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地方色彩浓郁的说唱和戏曲音乐,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都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明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真正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题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最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准和鉴赏力,最终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培养人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呢?
一、 感受民歌风格,培养兴趣 小学各册教材中都收入了许多优秀民歌,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体裁的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其作用。
例如:在讲《凤阳花鼓》这首歌时,我先简单介绍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流传地域及由来,感受歌中节奏和旋律的特征。然后,在启发他们理解歌中所表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旧社会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又深受淮河洪涝之害,过着“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流浪生活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结合今天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奔小康的大好形势进行重新填词,歌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使他们懂得民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一册中《茅山来了陈司令》是一首劳动号子的曲调,我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此音乐中各要素的特征。民歌的产生与方言、地理环境、民间风俗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上课前我翻阅资料,学习各地方言,搜集各地风俗民情等,并结合民歌中的某些特性因素进行分析讲解,如分析山东民歌《花蛤蟆》中“ ”,江苏昆山民歌《搭凉棚》中的“ ”,还有山歌中高亢起伏的旋律、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小调中抒情流畅的旋律,较规整的结构以及各种装饰音乐对民歌的风格所起的作用等。我还给学生讲*民族五声调式等有关知识,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在学生每次下课时兴致有余地哼唱着所学的民歌声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学习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 了*戏曲音乐,激发情趣 戏曲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音乐教师绝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人们接触这类艺术形式的机会少了,尤其是小学生对它们更是感到陌生。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教师因为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说因受个人兴趣爱好的局限而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些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使学生失去了认识宝贵的艺术瑰宝的机会,所以重要的是我们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在教学中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例如在上第十二才戏曲音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时候,我首先演唱了一遍。由于这首歌曲短小生动,又兼有京剧和歌曲的风格特征,加上我风趣的模仿,所以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我便抓住时机,利用这首短小的歌曲给大家介绍京剧的有关知识,使他们对京剧的风格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又播放京剧《智斗》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在欣赏和哼唱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歌曲中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浓郁的风格特征。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民歌戏曲音乐都是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更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随着录音机摇晃着脑袋,一边跟唱,一边品味着其中的韵味,表现出他们对戏曲音乐的浓厚兴趣
三、 欣赏民族器乐、陶冶情操 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和大批优秀的民族器乐曲,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我给学生上欣赏课时,或利用音像图片,或启发他们思考和感受,加深他们对民族乐器中各种音色和风格的认识,并通过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启发他们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以丰富学生精神境界,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民族心理素质,热爱我们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切不可根据个人的情趣而忽略教材中有关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同时,必须吃透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去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 对音乐欣赏课的思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