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听《“零距离”走进多声音乐》讲座有感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7月10日在省小学音乐新课程培训中听到的一个讲座――《“零距离”走进多声音乐》,是继上次在象山听到的黄伟平老师的讲座之后又一精彩一例,但与黄的“视角独特,观点深刻;例证丰富,设计精巧;风趣幽默,寓教于乐;贴近听众,浅显易懂”所不同的是,这个讲座另有一种清新与优美之风。

这个讲座是由湖州市吴兴区音乐教研员叶丽慧老师作的。在享受讲座的美感的同时,我有一种探究其从酝酿到出炉的全过程的欲望,以便从中领悟到一些教学研究之方略。通过与叶的谈话以及参与叶的试讲和现场聆听活动,我归纳了如下四方面成功经验,希望写出来与同行们交流,也希望能作为今后我们开展音乐教学研究的借鉴。

一、            在课题研究中积淀丰富素材。

据叶介绍,两年前,她们就开始了《以课例为载体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选择了十几位老师参加,分成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四个组别(小学低段组、小学中段组、小学高段组和初中组),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实践研究。一般而言,这类课题研究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没什么太特别的地方,但我从她的介绍中得知,她们的实施过程中,每一步做得非常实,记录得非常详细,组员的参与热情很高,甚至有一些女教师为了课题而推迟怀孕,一个课题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每位成员都为之投入和付出,实在是难能可贵。

她们在第一阶段进行的小组实践与大组交流活动,其实都类似于是我们平常习惯的听课评课模式的教研活动,但不同之处在于,她们对活动的构思比较细,并且一一落实下去,这是务实的研究作风。如在第一阶段的小组实践中,设计有“1、各小组确定教学内容、进行音乐材料分析;2、确定上课人员(2至3人)自行备课(教学方案[1]),一周后上课;3、第一次上课;4、针对听课和记录,全小组成员进行反思式的探讨交流:5、采用"教学方案[2]"进行第二次上课。过程同上;6、第三次上课……直到课堂教学生动、有效、富有音乐性为止;7、更换内容和上课人员,再次进行上述实践”这七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在四人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明确,其中一人上课时,另三人分别记录课堂实况、学生反应、教学中的优缺点,然后对记录内容进行分析,哪些环节和方法有效,为什么有效;哪些环节和方法无效,为什么无效;讨论修改方案,确定教学方案[2];小组组长对有效因素作书面提炼。据统计,四个小组共进行了67次这样的课堂教学实践,67次除以16个人,平均每人都上了四次课。这样的实践,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并且都要轮流承担开课和记录的任务,大家在实践中获得的锻炼机会无疑是非常多的。

在小组实践之后的大组交流中,分主题和阶段(关于目标、关于音乐材料分析、关于内容、关于形式、关于评价)进行大组的交流和探讨。这些交流又是有较清晰的脉络的,如在目标领域的交流过程为:先由各小组长阐述本组研究成果(有效的做法),然后展示一堂体现文字阐述的课,再大组进行探讨和提炼,形成这方面的有效措施(构建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的目标脉络、从学期目标-课时目标-教学材料-音乐要素层层挖掘提炼出教学点,最后通过教学点来完成目标)。从大组交流的环节设计上,可以看出这是较严密细致的设计,而每一主题都进行这样的实践,得到的第一手材料自然是十分丰富的了。

二、            在课题研究中提取热点话题。

在第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第二阶段进行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包括:从小学低段就开始为学生建立和声环境;以指挥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以开放的教材观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以体态律动让初中的音乐教学更灵动。并制定了“1、寻找理论依据,增强组员的音乐和理论修养;2、研究、探讨、确定具体作法;3、人人进行教学实践;4、每人拿出一堂最能说明做法效果的课,进行上课和理论结合的交流;5、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作法”的五步研究计划,并于2007年5月16-17日举行了课题成果展示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第一阶段的实践积累和第二阶段的提炼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零距离”走进多声音乐》这一讲座的素材,便出自这些成果之中。用老师的话说,其实她心里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只是一时没时间作更好的梳理,“零距离”走进多声音乐也是想法比较清晰的一项成果,并且是在继续研究进程中的。但即使是尚在研究进行中的课题,仍然因切中了当下的热门话题而成为大家关注的课题,也成为被省教研员吴锐淼老师选中而在全省培训会议上进行宣传推广的原因。

