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单位:黑河三中 杨晓明
伴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实施,新的教学行为,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学手段使音乐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研讨课”层出不穷,使音乐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在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教学外表下,我们的音乐课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音乐课中的“音乐”变得越来越少了。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学唱歌曲《牧歌》。上课,教师便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同时欣赏老师如痴如醉的图片讲解。这个精美的课件足足播放了十分钟,可该教师似乎觉得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还不够,便让学生动手制作蒙古族饰品,如马的头饰等。折腾了大半节课,教师这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学唱歌曲《牧歌》中来。学唱的过程也只是走走过场,简单的范唱,机械的模唱。其中不止一次的听老师说:“我们再来唱一遍,注意表情,注意情绪。”而学生此时的兴趣却偏向于手工制作和佩带饰品、头饰等,课堂中的歌声和音乐反倒成了陪衬。
这堂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内容,有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如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对人文、地理等学科进行了整合等,无不充满了个性化教学的色彩。本节课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也很有兴趣。但经过认真思索却发现,在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音乐知识,所以它并不能算是一节真正的音乐课。《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而这一节课中,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并没有引导学生随着歌声展开联想,引导他们如何用声音去表现歌曲蕴涵的感情,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去体验不同的歌曲。这节课的定位也没有从音乐出发,并不能通过学科的有机整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中学习“音乐”的机会。
还有很多教师在传授乐理知识的时候,简单地认为乐理是枯燥的,只有一遍一遍的重复讲解,学生才会加深记忆。比如:在讲解各种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的时候,通常是讲解每个音符的具体作用(以几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几拍),然后讲授每一种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或是强弱弱),最后是让学生在教师重复几遍之后,准确地说出其意义。这样与其说是在传授音乐知识,不如说他只是在强调一个概念,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感受和体验到它和音乐有什么关系。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会选择一些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往往过多地注重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课堂中对音乐的关注和学习。对不正确的声音或节拍不能及时地指出,未能控制调整松散混乱的场面,使课堂中的游戏犹如体育课的操练、手工课的实践,闹而乱、杂而散。游戏与表演是音乐学习的重要辅助形式,设计精彩的游戏、表演是音乐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之一。我们要认识到,音乐课的游戏、表演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涉及的出发点是哪种,它的根茎应当牢牢扎在音乐沃土。游戏、表演要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通过游戏表演,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奏的孩子奏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跳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说出来。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课堂的设计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不能偏离音乐,而出现各种忽视音乐本体的都是音乐教学的误区,这样会使我们的音乐课渐渐失去“音乐”。
我们都知道,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智育教学的模式。如果将艺术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如果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偏离“音乐”的现象就会减少,使音乐课回归自身本色。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