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大豆推荐 来源于:艺术起点
第五课 童年的回忆 |
教 学 目 标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 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教 学 内 容 聆听《彼得与狼》 教学基本要求 1.该作品采用朗诵和音乐交替进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性节展开,所以吸引学生聆听是不成问题的。但该作品演奏的时间较长。达20多分钟,因此复听一次,在一节课内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一节课内只能听一遍。 2.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内容,要求大家仔细听音乐,并提出以下要求: (1)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2)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讲故事、做表演。 如: 或 (3)在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动作相互交谈,但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聆听。同样也要求教师不要插话,也只能用动作与学生交流。 3.听完后,组成七人一组(宜学生自由组合),并各自担任其中一角色,听音乐片段做即兴表演。 4.插放其中一片段,如最后彼得用绳套把狼套住→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七人一组作即兴表演(或讲故事)。 5.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含时间及学生情绪),可适当调控次数及形式。 6.小结: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 教学基本要求 1.回忆导入 设问:你能回忆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吗?例如我曾去过上海外滩,对那里的黄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师生讨论。(为最后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创作作铺垫) 3.欣赏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范唱。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白桦林”的赞美。 设问:歌中唱出哪些赞美的调句? 4.学唱曲调: (a)关于拍号。歌谱的拍号为2/2拍,在教学时,原则上不必讲解该拍号,教师可简单一笔带过,要求学生按4/4拍号来学唱歌谱即可,并用4/4拍指挥图式来学唱。 (b)教师范唱曲调。要求学生找出曲调中相同或相似乐句(或乐节)。 (c)学生自学曲调。用4/4拍指挥图式。 5.学唱歌曲。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6.表演歌曲: (1)用力度记号表演歌曲的意境,即开始用“f”,表达对家乡的歌颂和自豪感。在最后7小节的尾声衬词处力度渐弱,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2)配器伴奏烘托情绪。首先是用旋律乐句演奏伴奏声部(该旋律乐器根据班级实际,可以用口风琴,也可以用竖笛或其他旋律乐器),这需要单独练习。其次是打击乐器四个声部。每一声部基本为固定节奏型。但要注意四个声部的配合协作。 (3)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歌与奏乐。唱歌的人数要大于伴奏人数,其比例是4∶1左右。可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验整体表演的效果。 7.创作歌词。 每人(或小组)创作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填入并进行试唱。如上海的学生可创作“黄浦江好地方”:黄浦江好地方,上海人的家乡。那里有大轮船自由游荡,两岸的大好风光我将要再回还。 表演《红蜻蜓》 教学基本要求 1.成语导入。 设问:“触景生情”这句成语怎样解释?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回忆) 3.再听一遍。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教师适时指导、纠正。 (4)用“”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的基础上唱歌词。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这样交换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7.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选择结束音的练习 1.乐曲的结束音表示该乐曲的终止,因此,结束音一般地讲是稳定音,即主音。 2.教材中的二首短曲选择“”还是“1”,两取一。为此我们可以在流畅的唱好曲调的基础上,试用“”或“1”,哪一个音有结束感就是该音。也就是从实践中试唱来选择,是非理性的。对四年级的学生不必讲调式的理论。这样试的结果,第一首的结束音是“1”,第二音的结束音“”。 曲调接龙练习 1.像以前做的接龙游戏那样,头尾的音相接。节奏可以按自已的创作变化。 2.注意按速度有序地进行,不要中间断裂脱档。凡接不上、接错音、断裂脱档者为败,看最后胜者是谁?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二至三课时完成。 一、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聆听《彼得与狼》。 第二课时:学唱《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 二、三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学唱《白桦林好地方》;歌词创作。 第二课时:聆听《彼得与狼》。 第三课时:学唱《红蜻蜓》;选择结束音;曲调接龙。 教 材 分 析 1.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