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Classical:中世纪教会音乐敲响了西方古典音乐的第一个音符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世纪是从粗野原始状态下发展而来的,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继承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

覆灭,漫漫千年的中世纪时期自此开启。古代文明渲染的物质享乐主义

日渐式微,而基督教顺应人们对超凡脱俗获得个人永生的渴望,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一阶段的音乐承担着教化的道德理性功能,教会音乐以极端封闭的方式,一方面筛选古代音乐遗产,另一方面对世俗音乐严加限制,然而这样一种彻底的隔离方式客观上却为教会音乐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也是后来西方音乐独立发展的重要根基。

在中世纪的早期,受累于古代世界结束前的连续征战,经济文化处于极度停滞和落后的状态,教会力量虽然取得统治地位,但仍然相对分散,各个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会仪式和音乐特征。直到公元9世纪,加洛林王朝

第一次统一了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地区,文化的复苏和政治的统一为基督教教会礼仪的整合提供了基础。自此,源名于格里高利一世

的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作为规范的礼拜音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第一篇章。


“ 整个中世纪的趋势就是运用一切机会进行修饰。”

格里高利圣咏服务于日课和弥撒,它肃穆、节制、最大程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故也被成为称为素歌(plainsong)。圣咏是一种无伴奏的纯粹的人声音乐,这主要是因为器乐在教会中被视为异教仪式的一种而不被接纳,它以拉丁文

为歌词,传播圣经和相关诗篇。传统的格里高利圣咏是由纯男声的唱诗班在教堂中演唱,并且只有单一声部,为了配合唱词的内容,旋律一般音调平缓,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

基础之上,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音域控制在不超过八度的范围内。

 

花唱式单声部混合利第亚(Mixolydian)调式素歌《哈利路亚》

 

随着格里高利圣咏

作为规范礼拜音乐的确立和普及,人们出于冲破刻板追求变化的创造愿景,开始以各种方式对原圣咏进行扩展和修饰。附加段(trope)在原圣咏基础上引入或插入新的歌词或旋律材料。继叙咏(sequence)添加了新的诗行并逐渐发展成规整的歌词和旋律。宗教剧(latin drama)更是加入了应答、对话和戏剧成分。这些对原圣咏的扩展中,最重要也最有影响力的应当算是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出现。

 

“ 巴黎圣母院乐派孕育了最早的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organum)是西方有记载最早的复调音乐,它最早是只在原圣咏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四度或五度音的平行声部,后期逐渐发展到从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添加了很多流动和装饰变化,出现声部交错和超越。

复调音乐需要各声部节奏上的协调,这促进了节奏记谱的发展和狄斯康特(discant)的诞生。狄斯康特在结构松散的奥尔加农基础上运用了节奏模式以及早期音对音的织体形态,乐曲上也开始出现分句。

 

多声部复调圣咏Alma Redemptoris Mater(救主之母)​

y.qq.com/n/yqq/song/7689603_num.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来到12世纪,在法国,一种名为“哥特式(Gothic)”的艺术风格开始发展起来。提到哥特式

,人们会很容易联想到高耸的尖塔、拱门和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

的魅力源于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着神光向着天国飞升的运动感和轻盈感。在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就伫立着一座这样的建筑--巴黎圣母院大教堂。12世纪以来,恩典、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各种各样的仪式在这里举行,这自然成为了当时音乐快速发展的沃土。圣母院及周边的音乐家群体在12,13世纪期间开始糅合华丽奥尔加农和狄斯康特,并且不再依赖圣咏而是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创作了大量的复调音乐,形成和确立了新的规则,逐渐把复调音乐推到顶峰。这一批圣母院乐派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是莱奥南(Leonin)和佩罗坦(Perotin),重要到他们二位常常是各大音乐院校音乐史考试的座上宾。

人们把圣母院乐派写作的一些复调音乐称为克劳苏拉(clausula),这个词语的本意是“句子”、“段落”,意指那些在礼拜仪式中用于替换单声部片段的复调片段,它们被集中创作和单独保存以便可选择地替换。与继叙咏的诞生相似,人们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引入歌词声部,又派生出来新的音乐形式:经文歌(motet)。这些歌词从最开始用于解释旋律声部歌词意义的拉丁文逐渐演变成法文和方言,最终从礼拜活动中分离出去,在世俗社会中流传开来。

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不再受限于唱词而拘泥于整体性和统一感,各个声部之间的节奏上的差异开始出现。在弗朗科(Franco)等一群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的研究和发展之下,多声部音乐终止式初见雏形,不完全协和音程

、具有“解决”意味的五度、八度等概念开始进入大家的观念之中,复调音乐带来的节奏复杂化也使得记谱法

渐趋完善,这一切都意味着理性作曲开始萌芽。


可以窥见,从最初的单声部格里高利圣咏到不断修饰和丰富的附加段、继叙咏,开始出现复音的奥尔加农、融入节奏的狄斯康特,以及具有差异化多声部的经文歌,中世纪音乐在几个世纪的漫漫演变之中,从“修饰”这个简单动机出发,潜移默化地拓展和发掘了宗教音乐的各种可能性,而这其中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都为未来西方古典乐的蓬勃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Reference:

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J].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5.




上一篇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

下一篇古希腊音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