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师德说―― 21世纪教师素质谈之二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黄沙荡荡 推荐

  前不久,有一位学者被邀请去讲课。讲课前,他先向学员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现代社会最缺乏的是什么?"
  台下学生异口同声地喊成一片:"缺德!"
  这位学者顿时泪流满面……(摘自《国民素质忧思录》解思忠)

一、最可悲的是教师"缺德"
  "德"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一个有威望的人称之为德高望重;选拔干部强调"德才兼备";若做了损人利己的事,会被人骂为"缺德鬼",北方人会蔑视地说"看这人德行"。
  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有医德,当演员的有艺德,做教师的有师德。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这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传道"是三大任务中的首要。而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就要高尚,这也是老师受人尊敬的原因。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据有关部门不久前进行的民意调查,教师在所调查的二十一种全民所有制的行业中,被认为是社会形象最佳的;也就是说,其职业道德状况是最好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否就没有问题了呢?有,而且相当普遍,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曾经被人们称之为"最后一片净土"的教育界,如今也不那么干净了。
  "见死不救"是医务工作者的最大的"缺德";"以权谋私"是国家干部最大的"缺德";"贪污公款"是财务工作者最大的"缺德";"知法犯法"是执法工作者最大的"缺德",而"体罚学生"则是教师最大的"缺德"!
  请关注以下报导:
报导一:
  贵州湄潭县抄乐小学教师罗远寿为"整顿班风",居然用强令吃大便的方法来惩罚学生。98年12月13日,抄乐完小五(二)班学生冯航上课时向后张望,按照罗远寿宣布的规定,谁上课时转头看后面的同学,就要令后面的同学吐10口唾沫给他吞下。后排的同学被强令向冯航吐口水,吐到第三口时,冯航受不了还了一口唾沫。罗远寿见状火起,令后排的这位同学到厕所撬屎给冯航吃,如不去就不要来上学了。这位同学只好流着泪撬来粪便喂冯航,而后痛苦得放声大哭,班上的其他同学也都哭了。罗远寿居然还威胁冯航说:"不许吐出来,一定要吞下去!"被公开侮辱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冯航自觉无脸见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并从此辍学。
  媒体报道类似事件记录如下:
  1999.4 广州一小学生因不听话被班主任用教鞭打起一条条血痕。
  1999.4.26 山东荷泽一名小学生被老师扇了两耳光后喝药自杀。
  1999.5 河南汝阳一学生上课不专心,教师向学生投掷棍子,致学生眼睛失明。
  1999.5.17 黑龙江肇州因学生未能完满回答问题,教师用教鞭抽打她的屁股,打累了再让学生轮着打。
  1999.10.8 江苏扬州某小学一年级学生余行健因为漏抄一道数学题,被老师打成脑震荡。
  1999.11.2 天津第十九中学一教师因班上有十几名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便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众打自己的耳光,每差一分打一下。
  1999.12.3 吉林长春一名淘气的小学生在课堂上用火机烧女教师的头发,被闻讯赶来的男教师暴打。
  1999.12.5 广州一女教师为维持课堂秩序,唆使学生掌掴学生。
  类似的新闻真的是太多了,而且性质尤其恶劣。处罚手段不仅有罚下跪,还有打耳光、鞭打、火烧、脱裤子、让学生吃屎,甚至在脸上刺字,这些手段很难让人联系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上。虽然这只是少数教师的所为,但它的示范作用太广泛了,太强大了,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报导二:
  黑龙江某县小学教师,肩扛冰棍箱,手提巧克力、瓜子等零食的塑料袋进课堂,下课后即开始叫卖。有的规定每个学生每天必须吃四根冰棍,上下午各两根;还有的规定学生只能买本班班主任的货,不许买别班教师的。
  山东省某县高中三年级的代课教师和校领导,自作主张,以学生的名义,为自己购买了"毕业礼品"、"纪念品",花费一千五百多元,分摊到五个毕业班学生的头上。
  北京有个担任初中班主任的年轻教师最近结婚,给他班上每位学生家长都发了一份请柬,让学生带给自己的父母,其意不言自明。像这种做法的,还不止这一所学校。
  东北某农场一所小学里,教师们开始只是利用午休和课余时间在办公室里玩麻将赌博,后来愈玩愈上瘾,为了能凑成一局,竟然把有的课也停掉了。每逢此时,为防止领导发现,便指派学生轮流站岗放哨。

