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试一试,你是最棒的!――记中学生课堂教学一现象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浙江省下陈中学  方丽敏  椒江二中  侯芳菲


内容提要:
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自己参与的音乐”这正是我们中学生在音乐课上所缺少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参与音乐课的活动呢?是他们不喜欢音乐课还是有其他的方面的原因呢?本文就以这个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试一试、自信、尝试

    绪论
    实例:
    记得那是一堂公开课,内容是《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上课的班级,在平时是年级段课堂气氛最活跃的一班。但在今天的这堂课中,个个都表现得沉默寡言。一堂课下来,都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事后,我问同学:“为什么你们的这堂课会和平时上课有这么大的差别?”他们说:“一看到学校领导和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们觉得不自在,万一答错问题感到不好意思。”所以……
“不自在”、“不好意思”,这是现阶段中学生的思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喜欢音乐的占95%,不愿意表露的在95%里又占了98%。这表明:全世界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在音乐教学中都遇到了共同的麻烦。他们喜欢音乐,但他们不愿表露。这其实还是心理和思想问题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那些“大孩子”们提出:试一试,你是最棒的!
    一、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要解决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问题。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树立自信心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对话与合作”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间给予与接受、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它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特征是强制、权威、粗暴。这种专制型师生的确在使学生尽快了解知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师生关系却无视学生的存在,使学生的自信心丧失。
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表现在:
    (一)理解宽容
    理解是对话的目的,也是对话的前提。没有理解,形成师生平等的对话是不可能的。师生间通过理解达到精神的契合,达到学生理解真理、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和学生的自我理解,促进学生的真正进步。
宽容是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尤其教师一方更需具备宽容精神。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权就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独立、合理的见解,教师则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保持最大限度的宽容。教师对学生错误的行为也要给予改正的机会,并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总之,宽容是师生都把对方看成是有生命价值、有尊严的个体,接纳、包容对方。当然,宽容不是纵容,对影响学生发展的思想和言行,教师理应毫不姑息。
   (二)真诚真实
    师生间真诚真实的交流,往往会有一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并使得师生关系更趋民主、和谐。
    首先,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要追求真诚,这是实现对话的关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勇敢的打开自己的心扉,坦诚相待,这样的教育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有许多教师害怕失去学生的尊严而处处抬高自己,或从不许学生向他们指出错误,以防影响教师的权威。事实上,一方面活得很累,另一方面若某日真暴露出缺点,则会更使自己的威信受损。
其次,教师需要具有与人交流自己真实内在体验的勇气。一般而言,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困惑时,有可能向教师寻求帮助,从而坦诚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当然这是以平时坦诚交往为基础的,这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倾听与理解,因为这种交流是十分有益的。而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同样要勇敢地坦言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这样,学生会更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决定。
   (三)民主平等
    每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具有人格的人之间真正的交流和沟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教育目的的缺点、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犯非法的选择等方面,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熟悉和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选区爱好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对话伙伴关系,让他们时刻感到教师是在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四)对话交流
    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它不仅仅指对话者的言谈,而且指双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听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碰撞,达到相通。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是受益者。对学生而言,对话时他们处在积极、活泼、自由的状态中,能在对话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对话过程中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尊严,享有者被人尊重的生命的快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教师而言,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不仅会从学生那里获取一些信息,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天真、纯朴、坦率、不畏权威的品性面前,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情操,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与丰富。总之,师生之间真正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让音乐属于每个人
    其实,除了要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不够的。其次,我提倡“让音乐属于每个人”。当今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即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说明: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的素质教育。
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音乐高深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现在的音乐教育中,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是把音乐教育弄得十分的“专业化”。他们认为唱歌就应该像训练专业人员那样,要注意嘴型、要注意“气沉丹田”、要注意“吸气”与“呼气”等。因此在一堂课中,歌还没唱,光讲“什么嘴型”时间就到了,好不容易的一星期一节的音乐课就这样过去了。老师也许觉得没什么,但同学们肯定觉得上这样的音乐课真是无聊,说不定还要把在课堂上老师教的东西拿来“恶作剧”。其实,学生对于这些专业化的知识根本接受不了,什么嘴型、什么“气沉丹田”、什么“吸气”与“呼气”,老师对他们说这些他们根本不懂,也没兴趣,他们只想唱歌而已,调节一下枯燥的文化课的学习。如果音乐课是这样上,那学生认为倒不如上自修课。也许老师觉得这样做没错,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们以后能更好歌唱,但我们做老师的自己想想,我们这样教,真正在那里认真做的能有几人,做对的又有几人。相信会不多,大多数同学肯定还做不到。
