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音乐课堂应回归“本色教学”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教育案例


音乐课堂应回归“本色教学”                                        庙行中心校 陆莹莹思考:1、为什么如今的音乐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会串味成:过度排练的精品课,按部就班的放心课,流于形式的展示课,毫无生成的总结课?2、到底音乐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音乐课?音乐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问题是什么?3、音乐课堂如何回归“本色教学”,彻底杜绝那些“华而不实”的浮躁?背景:近两年,我观摩了一些市、区级的音乐教学公开课或教学片段,自己也承担过几节区级的音乐公开展示课。在听课、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扪心自问“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课,才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本质特征,既不偏离音乐课的特性,又能让人感受到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展示出音乐课堂该有的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面对现今音乐公开课所流露出的一些不实现象,我们是否该呼唤把“本色教学”放归于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环境下统摄音乐本色教学的灵魂之所在呢?课例:教学内容:上音版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春之声》圆舞曲的欣赏教学目标:1、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感受歌曲富有绚丽色彩和青春活力的旋律以及欢快的情绪,华丽的色彩。2、欣赏《春之声》圆舞曲,初步懂得“女高音”这一人声分类以及她的音色特点,理解音乐的表现形象。教学片段:镜头一: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配乐诗朗诵,品位一下诗中的意境(教师打开媒体播放《春之声》圆舞曲,在乐曲的前奏部分深情地朗诵了这一单元的主题诗《春之歌》)师:春姑娘是个魔法师……(力求做到惟妙惟肖,让学生伴随着乐曲沉浸在美好的春色之中――入境)师:欣赏了这首诗歌,你的心情如何?生:我的心情很轻松,很欢快……师:还有谁有更进一步的感受吗?生1:我感受到了春姑娘的魔法,她让万物复苏生2:我感受到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春天的景色真是美极了。师:那你们对老师朗诵时所配的那首乐曲有印象吗?生:乐曲中有人在歌唱师:是谁呢?生1:是由女声演唱的生2:是女高音(教师表扬了第2位学生“你的耳朵真了不起,也说明你刚才在很用心地聆听”)师: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乐曲,思考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唱得如何?她的歌声有什么特点?(第二次完整欣赏)生1:我觉得这位女高音歌唱家唱得很动情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生1:她有时唱得高有时唱得低,是有高低起伏的师:(教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棒!感受到了歌曲旋律的跌宕起伏生2:我觉得女高音唱得很美师:为什么这么说呢?生2:刚才我发现有人不喜欢女高音的歌声,我觉得他们不懂得欣赏。师:(震惊的表情)哦?那你又有何见解呢?生2:我认为女高音的歌声很光滑,绝不是乱喊乱叫师:说得很好,看得出你是在欣赏这首歌曲,但老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把光滑改为润滑或圆润来形容女高音的歌声是否更为贴切呢?生2:(欣然接受)恩!生3:我觉得女高音的歌声很高亢师:你真是说到点上了,这是女高音音色的一个重要特征。老师很欣赏你所说的这个词语,我要将它写在黑板上。(这时学生脸上流露出幸福和自信的笑容)生4:她的歌声令我兴奋。生5:她的歌声像百灵鸟的歌喉――清脆,响亮生6:她的歌声像阳光照在身上,非常明亮、温暖……师:你们真不简单,会运用音乐中的元素来谈对歌曲的感受,老师也将自己体会到的整理成了一张表格,看看我们想得一样吗?(媒体上出示对这首歌曲的一些音乐要素的归类与整理)分析一:从片段一中我们主要可以看到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音乐的基石,是要通过实实在在地训练和举一反三地运用才能逐步掌握的。正如课一开始,学生对女高音歌唱家的评价只停留在歌声很美这样的浅层欣赏上。这时教师并没有放弃对问题的进一步挖掘,于是问“美在何处?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很快找到了女高音音色上的特点,并在不断尝试运用自己的音乐知识来诠释音乐作品,一步步向作品的风格和内蕴靠拢。而教师为了达成让学生初步懂得“女高音”这一人声分类以及她的音色特点和理解音乐的表现形象这一教学目标,还精心设计了观察(你对乐曲有什么印象?是谁在歌唱?等)――分析(女高音唱得如何?有什么特点?)――理解(女高音为什么用这么高的声音来演唱?她为了表达什么?)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并适时补充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去帮助他们进一步感悟、体会、挖掘音乐所带来的美。