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小学音乐教案:《草原牧歌》教案、反思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 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五、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二、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三、跟着音乐,学动作。

四、随音乐舞蹈。

五、分组展示。

六、小结。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第11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银杯》。《银杯》是一首短调民歌(民俗性宴歌),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利用肢体语言强化音乐感受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不好意思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在上课伊始,我带着学生一起跳三种不同类型的蒙古族舞蹈,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乐的氛围中来。在“演草原”环节中,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通过随音乐再现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客人的热闹场面,加深对蒙古族音乐的理解,激起对其音乐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在歌曲演唱中,要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处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本课是一堂唱歌课,所以重点仍是如何引导学生恰当的表现歌曲。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梯进的方式,先跟随范唱带默唱,再谈谈自己将如何处理歌曲,最后听听哪种处理方式最好听,最符合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扮演多角色的体验加深音乐感受

《银杯》是一首风俗性宴歌,它有其特定的产生环境,因此,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深层次的感受这首歌曲独特的风格特征,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扮演蒙古包主人款待客人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再现场景,对这首歌曲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四、通过评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学生的表演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那么如何提高表演者的表演能力以及欣赏者的鉴赏能力,自评互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同学之间通过交流,碰撞,会产生很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再加上教师画龙点晴之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在进入新课之前,我歌舞表演了这首歌曲,本意是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而在后面的演草原环节中,有些学生就以我的表演为参照,没有放开思维去思考,使自己的表演变得狭隘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学生带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还有美的感受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的终身学习音乐所必须的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二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人热情好客,喜爱饮酒,在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本课就是通过学习几首歌曲,让学生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尤其是听滕格尔的《天堂》,同学们在这学期听了几首通俗唱法的歌曲,他们很感兴趣,并且能够随着音乐哼唱曲调。




上一篇以“音乐为本”,谈音乐教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