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片段一:
听乐曲《苗岭的早晨》,出示课件:苗岭风光,苗族人民歌舞……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苗族风情,感受乐曲情绪和段落。
提问方式一
师:“刚才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生:“听到好听的乐曲。”
生:“看到非常美丽的画面。”
提问方式二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这里的风景真美。”
生:“音乐很好听。”
生:“还有小鸟的叫声,很好听”
生:“音乐清脆,明亮。”
生:“苗族人在音乐中跳舞。”
生:“音乐有时快,有时慢。”
生:“我真想去那儿看看”
…………
反思:提问方式一中教师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暗示),顺着教师的思路机械地考虑问题,他们的答案也是很单一。提问方式二中,教师只是问:“有什么感觉?”这简单地一句问句却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从欣赏的音乐中、画面中、甚至在所欣赏乐曲的音乐要素或画面时所想到的一些问题等等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主动性。
片段二:
听《苗岭的早晨》两遍,一遍由口笛独奏,一首由小提琴独奏,设计意图:区分口笛和小提琴的音色。
提问方式一
师:“这是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你能听出它们区别在哪儿吗?”
生:“一个明亮,一个不太明亮。”
生:“…………”
提问方式二
师:“这首乐曲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首,我觉得第一首听起来很明亮。”
生:“我也喜欢用口笛演奏的那首,我觉得听起来很清脆。”
生:“我喜欢由小提琴演奏的那首,我觉得很悠扬。”
生:“我喜欢由小提琴演奏的那首,因为我喜欢小提琴。”
生:“小提琴拉出来的声音很柔和,我很喜欢。”
…………
反思:提问方式一中,教师所提问题实在让学生难以回答,因为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关注老师播放一首乐曲会要求我们干什么?而不会太关注乐曲本身,或者学生在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时,他们往往注意到乐曲的区别,对于乐器音色的区别学生即使能够意识到,但却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第二种提问方式,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体验入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两种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使学生区分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并表达出来,而且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分析两种不同乐器在演奏这首乐曲时的区别。如果再次欣赏这首乐曲时,学生对这两种乐器的音色会更为关注、印象会更深。因此,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激起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达到我们学习音乐的目的。
片段三:
导入新课:学生边做游戏,边听歌曲《编花篮》歌曲。设计意图:从游戏导入新歌教学,学生边做游戏边听歌曲,对歌曲有完整的感受,同时又感受到歌曲的欢快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提问方式一
师:“边唱歌曲边做游戏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歌曲好听吗?”
生:“好听!”
师:“想学吗?”
生:“想学”
提问方式二
师:“这样的游戏,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做得更有意思了”
生:“我觉得加上歌曲的游戏做得更开心。”
生:“我觉得歌曲很好听。”
师:“好听在哪儿呢?”
生:“节奏欢快”
生:“我听出小朋友唱得很开心。”
生:“歌词很好听,象是念儿歌”
生:“听了这首歌曲,我很想学会唱”
…………
反思:第一种提问,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提问方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很被动。而第二种提问方式则不同,教师问:“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就比较广了,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多方面的感觉:游戏,歌曲……这是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比较主动,当学生谈到“歌曲好听”时,教师就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好听在哪儿?(为什么好听)”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向更深层次去考虑问题,同时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歌曲上来,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对歌曲进行了分析:节奏欢快,歌词好听……从而激起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上一篇: 论快乐地教与学-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