报导三:
  上海新闻披露,某高层公寓楼,擅自增收电梯费,引起投诉。新闻的热点不在于此,后据查,此公寓乃教师公寓大楼,每逢双休日学生前来补课,人员来来往往,上上下下,造成电梯运行实在不堪负重,以至于不得不临时实行收费,以限制人流。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乔迁新居,装修中言明"必须在客厅装上黑板"。"走穴"这个名词,历来为演艺界所专用,想不到如今我们的那些一直被人们捧至圣人神坛的教师们,也干着"走穴"的勾当,叫人多少感觉不是滋味。不知什么时候,在老师中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正经课程马马虎虎,办班走穴勤勤快快。工资单上稀里糊涂,额外收入分分清楚……"据闻,有的重点中学教师,在给学生补课中,竟也"以质论价","以人数开价",少则一次一人三、四十元,多则百、八十元,公开言明人数少于四人不补,超过十人给以优惠价,市重点或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师开价更高,离高考前一个月补课费加倍,等等。
人们将教师职业比喻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爱心大使",教师是"真正天国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杜威)。如果教师中的某些败类干起了摧残"祖国花朵"的缺德事,那么人们心目中教师的美好形象和崇高地位恐怕就荡然无存了。

二、最可怕的是教育腐败
  有位资深老教师说,现在在社会上可以看到的丑恶险象,在教育战线几乎都能看到。"打假"之风已经吹到了教育界,以前难得听到的"假教授","上假课","炒卖假文凭","办空头学校","高考舞弊"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为了过各种评比检查的"关",争名誉,上等级,不惜唆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说谎、"造假",已成了一些学校领导的惯用手段。平时教师总是教育学生应如何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今天为应付检查,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听领导的话,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这在学生心灵中(特别是小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使其以为说假话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其结果只能是破坏了教师的形象,使教师的威信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学校乱收赞助费,或将收费与入学挂钩,屡禁不止。从上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各类学校,尤其是稍有名望的重点学校,"进门费","赞助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国家教育部门,为制止乱收费不得不多次下发红头文件,甚至将收费标准公布于报端,但仍有不少教育单位顶风而上。
  《中国改革报》载文指出,腐败之风吹到了昔日平静的校园。国家屡屡严令禁止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似乎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的避风港。小小一个学校报销"吃喝账",一次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元,有的单位领导干部"联络感情餐"、"招待费"一次竟达数千乃至上万元。有一个县,部分中学校长和乡教委主任巧立名目的一次公费旅游就花去近二十万元。一个连教师工资都发不出的穷县的教育领导部门公费派出"关系"、"出国考察",这位与教学根本不沾边的人员考察了什么,普通人不得而知,只知道光考察费用就达几十万元。
  以前有一种误解,以为贪污受贿是党政机关和司法部门的事。似乎学校是名副其实的"清水衙门",除了粉笔头是没有任何东西可贪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群众说,一个普通中学,一次招生下来,校长就能捞一辆桑塔纳。
  人们说,这腐败那腐败,最可怕的是教育腐败,因为它毁的是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明天。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领导,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对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一代有着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他们如何做人。我们都痛恨"以权谋私",却往往忽略了"以教谋私",其实,"以教谋私"的危害往往更大,因为它损害的是一颗颗纯洁无暇的心灵。因此,教育界多点危机意识,把师德教育提高到反腐创廉的高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最迫切的是实行教育民主
  《中国青年报》2000年2月2日刊登教育专家杨东平研究员的文章说,我国最近揭露的多起老师殴打、侮辱、摧残学生的暴力事件,就性质而言,我认为比学生暴力更为严重和可怕,没有比这种现象更深刻地揭露出教师素质的变异和教育品质的恶化。
  "教师暴力"现象使我们看到在"现代教育"之中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遗毒是多么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它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理,反因垄断性的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制度呈变本加厉、恶性泛滥之势。我们都知道,当今西方世界之所以标榜他们的国体是最好的,其原因之一,就是对老人和儿童提供最丰厚的福利,给予最大的关怀和优待。例如,儿童12岁以前不得单独留在家中,必须有大人陪同,否则属违法行为;小学三年级以前上学和放学必须有大人护送,否则也是非法行为;任何人竞选议员或政府官员都有参观慰问敬老院,孤儿院之举,以获取民心;人们能容忍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但决不可能容忍某个人"虐待儿童"。任何政府要员如果有虐待老人、儿童之事实,则事实暴光之日,便是他下台之时。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教育民主的概念并无一席之地,"儿童中心"之类的现代教育ABC也早已失传。由于家长、社区、学生对学校事务完全没有发言权和参与权,家长几乎没有选择学校和教师的权利、学生没有转学和转班的自由,处于十分不平等的地位。这种封闭和不民主的体制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霸权"。
  "尊师爱生"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师生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行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了"尊师",而忽视了"爱生"。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应该是"互尊互爱",或者说是"爱师尊生"。
  学生上课可"插嘴",这在西方国家根本算不上新闻,然而"上海东格致中学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在刘大年老师的地理课上,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却成为《文汇报》1999年12月31日头版新闻。凡是去过美国读书的人都会深有感触地说:"美国的学生上课真是太自由了,学生不仅可以随时发言,而且还可以同老师辩论,老师和学生没有上下之分,而是平起平坐,充满着宽松和谐的气氛。然而在中国,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上课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乱动。学生上课要想发言,必须是在老师提问时,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受校规处罚。某地一老师给一喜欢"插嘴"的学生在嘴巴上贴"封条"----用塑胶布将嘴巴粘住,令其无法张口讲话。这样的"今古奇观"也是算是中国教育的"特产"了。
  中国的学生堪称世界上最听话的人。当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在领导面前更是不能随意"插嘴"。无论是在严肃的会议上,还是在闲聊的场合下,领导讲话,下属只能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倘有人随意"插话",摇头说不,其结果就不是像有的老师对待学生和有的父母对待孩子那样"打是亲,骂是爱"了,领导一不会打二不会骂,只会笑嘻嘻地给你"穿小鞋",让你"吃好果子"----吃不了兜着走。老师要求学生不做阿Q,首先老师自己不能是阿Q。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首先应具有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法制和民主的阳光应当照进校园。当前日益增多的学校诉讼,或许预示了这一前景。

