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乐在其中 美在其中――与音乐零距离沟通<?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宁波市东柳小学 张春华
音乐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让学生乐学、爱学;音乐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去感知美的音乐、美的节奏,美的旋律,构成美的形象的一种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一、 创设音乐意境,让音乐与学生的思维“零距离”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很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意境,使音乐与学生的思维“零距离”,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
1、用实物创设场境,丰富感性认识与音乐环境“零距离”
奥尔夫曾说:“音乐教师的作用不是去鉴定音乐素质的好与差,而是让学生心中的音乐种子去生根发芽。”如何让学生的音乐种子能够正常的生根发芽呢?我发现创设场境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场境,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联想的音乐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比如在教唱一年级第十课《新年好》这首歌时,教师提问:“过新年时我们能看到什么?你能不能把我们的教室布置的像过新年一样?”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沸腾”了起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没过几分钟教室里像换了一个场景,在教室的正中间摆上了一棵挂满礼物和彩灯的“圣诞树”,并在教室的四周挂上了红灯笼、小鞭炮等装饰品,使教室呈现出了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师生在《新年好》的音乐声中欢歌跳舞。
2、用语言创设意境,渲染音乐情感与内容理解“零距离”
音乐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吸引学生专心学习的凝聚剂,是促进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催化剂。首先,音乐教育的内容应是科学的,正确的,艺术化的,教师使用的语言也应是正确、艺术、感染力强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用普通话进行讲课,在语音上做到“字正腔圆”;其次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使音乐课堂的音乐美与语言美合为一体,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歌曲的情感因素。朗读歌词要用适当的语速,力度和音量,使朗读准确、生动、清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把汉语天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如在教学《卖报歌》时,我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读出了旧社会报童饱受痛苦煎熬而又向往美好明天的内心独白,学生很快被我的朗读所感动,纷纷表示了对卖报童的同情和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珍惜。在这良好的气氛中,教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内心的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了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这种体验才会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才会从其他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乐。
3、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加强体验熏陶与情感体验“零距离”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感情更多地来自内心的体验。小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对情感的体验比较浅,有时往往无法把握音乐的情感。多媒体可以将多种形式的感情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入境生情,零距离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如在教二年级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和《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时,我选用了一些反映祖国秀丽山河的镜头,如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大草原、藏舞场面等等,配上几段优美的藏族音乐制作成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欣赏画面聆听音乐的时候,老师配以深情并茂的朗诵:“我的家在哪里,就在日喀则呀,……”。在学生的眼前勾勒出一幅幅高原美景,“零距离”了解了藏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了藏族音乐特点,开阔了视眼,增长了感性认识,学生们被这声像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美景所陶醉了,所感染了……有的同学轻轻拍打着节奏,有的同学随着乐曲小声哼唱,有的同学随着乐曲节奏点动着头,有的同学两眼注视画面,聚精会神地倾听。在这里,音乐美加上画面美展现了音乐深邃的意境美,使音乐这股暖流缓缓流入孩子们的心田,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感受。
二、营造“动态”的课堂,让音乐与学生的心灵“零距离”
音乐课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曲、乐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使音乐与学生的心灵“零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感悟音乐。
1、动起来建立音乐表象,与乐理掌握“零距离”
乐理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枯燥乏味,借助肢体语言的表现功能,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乐理知识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视听形象,使学生与乐理知识零距离对话,如在教唱《小袋鼠》这首歌时:“小呀小袋鼠,摘呀摘果子,果子放进大袋子,……”要感知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我就选择简单而又适当的动作,教学生边唱边舞,结合“体态律动”,弹2/4拍子的音乐,进行训练,这时我就要求学生在音乐声中做摘果子与放果子的动作。摘果子要用力的摘是(强拍),将摘下的果子轻轻地放在篮子里是(弱拍)。当我把这首歌的动作全部教完时,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歌词和强弱规律,同时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
2、在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与节奏感受“零距离”
