲节奏为基础的音乐。但是,土著印第安人以及葡萄牙人的音乐传统也被保留在拉美音乐中。黑人音乐有大量的切分音和八分、十六分音符组成,节奏型变化灵活。
Ⅹ・ⅩⅩ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我国维吾尔族非音乐特点。 2、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教学难点:感受少数民族民歌那多姿多彩。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国有几个民族?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无论人口多少,都拥有自己本民族创造和继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文化。而民歌则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学习维吾尔族民歌。二、按书中节奏型的教材教学。三、学习《青春舞曲》。 1、欣赏一组新疆民歌《掀起你的头盖》、《啊拉木汗》《达板城的姑娘》等。让学生充分的感受新疆的歌曲热情、活泼、极具动感和活力的风格特点。 2、听范唱录音,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 3、按节奏朗读歌词。 4、完整的演唱歌词,注意要让学生唱出四四拍的强弱规律。 5、完整演唱乐谱,节奏要唱的轻快活跃。 6、用铃鼓、双响筒、木鱼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四、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1、复习音程的大三小三度的知识。提问:什么叫音程?什么是大、小三度音程? 2、用比较的方法引入“和弦”。 3、让学生比较三度音程与三和弦的不同之处。 4、听辩和弦。 5、用不同的手势或动作来表示大、小三和弦。 6、运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7、了解大、小三和弦的其他作用。活动与练习 1、在全曲唱会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处理并展开讨论,从歌曲的情绪上进行对比。 2、节奏的综合练习。 3、为歌曲伴奏。 4、听辨旋律。 5、视唱练习。课后小节:
《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表现歌曲的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协作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新疆或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4、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如小鸟一般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启发学生自觉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体验作品中的情绪。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行创作出表现歌曲的方法。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若干)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青春舞曲》音乐风光欣赏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风光呢?(新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新疆的民歌――《青春舞曲》(多媒体课件揭示课题:青春舞曲)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青春舞曲》 教师用卡拉OK形式范唱歌曲,学生跟随音乐轻轻击拍。 2、学生试填歌词 3、练唱美丽小鸟处;我的青春小鸟一样处(放慢速度唱准) 练唱别的那呀哟 别的那呀哟 处(“别”字语气要加重) 4、完整连唱歌曲(可唱两遍歌词)要求用一半音量,吐字清晰有弹性 5、再次完整连唱歌曲(加适当律动)要求唱出欢快的情绪和 拍的韵律感 四、表现与创造 1、讨论和练习 节奏组:运用不同的伴奏音型,节奏乐器的组合等来表现歌曲 演唱组:运用改变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来表现歌曲 2、各组汇报设计思路并展示 五、拓展阶段 1、听一听《金梭和银梭》 思考:与《青春舞曲》相比,有何相同之处?(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青春) 2、布置课后作业:为《青春舞曲》创编一段歌词。 3、介绍王洛宾及其作品: 他一生经历坎坷,但执著地热爱音乐,搜集、整理和改编了大量的西部民歌,被誉为西部歌王。他的音乐作品大多浪漫热情,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也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我们大家熟悉的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大板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这些歌曲) 六、结束部分(背景音乐《青春舞曲》演奏版) 1、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也欣赏了几首优美动听的西部民歌,实际上,我国的西部地区是一片亟待开发的热土,多少有识之士、有志青年已经投身在大开发的洪流中,西部今天也正在日新月异。我衷心祝愿我们的同学,能立足现在,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2、下课礼仪 七、学生在《青春舞曲》的音乐中走出教室。 课后小节:
