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语言及其构成要素》课案分析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音乐语言及其构成要素》课案分析
摘自:《佑杰音乐工作室》
教学目的:通过具体生动的音响实例,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语言及其构成要素,并了解这些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导言:艺术与其它自然科学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采用形象思维、而后者则更多地采用抽象思维。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表现具体形象时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段。如:画家用线条、色彩;诗人、文学家用语言文字来创造艺术形象一样,音乐家在塑造音乐形象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表情达意的手法。这就是----音乐语言。不熟悉音乐语言,虽然有了很好的音乐作品,也不可能理解它,欣赏它。所以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变得没有意义。”这里所说的“非音乐的耳朵”,可以理解为对音乐语言的一无所知。因此,要完美地、深刻地欣赏、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熟悉了解音乐语言的构成,否则,再美的音乐回响在你的耳边,也不一定会引起你的共鸣。 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即:旋律、节奏、和声、调式与调性。 一、旋律 旋律即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作曲家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手段,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作品中,旋律的表现作用最鲜明最动人,最吸引人。人们的音乐记忆以旋律最为深刻。音乐作品的可听性往往主要表现在成功的旋律上。 旋律的类型很多,如: 抒情性的旋律----它较注重旋律线条的流畅性、歌唱性。一般都比较舒展、优美。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第一主题就是--个很典型的抒情性旋律: 在弦乐器轻轻的柔和的震音背景上、优美的笛声把人们带到了水秀山青,景色诱人的江南三月。接着双簧管和乐队奏出一句抒情乐句,引出了独奏小提琴所演奏的极为美丽动人的呈示部主题,竖琴以流水般的琶音轻柔地衬托着。这一抒情的、歌唱性的旋律音调取材于越剧的唱腔,它柔美深情,感情真挚,很好地刻划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纯真的友谊和深厚的感情。 舞蹈性的旋律----较注重动感、如许多舞曲、轻音乐就常用这一类型的旋律,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象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中的B段,就带有明显的新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小提琴双音演奏的旋律,是人们打起手鼓尽情舞蹈的形象,绘声绘色的地表现了新疆的春日景象和人们欢乐曲情绪。 戏剧性的旋律----它较注重情节、性格的刻划,强调对比。如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场中的某些唱段,短短的几句唱词,就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几个形象:阴险狡猾的刁德--,大草包胡司令和沉着机敏的地下工作者阿庆嫂。 说唱性的旋律----它较注重曲调与语言的结合,经常是边说边唱,常见于各地的曲艺与戏曲。如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芗剧中的“杂碎仔调”,都是典型的说唱性旋律。闽南儿歌《天黑黑》就带有明显的说唱性的旋律特点、它根据闽南方言的语音特点而作,如果把它换为用普通话演唱就不那么动听、变得十分拗口。 除此以外,旋律还有器乐性旋律与声乐性旋律之分。有些旋律用乐器演奏十分优美,但用人声演唱效果就不一定好;有些歌曲用人声演唱十分动听.用乐器演奏就不那么动人。 旋律往往具有一定的民族或时代的特征,形成风格上的差异。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旋律特点.如西洋的和声大小调,俄罗斯音乐中的旋律大小调,日本的以4、7、3为主音的都节调式等等。同样是中国的五声调式,同是以5为主音的徵调式,江南的《茉莉花》委婉秀丽,陕北的《信天游》高亢粗犷,形成风格上明显的差异。 在音乐作品中,旋律的重要性是第--位的,所以我们欣赏音乐的首先要高度注意旋律。应该把旋律作为连续不断的引导聆听者自始至终地听完一首乐曲的--根线条。就象旅游时跟紧导游一样.让它带着你在音乐宫殿中遨游。