    因此,你的音乐课只能面向一小部分人,这样就违背了我们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内容没掌握,也没兴趣,自然对老师在课堂上的问题不回答。也许学生自己本身不愿意回答,也许学生根本不会回答。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的对,“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是少数人的事情,不是追求娴熟技巧的活动;而是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亲身参与充分表现。”这就应征了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追求的目标“让音乐属于每个人”。只有让“让音乐属于每个人”,学生才有兴趣、自信在音乐课堂上表现自己,才有可能去尝试各种活动,才能体会到自己是最棒的。
   三、要结合、采用各种教学法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设置一些有趣的音乐课来吸引学生。例如我们可以在音乐课中加进动作、舞蹈、语言等一切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勇于尝试并参与其中的活动。
   (一)在歌唱中重视合唱教学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而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歌唱,这是我们中小学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但在现在的音乐课堂中(中学生),学生往往不愿歌唱,他们害怕歌唱,可他们又不讨厌歌唱。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让某位同学起来唱,学生都是你推我让的,谁也不肯唱,弄的老师们不知如何是好。问其原因,他们说:“一个人唱,害怕。”是的,这就像小娃娃第一次走路一样,是要怕。
为了能让学生勇敢的迈出这第一步,我们不妨先让学生试一下合唱。只要他们能迈出第一步,就会成功。第一步,先让学生从合唱中找寻歌唱的快乐,让他们在合唱中放松的歌唱,尽情地享受歌唱的快感,从而建立起他们歌唱的自信心。第二步,有了歌唱的自信心,就有歌唱的欲望,在这种歌唱的欲望达到顶峰的时候,学生就能大胆的进行一个人歌唱。
    其实,重视歌唱,更确切地说,重视在合唱中的歌唱,还是基础于“要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普及音乐教育的思想。柯达伊认为,合唱最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参加合唱可以影响最多的人们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合唱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合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最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使他们在唱歌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老师便可以达到“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演唱”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法主要体现在节奏训练方面。比如利用字词词组、人名、地名做节奏基石――一种最简单的二拍子节奏(如XX小刚)不断反复,形成一个固定节奏型。一起有节奏的念,当大家基本念齐后,再加一个新的词组(不同节奏的),如XXX,李小二,然后可以分成两个声部念。如果学生基本按节奏念整齐了,还可以加上第三个节奏型XXXX欧阳邦多,这样全班就组成一个三声部的节奏合说了。如果再在练习中把音量大小、速度快慢,以至音色(断和连)及声部的交替变化加进去。三个小小的单词可以使学生们享受到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它又绝对是人人容易学的。
   同样的方法利用谚语、成语可以组织更多的节奏型甚至乐句的节奏句进行二声部以至更多声部的大合说,至于这些成语可以由学生们找,也可以教师从具有不同节奏可能的成语中选几条由学生即兴创造节奏句,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等。我国民间大量丰富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是取之不尽的节奏合说教材的源泉。这些从节奏朗诵入门的教学方法对低幼儿一直到成年人的各种年龄层,甚至音乐水准的不同程度均可使用。这些节奏朗诵又可以发展为肢体(如拍手跺脚)和节奏乐器的多声节奏活动。同一个节奏不断变化花样,但又万变不离其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发挥,节奏感得到训练,更主要的是对于这些知识,学生人人都会,学生再也不会有“不会”“害怕”的想法,这就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了。
   (三)结合动作教学
    动作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尽可能的全身性做大的动作活动。我们现在给学生的空间活动的场地和大动作活动的机会太少了。除了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在主观。特别是少年期(初中生),年龄越大越少活动,其中社会环境造成的心理障碍是重要的因素。
    初中生在上课往往会表现出“你动我也动,你做我也做”的行为特征。为了能使他们都能参与其中,我们的动作训练可以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开始,从通过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起步。比如听教师的鼓声“走”(一拍节奏)、“跑”(半拍节奏),开始是自由的走、跑,也可以用围成一或两个圆圈活动,这里关键的是动作要与鼓声相合,能走在点上,迅速反映鼓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可加上音量、速度的变化;前后转向的变化;开始与停止的训练等等,还可以在停止时下一个动作口令,训练反应能力。这种口令包括一个规定的动作如“蹲下”、“趴下”、“一条腿抬起”;也可以不规定动作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造型动作;还可以发口令:“几人一组!”或规定二人一组,用“体某部位相碰”等等。这方面的游戏特别多,只要开动脑筋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挖掘出来。
动作教学的另一种是:声势教学。它是由奥尔夫和凯特曼创造的用身体动作发出响声的练习。动作教学的最基础方法,它可以从拍手开始,发展到四种方式,如拍胸、拍头、拍臀,脚下音色丰富的踢哒节奏等。对训练节奏感、反映能力、身体的协调能力及即兴非常好的效果,也深受学生的喜欢。
    声势还可以与节奏朗诵结合,使学生一脑多用;可以作为一种声响加入敲击乐合奏中,这对于我国人数众多的班级教学非常合适,乐器不多,就轮流奏乐与做声势,同样可以人人参加。真正体现唱、说、动、奏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
同样声势进行即兴是最方便、最容易的一种手段。学生们最害怕让他们进行即兴表演、即兴创作等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创编活动太难。其实,即兴一般从模仿进入,老师或某同学做一个声势,然后让另一个同学模仿,类似这种类型的模仿很多如“接龙”,有接头和结尾两种;卡农;问答句即兴等。这些我们都可以运用声势来练习,而且声势做即兴方式非常丰富,对学生来讲,人人容易学会,不会让自己感到有任何的自卑感,能让学生勇于尝试,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来;对教师来讲,声势是身体动作,不用任何条件即可进行教学,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手段。
   “试一试,你是最棒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勇于尝试。怎样让学生勇于去尝试,我在上面已经论述了很多。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好学生,要给予学生尝试的勇气,要鼓励学生,要支持学生。可能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出现这些话语“这样是错的”、“你们怎么还没听出来”、“给我坐好,不要动”等,相信这些话我们都说过,也许我们做教师的觉的得很平常,但也许就因为这些话会抑制、打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记得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师不应该重视学生的错与对,而应该重视学生是否做了没有。”是的,如果连做都没去做,又和来的“对”与“错”呢?相信大家也会认同我这个观点。
因此,我提倡让教师们都对我们的学生多说:“试一试,你是最棒的!”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欢声笑语。让我们随着时代的主流,去吻合于跨世纪教育所追求的“人为中心”的时代主旋律,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文化修养、文明发展、精神风貌和生活质量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妲娜、杨丽梅著《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海南出版社 2000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育论》, 2003年版。
4、王少非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吴文漪著《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6、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上海出版社1999年版。
8、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舞之与情 动之于心――试论舞蹈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