四、最需要的是学会宽容
  一所成功的学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名优秀的教师,师德也许比专业水准更重要,除具备敬业和奉献精神外,必须坚定,诚实,具有"爱心",是一个"大写的人"。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时代不同了,社会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现代青年应当"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相处,学会学习",而其中"学会关心,学会相处"恰恰也是我们老师十分缺乏的一种现代民主法制社会所必备的品质。希望我们的学生学会竞争,学会优胜劣态的法则,这些固然可以造就一时的"成功",但更应当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在逆境中进取。生存最良好的状态就是和谐,就是与地球生态为友,就是与人合作,与人为友,心胸宽广。
  说起中国永定客家土楼美妙神奇,绝非夸张,那数不清的土楼绘画、雕刻、祖联、历史典故、名人趣事就使中外史学家,建筑学家、地质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游客们赞叹不已。但是,土楼的美妙神奇,还不仅于此。土楼更为美妙神奇的是她对客家人才的孕育。
据史料记载,自1478年永定建县以来,从这些土墙泥瓦的建筑群中就走出了12名翰林、36名进士、300多名举人,仅坎市镇清溪村一个姓廖人家,4代就出了5个翰林;而另一廖姓的人家,兄弟二人均为进士,于是有了"四代五翰林"、"兄弟双进士"之美传。到了现代,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各类人才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老一代革命家张鼎丞,有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原国家建材工业部部长赖际发,人民解放军将领沈仲文、熊兆仁,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胡一川,福建省心胸外科研究所所长,著名心外科专家廖崇先,中国第一个女指挥家郑小瑛,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尚安等等。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众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党政军机关的领导干部……更有高头乡侨福楼里一个江姓的家族出了10个博士,凤城书院一位郑姓的人家中走出了5位医生,因而又有了"一楼十博士,一家五医生"的佳话……。
  在浸长的历史岁月中,客家土楼群落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不繁荣,文化教育不发达,是什么神秘之手赋予了这万山丛中的土楼群落以神奇的能量,孕育出如此众多的人才?
  从客家土楼独特的城堡式的建筑风格中,我们发现:是精诚团结、协调一致的风尚、为客家人才的层出不穷,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温暖的土壤。客家人团结起来,用生土把墙筑得厚厚的,把房子建得大大的,高高的,像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城堡,让整个家族几十人、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聚居在一块,大家共同生活、劳动、娱乐。不仅本楼里、本房内团结互助,而且楼与楼之间、房与房之间也亲如一家;一人有事,众人帮忙,一楼有难,八方支援;对外,同仇敌汽,携手并肩,生死与共;对内,尊老爱幼,礼让敬贤,和睦相处;保持并弘扬了中原汉族团结友爱的美德。在客家土楼里,到处可见教育人要团结友爱、尊老敬贤、以诚相待、心胸豁达的对联、题词、壁画和雕刻等等,正是这种凝聚力、向心力减少了尔虞我诈和妒贤忌能,增添了敬贤尊老、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为人才的培养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爱默生)
  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真人",首先应当尊重和宽容学生。在现代教育中,个人是重要的,童年是重要的,童年生活与成人生活具有同样的价值,教育应该"尊重未成熟状态"。
  又是一个被叫到办公室"训话"的"调皮"学生,先批评教育一通,然后"勒令"写检查,全班检讨,保证下次决不再犯;在上课时看到学生偷看课外书籍,马上当作全班同学的面予以没收;学生偶然顶了一下嘴,老师勃然大怒,立即要学生当面道歉,否则决不让其上课;学生课间打扑克,被老师发现,当即没收,结果一学期下来,老师的办公桌内竟放着好几副牌;学生课堂上做其它学科的作业,被老师发现,当众没收撕毁;学生做错了题目,默不出生词,罚抄多少多少遍;学生自行车未摆放在学校规定的地方,随即用铁链条扣押,直到学生写了检讨,才能领回;学生违反班纪校规,一律课以罚金,少则一元,多则十元;班级丢了东西,强行打开学生的书包进行检查;学生成绩落后或犯了纪律,用侮辱性的语言讽刺挖苦学生;动辄罚学生站,擅自停学生的课;因为学生没有归还图书馆的书,或者没有参加补考而扣发其毕业证书……。
  凡此种种,在当今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了。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法》第三十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所有这些,实际上都侵犯了学生的权力,甚至是违法行为。然而不少教师浑然不知,甚至作为"治教法宝""代代相传"。在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无法通过教育制度本身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其实,教育和教师的行为都必须接受一些基本法律约束,比如说《世界儿童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很可惜,像这样的法制教育往往也是缺席的。很多教师不知道《世界儿童公约》,甚至不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
  中小学生从总体上讲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主张、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往往需要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和呵护。如果我们老师也不能自我约束,或者根本不注重维护学生的人格和权益,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下一代要么是唯命是从,唯唯诺诺,毫无开拓创新精神的"奴才",要么就是"阳逢阴违""见风使舵"的"小人"。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实在令人深省:
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 多萝茜・洛・诺尔特