二、节奏 节奏是旋律的骨干,是音乐的原动力。如果说音乐有个起源,那就是起源于节奏的敲击。它以时间持续的方式,体现着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节奏包含着时值、重音、速度、拍子等成份。 一般说来,宽长的节奏常表现庄重、深远、辽阔、有力或歌颂、赞美等情绪: 如:《国际歌》节奏宽长、舒展、显得庄严雄伟,气势磅礴,不愧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不朽的战歌。 而短促的节奏则可能同欢快、活泼,紧张等情绪相连。 如木琴独奏《小骑兵》轻快、活泼的马蹄声节奏表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草原小骑兵的形象。 典型意义的节奏往往一再重复,这就是节奏型。音乐体裁不同,节奏型也有所区别。 如:进行曲:多用2/4或4/4拍子、节奏规整,适于队列行进时统一步伐。 例如《运动员进行曲》突出地表现了运动员威武雄壮,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检阅进行曲》则更突出检阅者的威严庄重。 圆舞曲多用三拍子,突出第一个强拍,节奏明确,多带律动性。 例:《蓝色的多瑙河》轻盈。优美,使人产生旋转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节奏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强弱规律。如4/4拍子:强弱次强弱;3/4拍子;强弱弱等,切分音则打破这种规律,改变了重音位置,形成另有特点的节奏形态,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如《大刀进行曲》的开头一句: iii--与ii.i0后者由于节拍重音的转移显得更活跃有力、更突出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的气势与决心。 轻音乐中,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更为活跃,富于动感。 如《送我一支玫瑰花》这是根据一首新疆民歌改编的合奏曲。在原来手鼓伴奏型的节奏基础上,使用更多的切分,变为有着--种让你非跳起来不可的节奏力量。 任何一种表现手段的使用都必须是恰如其分的,否则将走向反面。切分节奏能丰富音乐的表观力,但不能滥用。许多流行歌曲就是用连续切分与特定曲调相结合的手法,使音乐娇腻,缠绵伤感甚至带有诱惑性与挑逗性,如《何日君再来》就是如此。 三、和声 和声是个较专业化的名词。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同时发音便成为和声。不同的和声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色彩。如:大和弦,让人觉得明朗、丰满;小和弦则是暗淡、柔和;不协和和弦使人觉得刺耳、不稳定,让人觉得烦躁、恐怖。 和声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是音乐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和声衬托着旋律,就像绿叶衬托着红花一样。 例1:《爱的罗曼斯》 例:《天鹅湖》中的双人舞: 在竖琴的华彩独奏以后,小提琴奏起了柔美的主旋律,象是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在述说着自己的不幸遭遇;大提琴奏出另一段旋律和小提琴对答着,好像王子正温存地抚慰着奥杰塔的央求。在两个旋律后面,竖琴用清澈的和声伴奏着,是音乐更为美丽动人,音乐形象更为鲜明。 在双人舞这段音乐中,伴奏和弦的一组音是同时出现的,人们把这种和弦叫做柱式和弦。而有些乐曲,它的伴奏中的和弦音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先后出现的,这样的和弦叫做分解和弦或分散和弦。它一般用以沉思、安静、柔和的情绪之中。在较为抒情的音乐之中,分解和弦的应用是作曲家们常用的手法。 如:《天鹅湖》第二场场景 在小提琴的颤音和竖琴演奏的分解和弦636136│163163│所构成的轻柔背景里,双簧管以暗淡的音色凄凉地奏起天鹅的主题,使人们似闻那浮游于粼粼波光之中的天鹅在述说着内心的痛苦和深切的忧伤。这支忧伤而温柔的旋律动人心弦,出色地描绘了场景的气氛,刻画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又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缩写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天鹅》一段: 由两架钢琴奏出的琶音(分解和弦),宛如涟涟碧波,在这一背景上它提琴奏出的旋律是那么的舒展、纯洁、迷人。就像在那风光秀丽的湖面上,一群美丽、洁白的天鹅正悠然自得地自由遨游,分解和弦的背景使整首乐曲更为富于意境,更显得高雅。它甚至激起舞蹈家的灵感,创作了一部久演不衰的芭蕾小品《天鹅之死》。
由于分解和弦有着许多其他伴奏形式难于表现的表现力,所以,在许多通俗歌曲、、乐曲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克莱德曼演奏的许多所谓的情调钢琴曲就是典型;在流行歌曲中的慢板抒情部分,基本上也都采用这一伴奏形式,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套路”。 四、调式与调性 除了旋律、节奏、和声外,调式与调性也是音乐语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调式与调性可以影响旋律的性质。什么是调式呢?在音乐中,一个孤立的音或和弦是无法塑造音乐形象的;但许多个彼此毫无关系的音同样难于表现音乐思想。在音乐中所使用的音总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许多音(一般不超过七个)组成一个体系,并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 在西洋音乐中一般只使用两种调式,即大调式和小调式。大调式以do为主音;小调式以la为主音。一般说来,大调式具有较明朗、庄严的色彩;而小调实则带有较暗淡、柔和的色彩。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大调式与小调式的表现特点。 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最后一乐章,是一支凯旋式的进行曲。它的气势豪迈、雄伟,表现了人民通过斗争战胜了命运,光明战胜了黑暗。人民欢呼雀跃、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这里作者采用了明朗的C大调,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 吕其明的《红旗颂》是一首红旗的颂歌。