很难想象如果这一片段没有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后盾,那么课堂很可能将遭遇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只有在平时扎实学好音乐基本功,今后才会有厚积薄发的实力。镜头二:如果课上到片段一那里便嘎然而止,学生有的只是听觉上的感受,并没有真正激发起他们各种器官的共振,那么这节音乐课只停留在为听而听的形式上。课仍在继续……经过认真对照后,有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老师我还知道女高音演唱时的样子是这样的(他做起了动作)一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有模有样地模仿起来,有的把两只小手交叉高高放在胸口;有的张大嘴巴夸张地表演女高音演唱高音时的面部表情;还有情绪高涨的甚至踮起了脚尖。这些都是教案中没有预设的,教师见势,灵机一动,索性顺水推舟,适时引导。师:你们的样子摆得很像,那么歌声呢?我们用la来唱唱这首歌曲的主旋律,歌唱家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听到老师称赞他们是歌唱家,便更加认真地投入主旋律地演唱,唱到高音处大家的声音虽然不太悦耳,可是每个人都是发自肺腑的,正是这样也特别打动人心。模唱结束教师再进一步进行采访。师:说说学唱女高音,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哇,音太高了。生2:我的嗓子都吊起来了,我还感觉到小舌头在抖呢!和电视里的女高音一样。师:猜猜女高音为什么用这么高的声音来演唱?她为了表达什么?生1:她很兴奋生2:她很高兴……学生的思路好像没有打开,偏离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本质内容。师微笑地提醒:结合这首歌曲的主题再想想生顿悟,纷纷举手发言。生1:她在唤醒冬眠的小动物,告诉它们春天来了生2:她在歌唱春天的美丽生3:她用歌声来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师接着问:如此生机勃勃的春天,只用歌声来赞美,你们觉得够不够?你还可用怎样的表演形式来为歌曲润润色?生1:我们也可以朗诵一下老师念的那首主题诗生2:我们还可以加进动作来展现春天的美景生3:我觉得再加些小乐器就更能表现春天热闹的情景生4:老师这是一首圆舞曲,我们可以踏着圆舞曲的步伐一齐舞蹈分析二:这个课例中的两个片段乍一看并没有吸人眼球的亮丽外衣,但它却是我们音乐教学追求返朴归真的典范。因为本课例在不断修正、完善地过程中呈现了音乐本色教学平淡之中见功底,质朴之中孕生成的精髓。在这组镜头中教师没有枯燥地讲许多大道理,而是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从配乐朗诵主题诗到体会交流女高音的音色特点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都是紧扣音乐,为了理解音乐作品而服务的;而模仿、演唱、律动、舞蹈等对歌曲的创造和表现也都是紧紧围绕《春之声》圆舞曲的主题做文章,巧妙借助了孩子们模仿女高音演唱姿态时产生的高涨情绪,将课从静到动推向高潮,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音乐的活动中感到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教师的教学智慧表现在一切活动均以音乐为本,教育孩子不仅用耳朵、用歌声、用身体动作,而且是用心灵去观察春天、拥抱春天,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情感外化的表现能力也得到提高。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总是满腔热情,特别是学生的点滴进步都通过教师的目光、笑容、手势、话语等给予真诚的鼓励。当学生在音乐交流活动中受阻时,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帮助,通过启发(“你从哪里感受到女高音唱得很动情”)、指正(“老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把光滑改为润滑或圆润来形容女高音的歌声是否更为贴切呢?”)、暗示(“结合这首歌曲的主题再想想”)、等待(“老师将自己体会到整理成了一张表格,看看我们想得一样吗”)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增加信心,积极投入到音乐创造活动之中。于是观点鲜明的想法、千姿百态的动作、个性迥异的设想如泉涌一般迸发而出。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看到在这一课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就算是发生教案中没有预设的情况也能顺势引导、巧妙化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奋感与成功感,让他们在说、听、唱、做、想等多项音乐活动中,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锤炼了意志、提高了素质,也使课有了成长性。反思:现阶段的音乐公开课、评优课等,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目不暇接,学生和教师的表现几乎完美,有时甚至达到了滴水不漏的状态。音乐课堂教学的完美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一节课从设计到完成,始终处在动态过程中。它是自我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所以我们应该给各种没有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更应该关注学生在音乐课教学中沉睡的潜能是否得到开发。