  在这儿我也想问老师们一句:"您所教的学生们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五、最重要的是造就独立人格
  多年来,当我们习惯性地美化、神话教师职业时,却并没有为现代教师人格的塑造注入新的营养。以研究现代化闻名于世的美国社会学家艾・英格尔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说:"传统人所拥有的品质使他们容忍或安于不良的现状,终身固守在现时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中而不求变革。那么陈腐过时的、常常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制度就暗暗地靠着这些传统的人格性质,长久顽固地延续下去,死死抓住人们。要冲破这个牢固的束缚,就必须要求人们在精神上变得现代化起来,形成现代的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为方式,并把这些熔铸在他们的基本人格之中。"
  什么是现代人的基本人格呢?世界的共识是:
  1、具有主体意识,不依附于他人或单位。
  2、崇尚民主法制,具有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事务。
  3、重视精神生活,自觉地追求美。
  4、思维发散,具有创新精神。
  5、能自省,勇于自我解剖、自我批判、自我超越。
  6、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具有进取精神和竞争精神。
  7、眼界开阔,心灵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补充新知识。
  8、崇尚科学,实事求是,不迷信书本、慑服权威。
  9、具有道德约束力,富于爱心。
  10、具有环境生态意识,能造福后人。
  11、讲求效率,重视技能,具有敬业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12、重视生命价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衡的心态。
  人,尤其是普通人,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成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鲁迅有一句名言:"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倘若教师本身不具备现代人格,那么他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便可想而知了。