它表现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庄严时刻,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人民仰望红旗、心潮澎湃。这一首曲子也是采用C大调来写的,作者以国歌作为全曲的素材,使人们感到庄严、雄伟,气势磅礴。 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一首是中国的,一首是外国的。但由于同样采用大调式,在明朗、刚健这一点上给人的感受是相同的,这说明,大调式一般用在颂歌、进行曲以及较明朗的情绪的表现上。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调式的表现特点。小调式以LA为主音,它的色彩一般较暗淡、柔和、深沉。大家所熟悉的《葬礼进行曲》就是一首典型的小调式的曲子。 666│66│535│6--整首曲子充满了阴郁、哀伤的色彩,使人感到那样的低沉、悲痛。 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也是一首用小调式写成的葬礼进行曲。作者以宏伟而肃穆的音调,表达了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悼念在斗争中捐躯的英雄:低沉的和声伴奏,宛如丧钟在悲鸣;缓慢平稳的节奏,深沉而悲愤的旋律,好像缓缓步行前进的送葬队伍。人们的心中充满了哀伤、凄切之情。音乐的触角伸向了人类的内心世界。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葬礼进行曲,1976年,当周恩来总理逝世时,许多国家的电台都在正式广播前播放着一曲子,以示哀悼。 我国的民族音乐,一般采用五声调式。音阶采用五个音构成,每个音都可以作为调式的主音。Do,Re,Mi,Sol,La分别用宫、商、角、徵、羽来表示。其中的宫调式(如《接过雷锋的枪》)和徵调式(如《东方红》)从色彩上看,较接近西洋音乐的大调式,即较为明朗;而商调式(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羽调式(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则较接近于西洋音乐的小调式,即较为柔和一些。 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的对比成为体现气氛、色彩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段。当要表现纤细的、柔和的、暗淡的情绪时,作者就用小调式;当要表现明朗的、雄伟的和宏大的气势时,作者就采用大调式。 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就运用了这一手法: 乐曲已开始由长笛河单簧管吹出波动的音型,模拟消息的潺潺流水 谱例: 两调自然流畅的旋律,纯朴而简洁,似乎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两条小溪委婉自如向前竞流的自然美丽的画面。……小溪汇合了,河面变宽了,沃尔塔瓦河随之形成了。小提琴唱出了宽广深情的沃尔塔瓦河主题: 谱例: 用小调式写成的委婉如歌的旋律是那样的富有诗意,纯朴而动人。这是作者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音乐在这一主题上进行发展,当沃尔塔瓦河流经乡村,冲过险滩、历尽艰险来到捷克的心脏----布拉格身边时,沃尔塔瓦的主题以明朗的大调式出现: 谱例: 在阳光下的沃尔塔瓦,显得那样的动人、宽广,充满了欢乐和力量……。 再讲过调式后,我们在简单地谈谈调性。什么叫调性呢?调(包括主音的具体高度和调式类别)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叫做调性。我们经常在歌谱上看到的1=C、6=a等记号就是调性记号。利用调性对比,能加强音乐的气氛,色彩和情绪变化。 如前面所举的《红旗颂》的例子:乐曲一开始,小号用1=bB吹出具有号召性的国歌的动机,这时的情绪时庄严的。但作者觉得这对于处在历史的转折点的人民此时的内心激动的表现还不够,还应该更强烈一些。于是,作者把这句引子在更高的调性上(1=C)再重复一遍,把情绪推向更高潮,音乐显得更为辉煌。 有如舞剧《白毛女》中的合唱《太阳出来了》也是采用了调性对比的手法。“太阳出来了”这一句歌词唱了两遍。第一次出现在C调上,第二次出现在F调上,也就是移高了四度音。这一低一高的调性对比,造成了云开日出,光辉普照的效果。 调性对比这一手法在一些较为成功的通俗歌曲中也得到了较好的运用,我们从《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这两首歌中就可以有所体会。 在比较安静的,特别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乐曲中,作曲家常常采用连续转调的手法,以造成更多的色彩对比。例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交响组曲《培尔、金特》中的《晨景》一段,就象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画,乐曲以一个六拍子的旋律为基本主题: 谱例: 这一牧歌主题有不同的乐器在不同的调性上连续变化,由淡到浓,造成一幅晨曦薄雾笼罩下的乡村原野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照耀大地的瑰丽景象。 除了以上所说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与调性这些过程音乐语言的最重要的要素外,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也是音乐表现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些要素都和旋律紧密结合,各自起着特定的作用。 构成音乐语言的各个要素是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是有机的结合,其中某一要素改变了,音乐形象、音乐情绪也会随之改,甚至造成完全相反的效果。 如《葬礼进行曲》原来是4/4拍子、速度缓慢,表现了一种悲痛.沉重的心情。