三、            在市教研员指导下精雕细琢。

湖州市音乐教研员陈千红老师,是我比较尊重的专家,我和她有过几次接触,为她在音乐教育研究领域敏捷的思维与独特的视角所折服,印象最深的便是本次培训前一天的由叶向陈作试讲并由陈进行点评的小型交流会上。试讲在老师的房间进行,参加者除了我,还有同室的慈溪市音乐教研员胡玲玲老师,我还兼做了书记员,进行现场记录。由于在试讲的评析过程中陈老师的不少精妙的点评,使在场的我和胡老师大为赞叹。如果叶的讲座是一块玉,那陈的点评更似一把雕刻刀,下面便是刀雕琢玉的一些片断。

[片断一]

叶: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重声势律动,少了对声音概念的有意识编排。

陈,还有补充吗?

叶:没有了。

陈:在三年级之前的教材里,关于多声部音高方面的练习,没有实质化的强调练习,这一点需要展开一下,除了声势练习之外,可以做一些音高上的游戏,如“你追我赶、卡农”的游戏等,这样教师们会引起注意了。

(我的评价:叶点到了小学音乐教材的总体编写特点是重声势律动,少声音概念的有意识编排,而陈点得更具体,既提到了三年级之前这个年级段,也提到少了对音高的实质性强调练习这个程度,还提醒叶要对此展开并举例。陈的前两点表现出了自身对教材的更细致的理解与剖析能力,后一点反映了对讲座中重要问题应作详细展开的技巧的把握和对具体做法的正确例解的意识。)

[片断二]

叶:通过儿歌轮说,体味最原始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并举例……

陈:对儿歌,还可以慢慢内化,抽象化,如把语言拿掉,成为抽象的节奏,或者可以使语言间断,作有词、无词的练习,还可以使儿歌的语言或节奏声一会儿有一会儿无……

(我的评价:叶对于儿歌轮说,举出了许多有效的例子,而陈对儿歌,还提到了慢慢内化与抽象化的做法。虽然叶的例子已经很有效了,但陈又在有效的基础上,说出了更深层地培养学生抽象音乐感的方法,只用简单地抽掉儿歌中的语言这一步骤,便使学生从有语言依托的形象的儿歌练习过渡到了没有语言只有节奏的抽象的纯节奏练习,方法简单,但立意很高。)

[片断三]

叶:“做“歌曲的前提之一,要让学生对歌曲唱得生动,需要让学生一张口歌唱就有表演的意识,方法之一是老师可以用语言进行引导,如为了使学生用歌声表现“小绳轻盈的舞姿”,或“小绳飞舞的样子”时,可以先用语言“看,小绳正在轻盈的舞动着”或“小绳现在正在飞快地跳动呢”来引导;再如唱《小星星》前,可以用语言“哇,满天都是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引导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或用“天上的小星星睡着了”来引导学生用安静的声音表现歌曲。

陈:这些,老师们都会想到,大家上课都在这样做的,但为什么有的人做得有效果,有的没有效果呢?这里存在教师的引导语言是否具有足够的音乐性的问题,如“哇,满天都是闪闪烁烁的小星星”这一句,老师的语言应带有音乐性,而不是语文性,不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陈示范音乐性与语文性两种不同的效果,尤其在示范语文性的效果时模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读语文课文式的演唱时,我们几个都被逗乐了)。带有音乐性的特征就是指教师的引导语言应该按照歌曲的力度、速度、声音位置等说出来。因此,你在说到这里时,应该强调带有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要素,以引起听课教师的注意。忽视了这点,也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在用语言引导学生歌唱方面做得不好的原因所在了。

(我的评价:叶在关于如何用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歌唱的讲述与示范中,自身是做到了以音乐性的语言来引导的,但没就此点出其中的奥妙所在,而陈则一语道破其中的要旨在于应让一般的教师都认识到以音乐性与非音乐性语言来引导歌唱所带来的不同效果。陈的这一点化,使叶的讲解从不经意的示范变成了有意识的示范,也使听讲座的教师从一般的接受变成了能联系自己教学实践的思辨式的接受。)

[片断四]

叶:“做“歌曲的前提之二,是培养学生很好的歌唱习惯,如张口的状态、轻声演唱等。

陈:现在的问题是,一说轻声,学生的声音就会发虚,你应该提到这个现象,并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对待轻声演唱的问题。

(我的评价:叶提到的几个方法,是比较有效的,而陈点到的轻声容易发虚的现象,又是被大家在通常情况下容易忽视的。其实,在合唱比赛中,也常出现有的合唱队为了追求轻声而把声音唱得过于发虚的现象,合唱训练中尚且会出现这类问题,何况普通的音乐教学呢?可见,陈的点化是非常精到有效的。)

