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课程,因为生活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直接、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它是孩子们经历过的,是孩子熟悉的、直接感受到的,所以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应以生活为突破口,将音乐放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去落实。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鼓励孩子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歌声表达对生活!今天我们谈谈小学音乐课的情感教育落实在生活中的三点想法。
一、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保护孩子爱音乐的天性
音乐是孩子情感世界的外在体现!她用节奏和旋律触动孩子的心灵。当代音乐家周大风说过:“何为艺术?艺术是反映生活的,是在生活基础上予以提高、丰富和美化的,人们为了表达情感才产生艺术,为了表现美、追求美而存在和发展”。
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为线索来组织学习音乐,音乐教师引导孩子们善于搜索、发现扑捉身边的音乐,鼓励他们用音乐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与音乐联系在一起。培养孩子的音乐情感首先得保护孩子爱音乐的天性!我们经常看见小孩子吃饭前敲打杯碗盘,把这些生活器皿发出的声响当着美妙的音乐,在敲打杯碗时感受音色低沉与激荡美,没有这方面意识的有些家长一般会阻止孩子的行为,殊不知你的这次的粗暴阻止有可能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扼杀了;智慧的家长就很会引导孩子,她们孩子一起玩,为孩子的发现而欢欣鼓舞,保护了孩子喜爱音乐的天性,然后才开始引导他:有一种乐器比它的声音更好听,她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激发孩子对器乐的兴趣,这位家长在不经意中让孩子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完成了孩子对音乐情愫的深化。保护孩子的音乐天性,我们还应该让幼儿从小感受民族的古典音乐,加强孩子对经典音乐的感受,为孩子热爱音乐种下一颗种子,这种影响会孩子的一生留下了精神财富,春天到了她一定会生根发芽!
二、引导孩子体验生活,激发他们学音乐的兴趣
孩子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学好音乐的前提。“还原艺术的愉悦、美好、高尚和丰富性,着重培养孩子亲近艺术的兴趣,让艺术伴随这孩子美好而充实地成长。”周大凤谈艺术。音乐的优美的旋律很确实能吸引人,但是这种短时间的兴趣并不能持久,我们要想让音乐成为孩子钟情的学科,必须加强对生活的体验,让音乐包含的情感因子打动孩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持久动力。
音乐教师自己的情感去感受生活中的韵律,只有我们教师有了这种亲身感受,才能引导孩子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韵律,发现生活中的美妙的旋律,音乐教师把自己融入音乐情感之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就是音乐的化身,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处处都是韵律都是美。我们教师主要是创设音乐活动情境,带领孩子走进音乐,鼓励他们参与音乐生活实践,丰富他们的音乐情感体验。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教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记得中学英语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它讲的是音乐家在小时候对别人不经意的火车与铁轨撞击声音,听蒸车机的气流交换时的呼咝声,他对这种节奏和旋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铁轨音乐有了特殊的感情,因此他专门乘坐火车听美妙的音乐,正因为如此,这一天他发现铁轨发出的节奏和旋律有些异常,他马上告诉了乘务员,从而避免了一场火车事故。后来他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后,我们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总是可以听到火车轮与铁轨的节奏旋律!
三、引导孩子理解生活,发展他们爱音乐的情感
音乐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孩子们留意生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是,启发孩子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原生态的音乐,不管是人们田间地头、江河湖叉传来的悠悠歌声,还是广播电视播放的经典歌曲,它们都能给孩子们的心灵以情感抚慰,孩子不经意中接受生活化音乐的情感熏陶,发展他们音乐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音乐生活情景,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重现生活化音乐的景象,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及表现力。我们引导孩子挖掘教材的内涵,如鼓励孩子们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优秀音乐作品,体验不同时代美、地域音乐,吸取音乐情感的滋润;我们利用课外学科渗透,让孩子们了解音乐家的创作经历,使孩子从他们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情感体验;我们引导孩子们在民族音乐的学习、欣赏中,让孩子们感知流传至今几经变迁的民歌、小调所带来的民族情感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理解音乐,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用民族音乐,地域音乐特色潜移默化接受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人生,增长知识,提高了音乐情感,提高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感受不同体裁音乐歌曲的风格;
作为一位音乐老师,我们一生的目标是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音乐情感,在音乐中获得爱的启迪。音乐让学生在生活中幸福成长,最终成为有丰富精神世界及创造力的人,以爱育爱,我们用充满感情、充满爱的教育唤起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爱!
上一篇: 《春天来了》教学反思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