一、循序渐进,夯实学生的音乐功底我们的音乐教学在强化审美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特别在有些课堂上连最基本的识谱、节奏、听觉练习、音乐要素的认知也被舍弃了。如此教学造成了弱化基础,浅层美育的教学现象,致使大多数学生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内涵,无法听得懂道得明音乐作品到底美在何处。针对这一现象,作为音乐教师就应该从平时教学的点滴做起,努力夯实学生的音乐功底,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课例中,教师将音乐知识技能贯穿于学生对音乐感知和审美探索中,以一条既符合音乐本体特性,又适宜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旁不断地指正与扩充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在愉快氛围中“留连忘返”地运用。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循序渐进、乐于接受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夯实自己的音乐功底,真正掌握审美的工具及手段,与音乐文本产生了酣畅淋漓地“情感交流”、“情感撞击”和“情感抒发”。二、彰显特性,回复音乐教学的本来面目。在公开课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讨巧,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时尚遮蔽质朴,热闹遮蔽宁静,功利遮蔽纯粹,技术遮蔽理性的情况发生。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对教学改革的误读,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误读。如把综合,以为是丢弃学科的边界,消弥课堂与教学的距离;把探究,以为是丢弃接受,以虚假的探究代替自主学习;把对话,以为是丢弃意义,遮蔽了尊重与信任。而音乐本色教学则提醒帮助我们力戒浮躁,追求真实、自然、质朴、深刻的音乐教学品格,使我们回归音乐教学内心的宁静,寻找踏实研究的精神和境界。音乐本色教学的本质就是音乐课要有音乐课的特征,任何的活动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要素,使之贯穿于教学始终。绝不能把非音乐性的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泯灭音乐艺术学科特点,冲淡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从而导致在教学上偏离音乐为本的原则。在这一课例中,我们看到不管是教师先前动情地朗诵,还是学生聆听感悟后的对话,以及通过模仿演唱姿态上升为心灵与情感的共振,最后再将这一情感转化为动作表演自然地渲泄出来等一系列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都是牢牢地扎在音乐这片沃土上的。三、相机诱导,展现音乐课堂的动态生成“大音希声”的道理告诉我们,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为在音乐教学中生硬的剖析对学生来说不是自己感悟到的,就不会产生情感震撼,更何况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出发点是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他们如何自信、快乐地学,从而真正把教和学结合起来,使师生的互动和心灵的对话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课堂才具生成性。如在这一课例中,教师诱导学生通过认真聆听音乐文本,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又不断提炼和完善。让学生在无疑而生疑,生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释疑的过程中,汲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美感。而且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引导的直接、明确和简洁,所提到的问题都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需要。学生则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从偏离到正确,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做到当堂认知、当堂感悟、当堂共鸣,体现了本色教学的真谛。 正当我们的音乐教学课堂展现欣欣向荣,异彩纷呈的热闹景象时,这些浮华的背后是否是货真价实经得起推敲,还是如过眼烟云转瞬既逝呢?我们的音乐教师在张扬个性,大胆创新的同时,是否存在着心浮气躁和刻意包装呢?音乐本色教学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是花拳秀腿的虚伪把戏,它是以学生实际要求为出发点,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知心知情。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基础,有了共鸣,就有了创新的激情,那么音乐课就具生长性,音乐体验也充满着生命的气息。期盼音乐本色教学的春天早些到来,让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都能平淡地、简单地、扎实地、轻松地教音乐。
 




上一篇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