如果你把它的速度加快,把它的拍子换成3/4拍子再来听、原先那种悲痛的情绪荡然无存,相反地变成一种轻松活泼的情绪. 下面大家听一个曲子的两种演奏:《致爱丽丝》,这是贝多芬为他的女学生而作的.原作用钢琴演奏.显得温柔、甜美、富于幻想。经过改编后、用电子琴与轻音乐队演奏,节奏变为狂放的迪斯科,原有的那种优雅、温柔的形象一下子变为奔放、热情、甚至带有一点粗野。 主旋律不变,节奏速度一变、形象、情绪也随之改变。作曲家可以利用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塑造出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音乐形象。下面我们听一听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这个作品就是利用同一旋律塑造不同形象的一例典范。 开头部分,节奏舒展、轻柔缓慢,用拖长的和弦音来烘托旋律,旋律显得富于田园风味,表现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段快速而强劲,弦乐器拨弦演奏轻快活跃的伴奏音型,旋律与第一段完全一样。音色的变化也不大,但由于速度与伴奏节奏的变化,就表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原来那种缓浸而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变为欢快热烈的载歌载舞的音流,写出了蒙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说心情。 通过这一讲所举的许多例子,我们可以对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语言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的特点有所了解。对怎样欣赏音乐有了一点基本知识,熟悉了这些因素,掌握了音乐语言,便为我们今后更好更深刻地欣赏、理解音乐作品提供了一把钥匙,使大家能在音乐这个人类绚丽多彩的精神宝库中获得更多更美的享受。但是,要深刻地欣赏音音乐、理解音乐,单靠这点知识还是很不够的,欣赏音乐除了要了解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的表现作用以外,还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等,这样,才能比较深刻地去鉴赏一个音乐作品。
《音乐语言及其要素》的构思与体会----王佑杰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讲授音乐欣赏知识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一件事.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今后向学生介绍更多的音乐作品提供先决条件。 在本课设计时,我针对目前现在学生听流行歌曲多,听管弦乐作品少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听管弦乐作品,大部份学生听音乐时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好听但不知为什么好听。因此我认为把音乐语言的各个要素逐一介绍是必要的。让学生了解了音乐语言的构成以及它们的表现特点,这样学生今后就可以对所听的作品有的放矢进行分析。 形象性与可感性是美育的最大特点,因此我在讲解音乐语言的各个要素时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形象可感。对于定义尽量使用学生可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把重点放在大量生动具体的音响实例上、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的音响理解较抽象的定义。因此,谱例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一、要能说明问题。二、形象要鲜明。三、尽量选用学生有一定印象的。如在讲旋律时,所选用的《梁祝》《新疆之春》《天黑黑》等都是学生们平时所熟悉的。讲节奏时,选用的《运动员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等等也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所以几次上课课堂气氛都较为活跃。 在讲授节奏的表现作用时,我有意识地用一定的篇幅去讲解切分音,除了从正面介绍它对丰富音乐表现力所起的作用外、还介扫绍滥用切分节奏所引起的不良效果、许多学生都说,通过这一节课,我们打破了原来对流行歌曲的看法,明白了流行歌曲的许多唱法并不高超。 在讲授音乐语言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我主要采用对比法,如将《葬礼进行曲》进行变型,《致爱丽丝》的不同处理等.由于对比强烈、形象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了。在这个基础上,我才让学生欣赏《森吉德玛》。这样,学生们对于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语言来塑造音乐形象就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音乐欣赏是通过美的音响来感染欣赏者的。因此美的语言在这里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感情、情绪用语,话不要多,但要简练.准确,能给人以美感。在学生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于简练的注解,有如画龙点睛、使学生听来更为有味,理解更为深刻。这一点我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更下一番苦功。
上一篇: 人音版第四册《青春舞曲》说课教案
下一篇: 返回列表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