运用各种趣味游戏,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能力。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加上游戏比赛形式,更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和竞争心理。例如在年级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创编2/4的节奏,为了让第一次接触创编节奏的学生容易的学会,我想了节奏训练类的游戏,(1)认识“×、××、×-”让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来确定它们时值的长短,“×”拍一次手念一个“哒”表示一个四分音符;“××”拍一次手念两个“哒”表示两个八分音符,“×-”拍一次手、拍一次腿,念一个“哒”,表示一个二分音符,通过这个方式能很形象的让学生体会到“×、××、×-”时值的长短;(2)接着让学生练习听力,让先学会的学生带动还未学会的学生,我编排了传节奏的游戏,①一大组选4位同学上来(先学会的学生),②避开被选上的学生告诉全班的学生节奏是如:2/4××|×-|,让全班同学立刻记下,③再告诉四位学生中第一位学生节奏是2/4××|×-|,让这四位学生用传悄悄话的方式传节奏,④最后,第四位学生把听到的节奏告诉全班同学,全班同学判断对错,答对了,就给这组加上一颗星。这样,不断循环的比赛,还按照学生掌握的情况由易到难,变幻节奏、增加小节和人数的方法,使游戏升级。不仅提高学生积极性,带动全班学生加入进来,并让学生在反复的听力练习中摸索出用“×、××、×-”组成2/4节奏的方法,学生就能轻松地编写出2/4的节奏。这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融洽了师生关系,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大批不喜欢音乐的儿童也爱上音乐课。音乐游戏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再如:我用《开火车》、《丢手绢》等游戏来训练学生感受音的快慢、高低、强弱。改变以往一味地学习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敲打乐器感受打击乐器的乐趣,与音乐表演“零距离”
音乐是一门极富表现力的艺术,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乐曲伴奏听、动结合演奏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喜好之情。我觉得打击乐器可以随时用在音乐课上。例如:每堂课我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节奏,说说自己的事,同学们生动地创造自己的节奏型。我还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运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表演歌曲或音乐剧。在一年级春天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以《春雨》为主题,同学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把他们独有的音乐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唱歌曲时,我也鼓励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情绪,创造自己喜欢的节奏。除了这些方面,我还把打击乐器用在欣赏民族乐曲时。比如:聆听《老虎磨牙》、《鸭子拌嘴》等乐曲时,先让学生边听边想,然后问他们:“这首乐曲用了哪些打击乐器的,你能试着演奏吗?”同学们很高兴地演奏起来,当老师配上有趣的故事,学生的课堂气氛顿时达到了高潮。学生们玩得开心,也学得开心,使学生乐在其中,美在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将音乐引入学生的生活,让音乐与学生的生活“零距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中感悟。音乐教师应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能更快领悟其中的内涵,从而更好的感受和表现音乐。陶行知先生说:“在做这些事上去学,去教。虽不敢说有十分收成,但是教成的与学得的必是真本领。”
1、借助形象感知音乐节奏, 与生活形象“零距离”
音符、节奏的认识和感知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是很枯燥的,而其恰恰是旋律的精髓,如果学生能灵活地掌握音符、节奏,那么就能自如地感受音乐。学生的思维是直接的、形象的,根据这一特点,在兴趣小组教授五线谱音符与节奏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欢的游戏,将抽象的乐理形象化、拟人化,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如在教授四分音符、二分音符时,我创设了一个比赛跑步的情景,老爷爷、叔叔、小朋友进行比赛跑步,并出示相应的形象,请学生想象一下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经过热烈的讨论总结出:老爷爷最慢,小朋友最快。于是老师扮演裁判,分别给出老爷爷得了2分,叔叔4分,小朋友8分。随后出示相应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请学生观察这些小蝌蚪与相应的形象有什么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发现:二分音符的符头空空的,犹如老爷爷光光的脑袋,于是得出脑袋光光像爷爷,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的符头是黑黑的,犹如叔叔乌黑的头发,于是得出头发黑黑像叔叔,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的小尾巴像小朋友的小辫子,于是得出小小辫子像学生,八分音符唱半拍。就这样在游戏的氛围中,形象地接触了形状相似的小蝌蚪,通过与生活中的人物、动植物形象的对应,学生不仅能说出小蝌蚪不同的名称,且能直观地感受到不
[1] [2] 下一页
同的时值,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那么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2、利用材料制造音乐,与生活实际“零距离”
在人音版二年级教材第1课《春天来了》中,要求学生用生活中废弃的各种饮料盒(杯)或瓶子制作打击乐器“沙球”,我再选用平时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进行不断地抖动、杯子倒水的流水声以及用手拍击、摩擦身体等发出的声音,同时运用不同的时值和力度来模仿《春雨》,让学生不亦乐乎,从中感受生活中的音乐带来的美感;在欣赏教学《我是人民的小骑兵》一课中,学生用于律动的道具(马鞭)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筷子和绳子,它也是学生儿时的玩具,让音乐走进生活,使学生觉得倍加亲切。
3、缘于生活创造音乐,与生活经验 “零距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生活中,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具有独特的体验情感。音乐是缘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美好的音乐,像一股暖人的春风,轻轻拨动心灵的琴弦。因此,只要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寻找生活的焦点、亮点。生活才是知识的大熔炉。“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教育”。如在教唱《小雨沙沙》这首歌时,在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的基础上,让他们再想像,还有没有其它的表示下雨的声音,马上有小朋友举手发言了“淅沥沥,淅沥沥”“刷刷刷,刷刷刷”多好听的声音啊!“老师,如果把这三种声音一起唱会更好听的”是啊,这比原来课本上只有一种声音丰富多了。这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吗?它每时每刻都存在着,而你是否能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去点燃它,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它。在教会《洗手绢》这首歌后,我请小朋友自由讨论还可以怎样唱?其中一个小朋友说:“我觉得课本上用‘哎罗,哎罗’不是很好,如果改成‘嚓嚓嚓,嚓嚓嚓’的洗衣服声音会更形象。“说得多好呀!”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都能从生活中去寻找音乐了。受这位同学的启示,其它同学的想法就更多了。“爸爸烧菜,我也来,吱哩呱啦,呱啦啦。”“爷爷打铁,我也来,叮当叮当,叮当当。”“姐姐跳操,我也来,嘭嚓嘭嚓,嘭嚓嚓。”……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真是令我大吃一惊。
总之,音乐课教师要创设富有美感和启发性的情境去感染学生,要给学生以时间、空间,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音乐素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能学以致用,尝试运用切合学生实际、确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零距离的与音乐沟通,从音乐中找到快乐,体验到音乐美,不断的发现美,不断的体验到创造美的无穷乐趣,潜移默化的陶冶美的情操。让课堂成为塑造美好灵魂的圣殿!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与学生“零”距离――从一节高中音乐欣赏课上所想到的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