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学科与经典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学科与经典
谢嘉幸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音乐一直是被当成一门学科来传授的。在道理上,这似乎没有什么错,但仔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大有问题。《辞海》里说:学科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这种学科的学习,首先指的是对从具体音乐中抽象出来的学科规律和知识的学习。对于自然科学而言,这种“学科的学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对于人文领域而言,这种学科学习是否合理,就大有可商榷之处。以语文的例子来说,具有关材料显示,同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一个中国的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文字阅读量仅有仅几十万字,而且还包含了大量枯燥乏味的习题;而同样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的文字阅读量则达两千六百万字。这两千六百文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博览群书,将古今人类大量的经典名著,纳入了学习的视野。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把精力全放在掌握所谓的语文“学科的规律和知识”上了――将语法修辞放在了教学的首位,学生浸泡在枯燥的语法习题里,却忽略了极其生动丰富的经典文献。
把音乐当成“科学的分支”,首要的任务当然就是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学习音乐不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于我们的音乐学习所处的本末倒置的现状:双基训练是一种把音乐要素从具体的作品中抽象出来进行训练的做法,这种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但却决不能代替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而我们的音乐学习却把双基当成音乐学习的一切。双基训练和欣赏音乐作品的关系非常类似于文学的语法训练与阅读世界名著的关系。和语文教学所犯的毛病相同,我们的音乐教学的毛病也在于将“音高”和“节奏”以及发声(演唱演奏)技能训练视为音乐学习的一切,而忽略了音乐作为极其丰富的音响的存在,更忽略了音乐作为人性的丰富世界。这种教学观念一方面使我们的音乐学习十分枯燥乏味,一方面使我们的音乐教师在音乐和人文修养上十分贫乏。有一次,在一个专科艺术师资(有音乐教师也有美术教师的)培训班上,我拿一张全国中学音乐教师音乐欣赏比赛的卷子让学员试试,让我感到啼笑皆非的是,考得最好的居然不是音乐教师而是美术教师。我想我们的音乐教师,除了将那一点演唱或演奏技能(或别的什么技能)当成自己的看家本领外,从来没有认识到哪怕是在听觉上了解一些音乐作品,也是自身不可或缺的基本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的这一句话不也正强调了经典学习的重要性么?试问一个熟悉五百部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主题的学生和一个虽然掌握了两个升号调视谱却从未认真听过真正的音乐作品的学生,哪一个人的“音乐基本素质”更好一些呢?达尔克劳斯曾讽刺那种将音乐学习当成是纯粹知觉训练的教学,说这种教学培养出来的是“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其实道理并不复杂,正像语法训练培养不出文学大师,音乐教学也决不可能仅靠双基的训练,引发学生的兴趣,累积学生的音乐修养。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很少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少仔细考虑一下,在音乐教学中,学科与经典所不可或缺的平衡。在这种追求“科学化”的“学科学习”中,音乐学习的人文气息不见了,丰富的听觉积累不再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巴巴的“音高”、“节奏”和冷冰冰的考级。因此。必须从新呼吁,回到音乐中去,开创具有人文气息的经典时代,因为任何时候,只有真正生动的音乐――也即是古今中外经典的音乐,才能真正将学生引进音乐的殿堂。




上一篇德国学校教育视角中的音乐教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