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追求音乐课唱歌教学中的“精细化”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摘 要】“精细化”一词最早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意为优化和细化。就音乐唱歌教学版块而言,精细化要求教师应当把感官的触角,心灵的触角伸向音乐课堂的所有组成部分,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关键词】精细化;音乐;唱歌教学


  《龙的传人》是江苏少儿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歌曲。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音阶感受歌曲调式”、“学唱《龙的传人》”、“拓展延伸《龙的传人》”、“情感升华”四个环节。其中“拓展延伸”部分通过不断地修改,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时,我真正地领悟到: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思考、总结和细化。以下就是这次唱歌教学案例的两节对照。


  【片段1】


  学唱完新歌之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在欣赏、创作中感受歌曲内涵”的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导入语:音乐有自己丰富的语汇,同样的歌曲能表达不同的内心世界。正如历史潮流一样,《龙的传人》也经历了几个潮流的“变迁”,你能从下面的欣赏中说出他们各自表达的情感吗?


  音频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张明敏演唱的版本。(教师期望学生能回答出:和原谱一样,严谨、规整,比较庄重,但学生不知从何说起。)


  音频2:90年代:歌曲原创人侯德健在央视春晚上的演唱版本。(学生虽能说出节奏发生变化,自由,比较轻松,但也是在教师多次启发下才答出来的。)


  音频3:21世纪初:王力宏再度创作的演唱版本。(仍然在教师的多次的启发下才基本回答完整: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都发生了变化,比较激昂。)


  2.分组创编音乐,升华学生情感世界


  过渡语:速度、力度、节奏、节拍、调性都可以改变音乐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世界。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次音乐制作人,对《龙的传人》进行再次创作,说说你们会怎样用音乐语言(学生不是很明确老师在说什么)向我们呈示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


  分组创编任务:


  第一组:诉说祖国的昨天


  第二组:歌颂祖国的今天


  第三组:展望祖国的明天


  第四组:表达祖国新一代的理想追求


  (分组创编,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展示成果,演绎“昨天――今天――明天”


  这个环节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下课铃声就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课后仔细观看教学视频发现:问题提出不够精确、概念不够明确、语言不够精练、追求外在的表演形式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活动中,看似内容丰富,但是学生收获不大,表演也不尽人意,可以说没有完成课前的教学目标。课后,学生并不能深刻感受到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也不明确怎样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尤其是不清楚怎样用“音乐语言”向大家展示相对完整的表演,所以浪费的时间比较多,没有完成教学任务。针对以上的情况,在我老师的指导下,我做了如下的修改。


  【片段2】


  1.欣赏《龙的传人》,区分音乐形象,理解歌曲内涵


  导入语:从德国着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迦达默尔的解释学角度来看,一个作品表演者不同,对作品的诠释也不同;听众的背景不同(如知识,年龄等),从作品中得到的感受也不同。创作者是对作品的第一次创作,表演者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听众是对作品的第三次创作,而后两次创作都会添加创作者自身的理解和语言,从而赋予作品新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细细品味吧!


  (学生边听边感受音乐情感,并作出选择)


  畅所欲言:请学生谈谈随着音乐要素的变化,这四个音乐片段的风格、情感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音乐有自己丰富的语汇,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变迁,歌曲在传承过程中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发生变革。对音乐的理解是丰富的,也是历史的,同样的歌曲在不同的时代会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


  2.创新――音乐学习的目的和延伸


  过渡语:前面,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龙的传人》经历的几个潮流 “变迁”。现在想请大家做一次音乐制作人,谈谈你会怎样改变歌曲《龙的传人》音乐要素,来演绎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互评)


  诉说祖国的昨天:部分同学用“呜”哼唱,部分同学用竖笛作长音伴奏;


  歌颂祖国的今天:从速度、力度、节奏、节拍上进行调整;


  展望祖国的明天:说唱摇滚乐,带点RAP的味道!


  传递祖国新一代的理想追求:歌曲转调。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理解很深刻,表演也非常精彩,在你们的交流中,我们彼此都被感动了。课后,大家能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吗:《龙的传人》自创作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为何依然经久不衰?这说明“流行”和“流传”之间有何辩证关系?


  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此时音乐对比一目了然。不需太多的言语,学生只要边听边对照表格就能感受到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这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就能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二度创新作品了。通过这样的聆听、对比、巩固的活动之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是深刻的。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教学目标很好地达成了,时间也是恰到好处。


  【总结】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样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在“片段2”的教学过程中多了一张“音乐要素”的对比表格,把含糊不清的过渡语和小结语变得更具有艺术性,所有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见,“精细化”思考在教学中有多重要。


  音乐教学是沁人心脾、滋润心灵的、细腻的、优雅的、有深度的文化活动。“精细化”就需在“细腻”、“优雅”、“有深度”上下功夫。


  第一,研究教材要细腻。从编者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和音乐的角度细细寻索。教师站得越高,挖掘得越深,学生的收获就越多。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有机组合,融为一体。


  第二,教学设计要有深度。教学设计水平的高低决定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思路设计、情景氛围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活动设计、资源资料设计、方法手段设计、问题设计、练习设计、评价设计、语言设计、媒体设计等等,都是立体的,“取法乎上”。


  第三,课堂教学操作要优雅,这是音乐课的特点使然。智慧的老师在执行预设的教案时,善于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发展。当教师发现学生产生了生成性的东西,应当引导和启发学生解决生成。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精细化并非要处处精细,那样反而会让教师束手束脚、不知所措,甚至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这与精细化的初衷是相悖的。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因此,精细化的核心是从学习者出发,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精细教学环节和程序,精细教学资源和手段方法的运用,精细每个提问和每句话,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总之,我们要在“精细化”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上一篇谈谈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