[片断五]

叶:本讲座的开场白,我将从“三年级开始的合唱教学,课堂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老师们普遍觉得困惑”这个角度引入话题。

陈:你的开场白的立意可以再高一些,如现在的学生从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或社会时,却对交响音乐的欣赏能力不强,这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教学中出现了偏差,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关于音乐教学的价值的话题。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引入,再接上你原来的话题。

(我的评价:叶是从当下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提炼出这个令大家困惑的问题的,应该是很有效的引入话题方式,但陈却从音乐教育弊端的角度来引入话题,然后再接上叶原来的话题,这样的处理,自然有更高的立意,作为讲座的开头,确实更能起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一个陈述,一个点评,一个品味,一个记录,在房间内的四个教研员,对《“零距离”走进多声音乐》的话题进行了数小时的探讨。以上只是能捕捉到并记录下来的一些片断,还有不少精彩瞬间来不及记录,但我们四个人是能心领神会的。教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多一次这样的交流与研讨,便多一份对话题的深入理解与进一步完善,从而也会使玉在不断的精雕细琢中变得更有光泽。

四、            在省教研员推介下大放光彩。

为了发掘和培养基层教师与教研员,省教研员吴锐淼老师提出了“自荐上台,择优发言”的口号,并到各地听课和了解情况,选拔其中的佼佼者,叶便是通过自荐又加上吴的现场“面试”后获得在省培训中作讲座的机会的。据吴介绍,他参加了叶的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并对活动表示肯定,于是,在叶的努力下,在陈的雕琢下,在吴的推介下,我们便在7月10日下午听到了叶的精彩讲座。

前面提到的9日下午的试讲的五个片断,均成为了10日下午讲座中的亮点,叶的讲座还因其他几个特色而分外引入注目。

1.脱稿讲述,表达流畅。她的讲座内容,多是心里有话说,而不是照本宣科的。在前6分钟的开场白中,她从没看一眼稿子,但却条理清晰地向大家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讲座主题的背景。在后来的各个单元的讲述中,她也仅在讲到大、小标题时才看一下讲稿,更多的还是面对大家叙说她的想法和做法。由于她是以谈话式的语调和眼神来进行讲座的,自然得到了听者更多的关注,大家的注意力都较集中。

2.例举生动,亲身示范。叶在讲座过程中极少引用抽象理论,很多采用真实课例作为例证,并且多是以亲身示范的方式来表达的。讲解与范唱时声音优美,情感真切,从而使讲座洋溢着鲜活生动的气息,大家都被她美妙的范唱与优美的动作所吸引,甚至常常忘了记笔记。

3.全体参与,互动有效。她在讲座的下半部分,用了较多的全体互动,来揭示其中的含义,并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大家时而拍手,时而跺脚,时而歌唱,还根据要求做出不同的速度、力度和多样的声部组合,讲座者与听讲者的和谐有效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4.自编诗歌,表现生动。她为了说明进行多声部音乐创编的方法,向大家展示了她自创的一则带有音乐性的童话式诗歌,以娓娓动听的语调朗诵诗歌,并结合多声部节奏练习,创设了一个美妙的童话情景,博得了大家的掌声。而这一成功的表演,也把她所要表达的用音乐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的理念传递给了大家。

5. 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针对《“零距离”走进多声音乐》的话题,她把如何操作的方法分成“从律动着手,从音乐游戏着手,从做歌曲着手,从欣赏材料着手”四个方面,并对每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解,小环节与小环节,大环节与大环节之间,条理脉络清晰,结构布局合理。并经常进行分化与归总的梳理,使听课者能较好地领会其意图,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肯定。

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因率真的表述,生动的范例,有效的互动,灵性的创意和清晰的条理而使大家不感到疲劳,这是老师的成功,也是浙江省音乐新课程培训的又一次成功。

成功的背后,有老师的丰富积淀,有老师的精心打磨,有老师的慧眼推介,还有全体听课教师的合力支持,讲座的成功,已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成功,而是所有参与者的成功了。

作一次讲座,策划一次活动,都要经历非常艰难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讲座和活动的精彩的一幕时,也应该多体谅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不十分成功的讲座或活动,只有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我们的教学研究才能迈着更自信的步伐前进。创设和谐美好的音乐教学和教研氛围,当应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从信任、理解、友好、支持、合作中做起。




上一篇口风琴教学比赛录像音乐会观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