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徐静 来源于:艺术起点
【教学内容】《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设计时段】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情感。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了解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思路:
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用“小舞台”----〈赛歌会〉、〈露一手〉的形式唤醒学生原有的民歌
知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2、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
江苏民歌《茉莉花》2、河北民歌《茉莉花》3、陕北民歌《赶牲灵》
4、江浙民歌《采茶舞曲》5、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音乐,播放《春江花都》mtv,(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
营造课堂气氛,家乡的一草一木,勤劳勇敢的人民,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师: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
生:优美、清新。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
师:我们的家乡人美、水美、风光秀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其悠悠水韵,韵出了灿烂的文化,也韵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民歌赛歌会〉〉的表演形式,师生共同演唱一组扬州民歌。(唱民歌的前两句)《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撒趟撩在外》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民歌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参与,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师:这些歌曲真是非常好听,因为民歌能表情达意,它能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不同的地理环境、性格语言、文化风俗,就会形成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歌。(展示中国地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汉族的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极为广阔,通过他们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文化。今天,老师就领着同学们随着汉族民歌的旋律,遨游丰富多彩的汉族民歌的海洋。
●探索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一]听赏江苏、河北民歌《茉莉花》
师:在西方有一位著名的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曾在他的歌剧作品《图兰朵》中,应用了中国民歌的曲调,为他的歌剧增添了东方的音乐色彩。它以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堪称是音乐的精品、同学能说出是哪一个地区的民歌?
生:我们家乡的民歌,江苏民歌《茉莉花》
学生随琴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配以江南水乡的画面:思考音乐有怎样的音乐特点?(展示中国地图)
学生在中国版图上找出江苏的大概的区域范围,结合地理特点,师生共同讨论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乐特点:
曲调细腻优美,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音乐结构均衡。
▲听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学生在中国版图上找出江苏大概的区域范围: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风格。
▲师生合作:
对比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异同点。(从风格、调式、语言、旋律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听听、唱唱、谈谈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去探讨南北民歌风格的特点会更有兴趣、有话可说。
总结交流成果(表一)
地域特征 | 音乐风格 | |
江南 | 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景观秀丽 | 细腻、秀丽、温柔、甜美 |
西北 | 石山峥嵘、气候寒冷、蓝天下一望无垠黄土地 | 高亢、嘹亮、质朴、深沉 |
设问:以上的表格中,我们能概括出民歌有什么特点吗?
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滋生和形成不同种族、地区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中国多种多样的地域,使得传统音乐体裁类别丰富多彩。(反映地域特征)
●探索形成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的原因
[二]听赏、比较陕北民歌《赶牲灵》、《采茶舞曲》
▲听赏音乐(音乐片段),请学生选择连线。
《赶牲灵》西北地域
《龙船调》华中地域
《采茶舞曲》江南地域
设问:同学是根据什么来选择的(根据民歌的地域特点、方言特点)
〔设计意图〕
运用已知的知识试着辨别并说明理由,更加能加深理解民歌的地域特点,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
▲比较分析作品《赶牲灵》《采茶舞曲》
A、欣赏陕北民歌《赶牲灵》。
▲聆听音乐,提出问题:
设问:
根据民歌《赶牲灵》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音乐在音调和伴奏上分别有何特点,表现什么?
总结:
这首歌曲音调大幅度地上下浮动,给人以起伏跌宕的感觉,好像陕北起伏的高原;伴奏中模拟马蹄的节奏声,更给人一种热切的期待感。
▲师生共同随琴演唱比较、讨论: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师:那么多衬词又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听老师一段用普通话演唱,去掉衬词〈那个、呦、得的、啊呀等〉。一段用陕北方言演唱,去掉衬词唱歌曲,再听歌曲,感受衬词的作用)
生: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没有了衬词,这首歌曲就没有味道了。(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比较、演唱,结合歌曲的润腔方式、方言特征、衬词等体会音乐的浓烈的地方色彩。
B、听赏江浙民歌《采茶舞曲》
▲聆听音乐,提出问题:
设问:
歌曲旋律性强不强?所唱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地域性是如何体现的?
总结:
采茶相对来说体力消耗较轻。所以歌唱起来旋律性较强,多以赞美家乡及歌颂生活为主。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赞美了西湖景美、人美、茶香。是用江浙一带的方言演唱,揉进了越剧唱腔,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C、比较陕北民歌《赶牲灵》和江浙民歌《采茶舞曲》各地民歌所具有的地域性及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
总结交流成果(表二)
旋法 | 音域 | 语言特点 | 地域特征 | 音乐风格 | |
西北 | 跳进、起伏大 | 宽广 | 擞音(上甩、下甩)大量衬词的应用 | 高原环境的空旷、苍茫 | 粗犷、豪放、流畅、华彩 |
江南 | 级进为主 | 较窄 | 语言柔美、吐词柔和 | 江湖交错、自然景观秀丽 | 清丽、柔美、委婉、细腻 |
▲根据听赏、比较、学生就近自愿组合讨论:
形成汉族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有哪些?
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
地方方言是形成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
生活方式、个性特点、地方风俗等也是形成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因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的音乐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在演唱、对比中,能积极参与探究和交流活动。
●活动与表演
师:我们的家乡江都,江湖交错,广阔的平原,降水充沛,气候温暖,夏种到来之时,南方的清水滋润北方的新春,到处会聆听到栽秧的号子,今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乡音和乡情。
生:用地道的扬州话随琴演唱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并即兴创作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秧田歌,而学生身在农村,对秧田生活都有亲身体验,把“拔秧、装秧、挑秧、抛秧、插秧”等动作编排成舞蹈,用恰当的体态语言,随着乐曲进行表演,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乐曲的泥土芳香。
师:点评学生的表演。
哎呀乖乖隆地东,不错啊你们!……(用扬州方言说)
〔设计意图〕
选择原汁原味的家乡的语言点评,通过学生的演唱和体态语言的表演,更加加深了学生对汉族民歌的理解,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掌握。
●课堂总结:
让老师简明扼要地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
●课外活动
采集和学唱当地有特色的民歌,找一找运用汉族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曲目。(从不同角度欣赏几首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较有影响的音乐作品)
①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片段。
②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花絮片段。
③宋祖英维也纳音乐厅演唱《茉莉花》片段。
④28届奥运会中国艺术表演片段。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多元音乐文化,进一步感悟民歌的真谛。
教学反思
这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听、看、说和表演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家乡民歌的演唱和舞蹈的表演,更加加深他们对本节课传授的知识掌握、技巧、技能的培养。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