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金色乐章》教学设计及点评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金色乐章》教学设计及点评<?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青岛市育才中学  冷  霜

一、《二泉映月》

1.教师启发:下面,我们就来聆听这些弦乐器组合起来演奏的乐曲,你能从乐曲的音乐语言中联想作者的生活,并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吗?请拿起手中的笔将你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播放全曲)

2.学生听赏并将感受记录下来。

3.师生交流。

4.教师讲解此曲原作者阿炳的一生坎坷以及曲名《二泉映月》的来历(介绍时用背景音乐的形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并介绍改编者吴祖强先生。

5.唱音乐与诵音乐。

教师提出要求:

(1)请同学能随着音乐哼唱出来你认为比较熟悉或者容易掌握的旋律。

(2)听完后请同学将刚才我们讨论的那些感受再加上你这一遍听时所得到的体会写一首散文诗。

[教学设想] 用模唱的形式把主题音乐学会,这比看谱视唱的效果会好得多,学生很快就能唱出旋律并通过自学将乐谱唱出;用诗歌来表述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可加深同学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并强调了聆听的意义。

 

二、《G大调弦乐小夜曲》

1.旋律的对比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旋律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音乐作品,接下来我们将欣赏的也是弦乐器为你演奏的另外一首曲子……,同样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你所感受到的。(这个清新欢畅、具有进行曲风格的乐曲,一下子把学生从那个沉静而漆黑的环境里带了出来,让他们去体味一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和风格的乐曲。)

生:填出对本乐曲感受的表格,从而与第一首乐曲的旋律相对比。

情绪      速度      旋律特点      乐器

师:第一首乐曲沉思忧伤、悲愤凄凉的情绪与第二首乐曲那清新欢畅、饱满乐观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演奏乐器上,第一首乐曲的弦乐合奏显得气势大,力度的对比性强,而第二首乐曲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倍大提琴这五件乐器演奏的,它是一种小型的室内演奏的乐队,我们把这种演奏形式叫室内乐(然后对《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作者莫扎特及小夜曲这种音乐体裁形式进行介绍)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不知道乐曲曲名、作者及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先来聆听乐曲,让学生主动感受并产生结果,而后教师再介绍乐曲的名字和曲作者的简略情况,接下去再听乐曲的时候,相信他们一下子就能找出两个不同的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2.旋律的分析

(1)难点解决:我们又听了一遍这首《G大调弦乐小夜曲》,同学们能不能将你们记忆中的主题旋律哼唱下来?(同学们一定在冥思苦想:刚刚听过的旋律仿佛就在耳边,但如果真的要将它唱出来却不是那么简单。此时,教师轻轻唱出旋律,一边往黑板上抄写着一边问:“是这样的吗?”同学们的记忆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很快就将乐曲呈示部中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唱会并参照课本上的曲式图做简要分析。)

(2)协调合作:结合课后的“实践与创造(二)”请男、女生分声部演唱主部主题,并请一部分同学用塑料杯、塑料小桶及橡皮筋自制一个拨弦乐器,按老师要求在指定位置伴奏。

 

三、体验与创造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两首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和不同情绪的乐曲,相信给每一个同学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接下来在“我来演”的时间里,请两位同学分别来表现这两首乐曲,我们可以通过表情神态、舞蹈动作、诗歌语言将所感受到的表演出来。请同学们大胆地进行创造和构思。

生:在几分钟的构思与讨论中,同学们伴着乐曲表演他们的作品。

[教学设想] 本课这两首乐曲的欣赏并没有将音乐知识、视唱主题和分析曲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是在课题“弦乐吟唱”的贯穿中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聆听和自学中感受情绪、熟悉旋律、大胆表现,以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

 

点  评:郭声健

冷老师的这节音乐欣赏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将《二泉映月》与《G大调弦乐小夜曲》进行对比欣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验音乐。这两首乐曲无论在情绪、艺术风格、还是精神特征上对比都比较鲜明,很适合在同一节课里对比欣赏。教者在欣赏第二首曲子时采用了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既直观,又为学生提供了总结归纳与表现的机会。不过,如果表格里列出的是两首乐曲,而不仅仅是第二首,那样既能更好地理解第二首曲子,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第一首乐曲的体验,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采用模唱的形式把乐曲的主题学会,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推广。正如冷老师说的,这种方式“比看谱视唱的效果会好得多,学生很快就能唱出旋律并通过自学将乐谱唱出”。欣赏一首器乐曲,学生不可能将旋律全部记住,而音乐主题往往是乐曲中最具特色并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生记住了它,就对整个乐曲印象深刻。我们看到有些在课堂上欣赏过的乐曲,其实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下次再听到这首乐曲时,学生还是很陌生,那主要是因为学生没能记住乐曲的主题。而要让学生记住音乐主题,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是教师带唱还是学生读谱视唱,效果都比不上聆听过程中的模唱。

第三,欣赏与表现、创造的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综合体验。在欣赏完两首乐曲后,教师设计了“我来演”这样一个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表情神态、舞蹈动作、诗歌语言将欣赏乐曲的所思所感表演出来,这个环节设计不错。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参与的范围应该更大一些,可以独个表演,也可以组合表演,特别要鼓励富有独创性的即兴表演。

这节课也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虽然“用诗歌来表述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可加深同学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并强调了聆听的意义”,但是,我们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向他们提出用笔写下感受,甚至写散文诗的要求,这种做法值得斟酌。在规定的有限时间与空间里,要根据所听的音乐写散文诗,这是相当有难度的,恐怕教师自己也做不到,起码我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写过散文诗。而且我们知道,欣赏音乐只能在十分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进行,让学生背上一个如此沉重的包袱,势必会分散学生欣赏精力,使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而这时的音乐,极有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背景音乐而存在。

另外,在欣赏《二泉映月》的时候,教师讲解的内容主要是原作者阿炳的一生坎坷经历以及该曲名的来历,并介绍了改编者吴祖强先生,基本上还没有涉及到音乐本身,如该乐曲的艺术特色、乐曲在音乐史上的影响、二胡或弦乐器的表现特点等。

但不管怎样,这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感受情绪、熟悉旋律、大胆表现”,已经完全实现,所以,这堂课仍不失为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

                                         

 




上一篇《西出阳关无故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