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苏州市立达中学校艺术组潘婷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基于这样的目标设置,所以当今的音乐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摆正两个地位,即: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充分调动每位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的热情,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地去探索学习,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笔者在音乐学科从教的十几年中,就学生音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简单谈几点我的实践收获。
第一、抓好课前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初中的音乐课就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静坐聆听,没有任何要求与压力,是中学阶段仅剩的几节“放松课”。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工作推进,音乐教育的责任已经越来越大,并逐步成为了一个学生品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音乐的习惯也应随之有所发生改变。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将音乐课的教学分成为课前预习、课堂体验、课后拓展几部分构成。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刚好是学生音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据预习的侧重点不同,我将预习工作分为以下2种。一种是个人预习完成项目;另一种是小组合作预习完成项目。
个人预习完成的项目主要有:(1)对音乐家的认知;(2)对某些音乐作品的剧情了解;(3)对某些基础知识的定义了解。比如,对于莫扎特、贝多芬、冼星海等音乐家的认知,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加以查阅与了解,凭借他们已有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非常轻松地完成这些音乐家生平资料的解读,通过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同学间的信息交流,教师重点要点的提炼,不仅使学生课堂主体感增强,更能使重点知识的印象得以加深。又如在学习芭蕾舞剧《天鹅湖》、歌剧《茶花女》这部分内容时,同样也采用了由学生在课前先进行预习了解课上交流的方法,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感受音乐作品表现方法的特殊魅力。对于某些基础知识的定义了解,通常我也会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预习学习,比如一些识谱知识或是演唱方法的学习等,有了相应的预习后,再通过课堂上老师的举例讲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让学生能够尽快地加以实际运用,让他们品尝收获的喜悦。而对于小组完成的预习项目则将完成重点偏重在“合作”上,通常都是学生独自很难完成,需要集体协作才能达到最好预习效果的工作。比如在学习初二上学期《西南情韵》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书本中侗族、彝族、瑶族、苗族的音乐学习,我事先安排了各组组长进行抽签,以此来决定各组同学分别需要查询了解哪个少数民族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组的资料收集,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交流,不仅气氛活跃,而且在愉快的交流中学习到了课本中涉及的四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音乐特色。每一小组同学都在组长的安排下,收集课堂交流需要的资料,分工合作,效果非常好。
正是因为学生们在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所以能够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更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大胆主动地去学习新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因此说,预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抓好课堂合作,推进自主学习能力的运用
抓好课堂合作,除了指抓好课堂上师生间的合作,还要抓好学生间的合作。传统的音乐
教育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方式,使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变得乏燥、无味,学生失去了创造性。教师永远都是高高在上,像是权威的标志,师生间的合作通常表现为教师流畅的讲和学生安静的听。但新的教学大纲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培养他们享受音乐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用耐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比如在音乐作品欣赏中,由于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所以对音乐的感受自然而然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权,而不能一味的将感受禁锢在教参的提示上。记得在初一音乐作品《二泉映月》教学时,当音乐播放完毕后,有个调皮的男生故意举手要求发言回答欣赏后的感受,但却给出了让人哄堂大笑的答案。当时我并没有立刻责怪他,而是耐心的问他从音乐的哪些方面获得了这样的感受?当他支吾着无言以对时,我又请了另几位同学谈了他们的看法,最后再结合作品,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将自己的感受谈了谈,这样的平等交流,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大家敢于畅所欲言,同时也让那位调皮的男生引以为戒不敢再犯。
除了课堂内的平等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合作互动,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进行初一上册《欧洲风情》的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自己来当一回老师,我则坐在讲台下当一回学生。每组同学根据我提供的资源各选一个教学重点进行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将准备好的教案交给我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从学生资料的准备到正式的课堂教学,每组同学都非常积极认真地参与其中,每个组都为了让自己的课上的生动有趣花了不少心思。有的同学特意制作了幻灯片辅助教学,有的同学买了棒棒糖作为回答课堂提问的奖励,还有的同学利用自己的特长,现场表演来营造气氛。当时的课堂学习气氛相当火爆,学生学习热情极度高涨。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合作练习中,不仅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第三、抓好课后拓展,培养音乐积累与创新习惯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由
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是学生课堂内知识的必要补充,同时能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有效方法。通常情况下,一堂音乐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能够提及的知识点及欣赏到的作品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很多学生到下课时常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教师如果能够从本课教学重点出发加以延伸,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延续课堂教学知识点,进行相关领域的探索,对学生音乐自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如在初三上册《曲苑寻珍》单元教学中,我在课堂上讲到了骆玉笙先生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我请同学们课后将《四世同堂》原著及电视剧进行了观看和比较,而课堂上,我请大家仔细欣赏电视连续剧主题歌的运用,分析一下骆先生的嗓音及京韵大鼓唱腔的选用对该剧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拓展了学生对不同艺术的综合感受。同学们根据要求,在完成了欣赏后积极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又如在初二上册《游击队歌》的教学中,在歌曲学唱完成后,我要求各组同学根据以前所学的演唱形式的知识,对歌曲进行设计,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音乐知识的体验与运用,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简单的一首歌曲,最后在同学们的设计编排下,有了非常好的音乐效果,并在校艺术节合唱比赛中获了奖项,令学生高兴不已。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积累音乐素材,多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多看优秀的音乐剧目,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尝试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我发现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实践学习后,音乐自学能力和音乐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初中生音乐自学能力的培养当然不仅仅只局限于以上这些方面,实践中的感悟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去好好的体会与深思。音乐课堂教学工作已不再是单一的重复劳动,它同样需要广大的音乐教育者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在实践与摸索中寻找到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教学模式,愿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音乐教育网《初中音乐课教学法创新之我见》、《生本音乐课堂教学新模式》、《音乐课中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3、《音乐学科作业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钱世晔
上一篇: 论初中小班化音乐教学的“行动研究”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