报导一:
  1997年12月5日9时45分,陕西径阳发生4.8级有感地震,西安市在同一瞬间震颤。其大学校园四楼的一所教室。一位白发的老教授正在给学生讲课。大楼摇了一下,所有的学生连同教授的身体摇了一下。教授的心一惊:"可能是地震。"他张口时却说:"请同学们有序离开教室,到教学楼前的空地集合。"学生似于明白了一点什么,鱼贯而出。
  另所教室里。一位打扮入时的女教师正在给学生讲《人生哲理》。大楼摇了一下,女教师大惊,喊了一声:"地震啦!"率先冲向门口。至于她身后的学生如何乱作一团,她不得而知,只感到一股强大的人力推挤着她向下奔……
  所有的人都集中到楼前的空地上,学校领导清点人数:只有老教授未下来。正在这时,老教授出现在楼口,镇静地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同学们一齐欢呼冲上来围住了他。细心的人发现:他手里还提着一双高跟鞋--那是女教师为便于逃跑踢脱在楼道的。事后清查得知:老教授和他的学生全部安然无事,而女教师的那个班:有三名女生扭了脚,一名女生跑掉了鞋。
  地震给学生上了一课,让他们学到了大学四年乃至一生都不易学到的东西:危难时刻,彰显人格。(摘自《中外期刊文萃》第9期作者霍忠义)

报导二: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的学子就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谢过,两人走去。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人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震撼。但在我们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摘自《新闻与写作》第6期,作者:白岩松)

报导三: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徐匡迪,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在"上海教育名师讲坛"为全市700余名代表作首场报告"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徐匡迪说,教育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多看大局,放眼长远,不能能急功近利,把单纯的升学率作为追求的目标,要时刻认识到"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他认为,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这种力量来自于学术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要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责;要努力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是生而自由的,他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是自己的主人。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构成了一个人的独立人格。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是谈不上独立人格的。每个人都埋没在社会给他的角色之中,总是在看别人的脸色,总是在揣摩着别人的意图,总是在为别人生活着,然而,奇怪的是,每个人都在为别人生活着,而别人却并未感到这种"恩惠"。
  "我是为了你好。"领导在训斥下级的时候这样说。
  "我是为了你好。"父母在训斥儿女的时候这样说。
  "我是为了你好。"老师在训斥学生时这样说。
  被训的人却从来体会不到其中的"好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世界上没有别的职业比医生和教师更富有人道性了"。师生关系不应是从属、服从、压制的关系,而应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对感情的敏感和珍惜,对人格平等的追求,也是当代学生强烈的心理意识之一。据调查,94.1%的学生赞成"是师生也是朋友"的关系,82.6%的学生喜欢"办事公正,尊重、理解和爱护学生,平易近人,不摆架子"的老师。只有5.9%的学生赞成"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传统观念。以权威压人、居高临下的教师不受欢迎。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一个突出体现是学生应受到老师尊重。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每一个人。许多教师和学校对"尊重学生"这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并没有确认,他们强调"尊师"远远超过"爱生",在实际行为中则经常是自说自话、"无法无天"。多年来,在学校里,在教室里,教师的话决不可不听,小小课堂里,教师就是"天王老子",学生如果敢于顶撞老师,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胆大包天""目无师长""不听老师言,吃苦在眼前"。
  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他的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不能挫伤其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尤其要强调的是对后进学生的人格尊重问题,因为后进生一般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被人重视,成为有尊严的人。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所以,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六、最关键的是实施创新教育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一九七二年所作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 ----- 如果我们再不实施创造教育,我们就是在窒息人的创造精神。

事例一:
  有这样几个小学生的语文造句:
  想----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应该说,这些句子不仅对词意理解正确,而且造得生动传神,不落俗套,然而,我们的老师都给打了个"×"-----小学生们仅有的一点点创造性嫩芽,就这样被摧残了!

