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不能因“综合”丢掉“以音乐为本”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三小)


  音乐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六年,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有特色的音乐课实例层出不穷,这反映了“课改”深入人心,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的积极实践。
  随着音乐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展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实践中凸现出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矛盾,怎样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音乐课改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消化与理解,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与知识储备,以及学校、教师对音乐教学实施的投入程度,等等,而这一过程恰恰是我们反思和调整音乐课改实践,进一步确认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过程。因此,音乐新课程将会遵循着这样的运行规律:在实施中收获,在校正中前行。

找回迷失的音乐课 ――对音乐综合现象的反思


  音乐综合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它渗透并融合了科学和人文精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地进行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然而,当观看完一幕幕热闹非凡的公开课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是音乐课吗?这是不是偏离了新课程的轨道而陷入了音乐课综合的误区?

  文字创编过了头:音乐课成了语文课

  人音版三年级上册《捉迷藏》。一位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唱完这首歌曲,对多处小附点演唱不正确处浑然不觉,就马上来个歌词创编比赛。学生热情高涨,创编出很多歌词,如“春天藏在哪里呀?春天藏在花朵中。夏天藏在哪里呀?夏天它在凉席上。秋天藏在哪里呀?秋天躲在果实里。冬天藏在哪里呀?冬天钻进棉被中。”学生在热闹的文学语言环境中结束了本堂课。


  在音乐课中,适当增加一些文学语言内容未尝不可,但用多了,就会有一种在上语文课的嫌疑。把非音乐性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会泯灭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冲淡音乐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从而导致在教学上偏离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教师介绍过了头:音乐课成了历史课


  浙江教育版六年级《游击队之歌》。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学生是否在课前搜集了有关抗战时期的资料,然后师生一起介绍讨论抗战时期的故事,日本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如何受欺凌,等等。接着老师打开电脑让学生观看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看完后学生讨论并进行演说。离下课时间还有8分钟时,才进入歌曲欣赏环节,教师简单介绍了一下词曲作者就下课了。


  教师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资料、制作了课件,图文并茂的教学也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是,教师的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了探究历史方向,挤掉了探究音乐的时间,音乐课变成了历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对音乐学科综合的一种曲解。


  学生探究过了头:音乐课成了科学课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母鸡叫咯咯》。学生在学习歌曲前对母鸡下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唱这首歌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呀?”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学习,不经意的一句话,引出了学生很多疑问:母鸡生蛋时是什么样的?叫声与平常有什么不一样?等等。接着教师就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花费了大量时间介绍母鸡生蛋时是什么样的、怎么叫的。等学生学唱歌曲时时间已经过了30分钟。


  “母鸡生蛋”的常识本来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是教师放出去的“母鸡”没有及时收回来。学生提了许多与本课目标无关的问题,而教师又为了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花了大半堂课的时间进行讲解,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如果这些有趣的母鸡下蛋知识能让学生在课前先有所了解,课上适时、适度进行交流,课堂也就不会为了捡“科学”的芝麻而丢了“音乐”的西瓜。


  教师设计过了头:音乐课成了手工课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彝家娃娃真幸福》。上课时,教师精心准备的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了异彩纷呈的彝族风情。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学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歌曲简单易学,在齐唱、对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下,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接着,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准备了制作彝族姑娘佩戴的银项链所需的珠子、铅丝和彝族小伙子的帽子所需的羽毛、塑料薄膜、胶水、剪刀等材料。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起来:有的孩子喋喋不休地讨论,有的孩子高兴地在教室里穿梭。教师更是手忙脚乱,帮助那些不会动手操作的孩子。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孩子们终于完成了作品,下课铃也响了。


  这位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内容,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如让学生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对各学科进行整合等。但是,教师试图使音乐课与手工课相互综合的做法却得不偿失,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制作表演用的道具实在没有必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好以音乐为出发点。


  表演活动过了头:音乐课成了表演课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师从课的导入开始,就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乘坐小火车到内蒙古去,在小火车上进行各种节奏游戏,在游戏中学跳各种蒙古族舞蹈,学习“骑马”……初步学会歌曲后,让学生分组表演,自由组合成演唱组、伴奏组、舞蹈组,让学生根据对蒙古族的风俗了解创编自己喜欢的活动,以组为单位围成一圈,讨论怎样表演。教师一宣布,学生兴致大发,在热闹的气氛中敲的敲、唱的唱、跳的跳、说的说、笑的笑。大约5分钟后,老师宣布一起表演,在老师的指挥下,一组唱,一组用打击乐伴奏,一组跳起了自己创编的舞蹈,一遍结束。教师小结:“大家表演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这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表演活动对蒙古族歌曲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却忽视了对音乐的关注和学习,造成表演闹而乱、杂而散。表演是音乐学习重要的辅助形式,它的根茎应该牢牢扎在音乐的沃土上。表演要注重音乐性,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感受音乐的快乐。通过表演,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奏的孩子奏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动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表达出来。


  注重兴趣过了头:音乐课成了游戏课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躲猫猫》。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时的小部分用于学唱歌曲,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让学生玩躲猫猫的游戏。在玩游戏时,虽然音乐反复播放,教师也竭力鼓动学生边唱歌曲边观看几位学生的表演,但收效甚微,只有极个别的孩子在唱歌,声音小得可怜。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在了游戏本身,此时的音乐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信息,学生玩得很开心,但一节课下来仍有许多学生不会唱歌曲。


  这位教师试图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忽视了基本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以审美为中心的这一重要理念,追求形式的热闹以至于音乐课变成了游戏课。不可否认,一般游戏进课堂可以活跃气氛,但它必须是适度的。教师应该把握好游戏活动的分量,把游戏作为音乐课堂的“点缀”,而不是穿靴戴帽地把游戏硬塞进音乐课堂 。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7日第6版




上一篇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民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