《同唱一首歌》一、教学内容: 1、学唱《同一首歌》、《爱我中华》、《小鸟、小鸟》 2、活动与练习。二、教学目的:让音乐课与现代生活密切结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三、教学重点: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教学难点:每一首歌曲的节奏旋律。五、教材分析: 1、《同一首歌》 这是由孟卫东作曲的优秀声乐作品。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的同名歌会,更让这首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全曲为二段结构,由八个乐句组成。节奏平稳,旋律优美动听。全曲高潮出现在第5、第7乐句。 2、《爱我中华》 这是一首徐沛东作曲、宋祖英首唱的优秀声乐作品。全曲旋律起伏跳荡,节奏欢快,舞蹈性的节奏贯穿全曲。特别是“爱我中华”,在全曲的最高音唱出,高亢、自豪、有力,充分体现民族大团结的主题。 3、《小鸟、小鸟》 《小鸟、小鸟》是影片〈苗苗〉插曲,作者刘庄。这部描写育年教师韩苗苗热爱教育事业的成长过程的影片,上映于1980年,同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这首歌曲体现了80年代少年儿童的新面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歌曲用明朗的G大调,6/8拍和稍快的速度,突出了儿童那欢快活泼的特点,全曲分为主歌和副歌组成,而它们又各由两个乐句组成,后面的乐句又是前面乐句的变化重复,因此整首歌曲显得统一完整。主歌部分节奏紧凑,八分休止音符的运用,更突出儿童天真的性格特点;副歌是合唱部分,以平行三峡度为特点的童声重唱,具有鲜丽、明亮的色彩效果。 《场景》。选白《天鹅湖组曲》中的第一曲。这首交响曲是俄国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875年。他根据四幕舞剧《天鹅湖》的配器选编而成。舞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即爱情战肘邪恶的故事。 第一曲《场景》b小调,中速4/4拍。乐曲先由双簧管动人的音色奏出温柔而略含忧伤的天鹅主题……描绘了大鹅纯洁高雅的形象。接着在乐队伴奏下圆号用柔润的音色再现天鹅主题。 六、课时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同一首歌》教学目的:让音乐课与现代生活密切结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教学重点: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歌曲高潮部分。教学过程: 1、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的音像资料。 2、用听唱的方法学唱旋律(用“Lu”唱谱,找到头声的感觉) 3、歌曲分析:全曲为二段结构,由八个乐句组成。节奏平稳,旋律优美动听。全曲高潮出现在第5、第7乐句。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体现歌词的内涵。 5、歌曲处理,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最佳的方案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演唱。 6、课堂小结。 7、课后小节:《同一首歌》大部分同学都比较熟悉而且非常爱唱。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演唱情绪。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爱我中华》活动与练习:辨别音色。教学过程: 1、学生 收集表现“中华”这一主题的歌曲的音像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欣赏《爱我中华》原唱的MTV。 3、用听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 歌曲分析:全曲旋律起伏跳荡,节奏欢快,舞蹈性的节奏贯穿全曲。特别是“爱我中华”,在全曲的最高音唱出,高亢、自豪、有力,充分体现民族大团结的主题。 4、学生自由讨论如何演唱这首歌曲,才能更好地演唱全曲。 5、学生自己设计用什么乐器为这首歌曲伴奏,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6、活动与练习: 7、辨别音色。 8、简单介绍乐曲:《场景》。选白《天鹅湖组曲》中的第一曲。这首交响曲是俄国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875年。他根据四幕舞剧《天鹅湖》的配器选编而成。舞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即爱情战肘邪恶的故事。 第一曲《场景》b小调,中速4/4拍。乐曲先由双簧管动人的音色奏出温柔而略含忧伤的天鹅主题……描绘了大鹅纯洁高雅的形象。接着在乐队伴奏下圆号用柔润的音色再现天鹅主题。 9、先听辨乐曲的开始,天鹅主题是由什么乐器奏出的?这个乐器属于什么乐器组? 10、当听到圆号的音色再现天鹅主题时,请举起右臂随音乐而挥动。 11、小结。 12、课后小节:在本课的教学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感情的投入,以情激声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鸟、小乌》。教学目的:学唱歌曲: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感,唱出对自然与生活的衷心赞美。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感,唱出对自然与生活的衷心赞美。教学难点:歌曲合唱。教学过程: 这首歌曲是由主歌与副歌两部分织成。而它们又各由两个乐句组成,后面的乐句又是前面乐句的变化重复,因此整个歌曲显得统一完整。在教唱过程中,只需重点1、3乐句。歌曲的难点有三点:一是弱拍起唱;二是八分休止符在旋律中间牧难停顿;三是十六分合符较多不易唱清楚。用下列方法: (1)节奏练习用主歌部分第一乐句,先按3/8拍练习。 (2)副歌部分听辨一组和弦(以三度和弦为主),并请同学把听出的和弦写在黑板上,标出和弦的名称(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 (3)和声练习 6― |4― |5― | 3― | 4― | 2― | 3― | 1― | 2― | 5― |1― | 4一 |1一|3一 |1― |2一 |7一 | 1一 | 6一 | 5― | 2一 | 1―| 要求音量均衡,音准正确,声音和谐。 (4)两个声部自学B段旋律,速度放慢,注意2 3 2 1 | 7 1 2 |与2 3 2 1|7 2 1|和第二声部7 1 7 6 | 7 6 5 |与1 1 7 6 | 5 7 1|。 (5)集体轻声视唱全曲。教师弹奏低声部旋律,待熟练 后可改用6/8拍(用二拍指挥)。但速度仍不宜快。学唱歌曲:重点学唱歌词。 (1)发声练习:用上节课的和声练习进行发声训练。 (2)朗读歌词:这首歌曲歌词较多,几乎是一字一音,练习时速度宜放缓,反复练习,按节奏朗读。另外,副歌部分衬词“啦”要唱得轻松、有弹性,换气要统。 (3)歌曲处理: 《小鸟、小鸟》歌曲的处理应按教材上所标记的力度要求进行。在副歌部分,可用较强的力度,随着音调的逐渐向下递减,力度渐弱,突出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在演唱形式上,主歌部分可用男、女声领唱或独唱的形式。课后小节: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学目标: 1、能背唱乐曲主题,并对乐曲曲式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乐曲意境的理解。 3、使学生对标题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对交响音画有初步印象。 4、初步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教学重难点:音乐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动物及自然风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钢琴、碰铃、双响筒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幅油画,它的名字就叫《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出示油画)。可能同学们会觉得它不论时间与空间上都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它离欣赏者很近,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的视觉与听觉入手)那我们就来给它配乐,在配乐之前我们必须对油画的内容有些了解(出示文字),根据文字提示我们想想它可能出现哪些音乐或声音? 二:分段欣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曲家是如何做的,欣赏以下片段音乐做出连线并说出共有几个主题?(初听) A俄国卫队 音乐1(主题1独奏) B商队渐渐远去 音乐2(对比复调) C安然无虑的当地商队 音乐3(主题2)(教师简单介绍英国管) D二者关系融洽 音乐4(主题1齐奏) E飘过来的俄国曲调 音乐5(主题1渐漫)(教师简单介绍单簧管) 问:共有几个主题? 1、为何ABE他们同为一主提而表现的音乐内涵却各不相同?(A与E是力度上的变化,而A与B是节奏与力度的变化) 2、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出C的安然无虑?(旋律与音色上,可以从英国管是地特定情景下才用的乐器入手进行引导) 3、二者关系融洽你是从哪听出来的呢(从旋律的层次上,他们用的是对比复调,进行得非常和谐) 三:学唱旋律、模拟音响 a: 学唱主题 1、当它是飘过来的俄国曲调时它的力度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用一个音来演唱,请问用哪个音更合适呢?接下来我们用“”来演唱,注意飘的感觉! 当它描述俄国卫队时!这时我们用什么音会好一些呢?从学生回答中选一个音来演唱!注意他的气势。 当它描述的是渐渐远去的商队时!注意它的速度与力度,接下来我们用发lu来演唱。 b: 学唱旋律主题(2)我们用哪个音乐来唱? 注意旋律的悠闲感。 C:复调的模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性。分别用lu与la演唱。 请学生自寻音源模仿马蹄声(用双响筒与舌花模仿)把以上旋律联起来。 四:完整欣赏(把班上同深究分成六个组,分别展示这五个部分与马蹄声音) 提问:这首曲子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五:课后小结:
《踏雪寻梅》教材分析:《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巩固学生对2/4、3/4、4/4拍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3、通过欣赏《抗敌歌》和《卡农歌》,激发爱国主义感情,感受二部轮唱的效果。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小卡片(断音记号)、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 30 20 10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节奏游戏: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 1、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歌曲教学: (1)齐读歌词。 (2)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再次欣赏歌曲。 (4)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 (5)巩固几遍。 (6)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7)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 (8)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发声练习: 3/4 30 20 10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三、固歌曲《踏雪寻梅》 学生唱歌曲。四、导入新课: 1.断音记号: 学生理解加了断音记号后的音占原音时值的1/2。 2.按规定拍号创作节奏短句。 3.歌曲《踏雪寻梅》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合唱练习,导入新课: 1、江苏民歌《蝈蝈蝈》 2、介绍黄自和《抗敌歌》的故事。 学生看书,了解音乐家黄自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3、欣赏: (1)《抗敌歌》 (2)《卡农歌》 师问:这两首歌曲分别用什么演唱方式演唱? 生答:第一首《抗敌歌》采用混声合唱。 第二首《卡农歌》采用轮唱的演唱方式。 4、巩固歌曲《踏雪寻梅》 学生唱歌,打击乐器伴奏。教学后记:
学吹牧童笛 教学目的: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认识简谱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简谱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唱简谱的能力;对于有一定简谱基础的学生,学吹牧童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吹牧童笛。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复习《玛利有只小羊羔》、《多年以前》和《友谊地久天长》,请学生上来演奏,其他的学生认真的听。 老师用电子琴伴奏: 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并吹奏了《友谊地久天长》,这是一首受全世界人喜爱的抒情歌曲,今天,老师将教同学们分声部来吹这首歌曲。 1、将第二声部的旋律,由1=F转成1=C,板书到黑板上,请同学们抄下来。 2、教师用竖笛吹《友谊地久天长》; 三、音阶教学 1-│2-│3-│4-│5-│6-│7-│1-‖(上下行) 一个一个的音,慢慢吹,指法要准确、吹奏的方法要对。逐个的检查,逐个的纠正。 四、请同学们看黑板: 1、我们来学《友谊地久天长》这首乐曲的二声部曲谱。 2、教师用竖笛、电子琴,演奏《友谊地久天长》的二声部,同学们一起演唱。 3、带领学生学吹《友谊地久天长》这首乐曲及其二声部。 注意:这首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耐心的教学,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学会。 4、在同学们很熟练的前提下,再将全体同学分成两部分,进行双声部的练习。 六、检查学习的效果。教学后记:
《牧场上的家》 教学目标 1、 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 学习弱起小结的含义和他在音乐中的表现效果。教学重难点 :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图片、卡片、情景画。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二、读谱知识。 1、出示课件 2、观察、思考、探讨:这几个小结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小节 不完全……..) 想想这样的小节应该弱唱还是强唱?它的不完全部分上哪儿去了? 这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 3、想想以前我们在音乐课中唱过或听过的歌曲、乐曲有哪些是从“弱起小节”开始的?举几个例子并唱一唱。 三、教学新歌《牧场上的家》。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师)猜猜这是来到了哪儿?(美国的乡村,一位美国孩子的家) 他的家有些什么美景? 他们还在小院里唱起了家乡的歌。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为他们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出示歌单,找到弱起小节。 6、随乐学曲谱。 7、朗读歌词。(要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8、随乐唱词。 四、作业。 根据三拍子的特点,创作几个简单的动作,下节课展示。 五、结束。听曲出室。 教学后记:
2007―2008第一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数 |
第二周 | 中国民歌(之二)――少数民族民歌 | 1 |
第三周 | 中国民歌(之二)――少数民族民歌 | 2 |
第四周 | 七色光之歌 | 1 |
第五周 | 七色光之歌 | 2 |
第六周 | 国庆长假 |
|
第七周 | 可喜的一天 | 1 |
第八周 | 可喜的一天 | 2 |
第九周 | 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 | 1 |
第十周 | 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 | 1 |
第十一周 | 拉丁美洲歌曲《哈利鲁》 | 2 |
第十二周 | 青春舞曲 | 1 |
第十三周 | 青春舞曲 | 2 |
第十四周 | 同一首歌 | 1 |
第十五周 | 爱我中华 | 2 |
第十六周 | 小鸟、小鸟 | 1 |
第十七周 | 踏雪寻梅 | 2 |
第十八周 | 名曲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 1 |
第十九周 | 学吹牧童笛 | 2 |
第二十周 |
|
|
第二十一周 |
|
|
|
|
|
上一篇: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进度、教案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