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森赫狂想曲》教学设计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森赫狂想曲》教学设计<?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盛京华

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绿色畅想》)

教学目标:

    1、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

    2、熟悉主题,培养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4、师生合作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2、师生合作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难点:在教师启发、指引下,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用具:钢琴、字母图片、口风琴(竖笛)、打击乐器、乐曲主题旋律谱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你们听……

    二、听赏乐曲、听辨乐曲结构

    1.学生聆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教师播放乐曲,学生完整聆听。

    教师:同学们,咱们完整聆听了这首乐曲。乐曲给你们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根据情绪及乐曲中加插的音响效果,乐曲表现了什

么样的场景? (学生回答)

    教师:这首乐曲是几位台湾音乐家家时五年,跋山涉水深入热带森林,收集各种鸟叫、蛙鸣、风声、溪流、泉水等近百种自然

声音,再配以悠扬的旋律,创作了这首动听的乐曲――《森林狂想曲》。

    2、听赏、记忆主题A。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听赏乐曲主 题A。在听赏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聆听:这段主题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旋律进行具有跳跃、奔放、热情的特点)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口风琴(竖笛)来演奏主题A:

教师:好了,同学们练得不错!・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听赏一遍乐曲。请同学们仔细听辨,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教师播放乐曲,学生完整听赏后回答(主题A在乐曲中出现了七次)。

    3、听赏、记忆乐曲主题B、主题C。

    教师:我们刚才吹奏和听赏了主题A。在这首乐曲中,还有两个主题,现在我们来听这两个主题,请同学们边听边看主题旋律。

主题B:

教师:这两个主题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主题B在节奏上与主题A相似,但音调更加平稳,情绪比较柔美、抒情;而主题C在节奏、音域等方面与主题A形

成对比,旋律进行有比较强的推动力)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口风琴(竖笛)来演奏这两个主题。

    学生用口风琴演奏主题,教师伴奏。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听赏乐曲,注意主题B、主题C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教师播放乐曲,学生认真听辨后回答(主题B出现了四次、主题C出现了二次)。

    4、听辨音效。

    教师:同学们,在这首乐曲中,除了三个主题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这首乐曲中有蝉声、蛙声和溪流、泉水等自然界的美妙音响,分别在乐曲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共三处)

    教师:正是在乐曲中加插了三段采自大自然的苎妙音效,与抒情、欢快的三个主题完美融合,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大森林中,沐浴着清新的空气、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5、分辨乐曲结构。

教师:通过前面几次完整听赏乐曲、以及用口风琴演奏乐曲的三个主题,同学们对这首乐曲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次完整听赏这首乐曲,并把乐曲的结构用图式标示出来。请三位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完成。三位同学分别代表主题A、主题B、主题C,把乐曲演奏的顺序填写出来,音效部分由老师填写。请同学们做评判,看我们听辨的结果是否正确。请看黑板:

 

    三、分组合作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师:作曲家用优美的旋律、森林中的清风、溪流的欢唱以及动物、昆虫的鸣叫,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森林狂想曲》。现在,老师想请咱们全班同学一起,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创作一首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除了用音乐来表现,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其他的形式来表现?

    教师启发、指引,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可以用舞蹈、打击乐器、口风琴……)

    学生排演(教师到各组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第1组用口风琴演奏主题A。

    第2组用竖笛演奏主题B。

    第3组用舞蹈表现主题C。

    第4组用自制打击乐器、课堂打击乐器等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四、师生合作展示

    教师:各组同学已经排练得差不多了。现在,就请各组同学按照乐曲的结构图式,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表演《森林狂想曲》。

……请各组同学做好准备!

    师生合作,按照乐曲的结构图式,表现自己创作的《森林狂想曲》。

五、小结下课

 

 

    点评:

    《森林狂想曲》是一篇突出体现“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教学案例。

    音乐创造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领域。过去我们对音乐创造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音乐创造就是“作曲”,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创作出像样的“作品”。当然“作曲”是音乐创造的一部分,但它不应是全部,这一点《音乐课程标准》中说的很明确:“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使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造就是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

    音乐创造有它自身的体系,需要必要的知识和创造技巧,但它的基础应该是音乐的听觉思维能力,《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的

一大特色,就是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都关注了音乐听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关注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离开听觉,音乐便失去了意义。“听”是我们了解音乐的唯一途径,别无他法。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基础。但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概括来说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忽略了音乐听觉思维的训练,把唱歌教学、欣赏教学代替了听觉思维的训练:另一种是专业化的倾向,把视唱练耳作为听觉思维的主要内容。本课的教学设计十分注重学生听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用多种方法加强对音乐的记忆。

    首先是记忆音乐主题A,在记忆的过程中用唱和口风琴演奏两种方式加强对主题的记忆。通过唱、奏是记忆旋律最好的方法之一。但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旋律的记忆,有的只停留在听一听的层面,缺乏音乐记忆。而音乐记忆是发展听觉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本课对旋律记忆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抓住了音乐学习的核心。

    第二是分辨音乐的结构。本课采用了师生共同填空用图示的方式表示了音乐的结构,其中音效的部分由老师填写,既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兴趣,把内心的听觉思维过程用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对音乐结构的分辨建立在对音乐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主题B、C和主题A的区别,加强对音乐的记忆。

    现在,我们都在研究如何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尽量避免无效劳动。从发展听觉思维入手,就是提高音乐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以听觉为中心”的原则,将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培养起良好的音乐听觉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音乐教育的全部意义。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音乐想象是音乐创造的基础。教师在组织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音乐是不具象的,让学生养成一个欣赏习惯,听到音乐后就应有所想象。根据音乐听觉思维的规律,音乐想象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音乐的“视觉”想象,就是通过音乐联想到某种视觉形象,如从《森林狂想曲》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可以联想到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各种小鸟和小动物们迎着早晨初升的太阳纵情歌唱的景象。一般来说,教师比较关注这种“视觉”的想象。另一种音乐想象是音响的想象,就是听到音乐后能在头脑中记住音乐的音响。我们比较忽视这种音乐音响想象力的培养,然而它却是非常重要的想象,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音响想象力才能够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在引导学生联想音乐表现的情景(“视觉”想象)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记忆主题,重视了音响的想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了这两种想象形式,说明了教师对音乐的认识是有深度的。

    三、创造“新”的《森林狂想曲》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了音乐优美欢快的情绪,及多段体的音乐结构,联想到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常规的教学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是本课的设计并没有停止,而是将教学向纵深发展,引导学生创造出“新”的《森林狂想曲》。

    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教师的眼光是广阔的,他并不是要求学生创作出新的旋律,而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如舞蹈、演奏主题、模拟自然界中的声音等,共同表现音乐,奏出“新”的《森林狂想曲》。

    第1组用口风琴演奏主题A。

    第2组用竖笛演奏主题B。

    第3组用舞蹈表现主题C。

    第4组用自制打击乐器、课堂打击乐器等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在这个表演过程中,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再现了《森林狂想曲》,这是对音乐的二度创造,渗透着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这样的设计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是创造,“作曲”是创造,表现音乐同样是创造。我们对音乐创造的理解要更广泛一些,只要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有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就是创造;演唱、演奏或表演也是创造,因为其中渗透着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只要把这种创

造性的意识渗透在音乐教学之中,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逐步形成。

    (点评:北京市灯市口小学特级教师吴文漪)

 




上一篇《唱脸谱》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下第四单元《学戏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