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拓宽学生感受音乐的通道<?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廖家骅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音乐对促进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面对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对全体学生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审美教育,无疑是摆在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自《音乐课程标准》公布实施以来,“以人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等教育理念得以确立,音乐课程的价值得到全面的体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标准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广阔的音乐天地。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开创音乐教育新局面的过程中,<?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参与课外艺术活动
诚然,每周一两节音乐课的学习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很好地完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领域的教学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连续性,音乐技能技巧的掌握更需要有一个不间断的练习过程。“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习音乐的大忌。特别重要的是:音乐来自生活,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青少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接受音乐美的熏陶,才能促使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运用课外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艺术天地遨游,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审美修养的提高。
应该说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大家对课外音乐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尽管曾经提出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等观念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是,原教学大纲中的“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是无可厚非的。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又进一步发展为“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更高起点上找到了科学定位,就更加拓宽了课外活动的内容和范围,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贯彻和实施问题。
由于课外艺术活动不象音乐课程那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教材、有评价体系等一整套具体的内容和措施,而带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既给指导教师以创造性开展工作以有利的条件,但也容易产生放任自流的弊端。因此,加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并辅以必要的制度与要求,使课外艺术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是当务之急。
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出发,课外艺术活动应该把音乐的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开展一些让更多学生都能参加的音乐活动,以便通过音乐审美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因材施教,把那些对音乐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以多种方式促使他们音乐才能的发展。此外,要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使学生课外能够通过校园广播经常聆听到一些优秀的中外经典名曲,能通过校内电视观看到许多著名音乐家的表演,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乐节目的演出,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将会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
当然,随着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整个课外文化生活会呈现出综合化的态势,音乐往往和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结合在一起,出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这不仅不会削弱音乐的感染教化功能,而且更有助于体现音乐的多元文化品格,也有利于音乐和相关学科的结合和渗透,无疑也是一种拓宽感受音乐乃至整个艺术的通道。
重视校外音乐影响
如果从时间上来计算,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最多不过7―8个小时,而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则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左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由于音乐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今天高科技的信息化社会里,音乐通过多种现代媒体,无不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对中小学生的耳濡目染作用无处不在,有时甚至超过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所以,“应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注意通过校外的各种渠道,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又多又好的音乐,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学生在校外接受社会音乐的机会很多,主要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前者是学生参加各种音乐学习活动,接受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音乐教育,以提高某一方面的音乐技能和特长。后者是在校外的各种环境中,不自觉地接受到社会上多种音乐传播的影响。由于校外音乐生活存在着更大的灵活性、自由性和随意性,因此,学生和家长的主观审美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对社会音乐的抉择,也决定着社会音乐对学生所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当前社会音乐生活既活跃又混乱的复杂环境中,如何指导学生有分析、有选择的接受社会音乐,以获得更大的正面效应,是一个极其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而有序地指导学生运用社会上的各种传媒,经常去感受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那么将会产生十分巨大的音乐审美教育效果。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音乐生活和家庭音乐教育的状况,往往决定着孩子的音乐能力和水平,比社会音乐有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有关音乐方面的设备(如乐器、录音机、电视机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充分运用这些有利的物质条件,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音乐环境。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为子女请家庭音乐教师可能在目前还是一种“奢侈”,但是,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孩子在美好音乐的陶冶中成长,还是完全办得到的。问题的关键取决于家长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校外的音乐生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个通道上一路走好,音乐教师、家长和全社会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
充分运用音乐资源
音乐虽然是精神产品,但是,它的传播却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音乐传媒手段和工具日益增多,许多音乐方面的设施也在逐渐充实完善…… 这些客观条件的改善,不仅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而且也为整个音乐艺术创作、表演和欣赏的进行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自然,也给广大中小学生增加了更多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作为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充分运用这些音乐资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受音乐的感染和熏陶。
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很多,主要分布在:1。传播媒体方面: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放的音乐节目、唱片、CD、VCD、DVD等载体的音乐节目等。2。文艺演出方面:如专业、业余文艺团体演出的音乐、歌剧、戏曲、曲艺节目等。3。出版资源方面:如有关音乐的图书资料、期刊报纸等。4。网络资源方面:如校园网、互联网上的通过多媒体接收的音乐节目等。在运用这些音乐资源的时候,要注意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不能放任自流。首先要把好内容关和艺术关,因为在这些资源库中,存在着良莠并存的无序状态,对艺术鉴别能力有待提高的中小学生来说,如不加以引导,势必会受到一些低级庸俗音乐的消极影响,以致产生负面效应。其次,要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音乐节目,也可以推荐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家的故事等读物,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增长了音乐知识,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资源的运用范围十分广阔,不仅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也是整个音乐生活所必须依赖的客观条件。不过要强调指出的是:资源毕竟只是一种资料的存储,如何开发资源和利用资源是重要的关键。仅就在音乐课之外拓宽感受音乐的通道而言,其操作的主动权在学生,教师和家长既无法包办,也不能撒手不管。应该重视音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能,指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充分而合理的运用这些音乐资源,给他们提供一个有利于身心成长的音乐环境,使之成为整个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上一篇: 让音乐知识更好地为音乐审美服务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