事例二: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方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事例三:
  有位幼儿园教师带领一个班的小朋友去一个纪念场所参观,进大门之前,她让小朋友们排成一列,并规定"后面一个人要看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脑勺"。结果,参观完毕之后,有几个小朋友回到家里,当家长问及他们参观看到些什么时,都回答说是"前面一个人的后脑勺"。----那位教师的本意当然并非如此,她只是担心小朋友走失,便采取了这样一种简单的教育方法,而不去动脑筋费力气,让小朋友既参观好,又不会走失;当然更谈不上去鼓励小朋友们主动探索,大胆提问,积极思考。

事例四:
  在美国教育中,教师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大量的鼓励,有的鼓励甚至别出心裁。
  一位小学校长很有幽默感,她向孩子宣布,如果全校孩子们能按照她的要求,在一个学年内读够了25000本书,她就去吻一头猪。于是,全校孩子欣喜若狂,拼命地读;为的是看校长如何吻一头猪。
当孩子们完成任务后,校长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在孩子们的"吻猪","吻猪"的欢呼声中真的吻了一头猪。此事还上了当地媒介头条新闻。
  有人问校长,猪也吻了,下个学年还能用什么方法鼓励孩子读书?她豪放地说,准备租一个热气球,将阅读分最高的孩子升到天上去。
  在美国中部的一所小学一年级教室里,教室后面有一条标语:"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就在这个教室里,一个男孩子的桌上插着一个彩色气球。老师说,这是她送给他的,因为今天是这个男孩的生日,今天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摘自3月21日《深圳商报》)
  以上四个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一个教师必须要永葆"童心"。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一下孩子,他们说的和做的,无不具有"创造"的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扶植孩子们的创造萌芽,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此,在对青少年的培养中,要珍惜那种充满着幻想、好奇的"童心",充分培育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不要用"死读书"的办法,窒息了这一最具生机、最可宝贵的心灵。
  对人的创造力来说,有两件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得多的多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早在四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讲道:"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江泽民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曾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时间,"创新"两个字和"素质教育"一样,成了当今最时髦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冠之于"××教育"的研究课题不胜枚举,各种名目繁多的夏令营、智力竞赛……各类"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只是不知有多少领导干部,多少教育工作者是全面地、透彻地、而不是片面地、肤浅地去理解江泽民主席的这句话。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必将引起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交际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体制、方法和手段,必将被淘汰。英特网使人类教育进入了"电子教育"时代,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信息网络化必将给21世纪的教育带来翻天复地的变化。
  据报导,中国的网民在1999年一年之内就增长了两倍,达到700万人。据互联网咨询公司BDA预测,中国的网民人数将在2000年增至1200万,并在2003年达到3300万人。媒体曾做过一个调查,在使用代表当今高新科技的国际互联网络的群体中,比例最高的是大、中学生,比例最低的是国家干部和教师,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所给予学生的知识信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可能落后于他们所面对的学生。这个调查结果不能不使人担忧。
  人的现代化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精神自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解放。没有什么比教师的思想僵化更可怕了,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没有教师自身的思想解放,没有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地进取,哪来的创新教育,更谈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七、最根本的是要教育学生关爱生命,以一种认真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中国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的感情就像对父母的感情一样,是终身不变的。古人喜欢在中堂挂一个宗教式的牌位,上写"天、地、君、亲、师",可见,老师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有一种圣洁的力量。这样,教师这个行当就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具有了一种类似牧师的神圣的色彩,教师的头上永远有着一个圣人的光环。
请看一个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㈠、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立志奉献于教育事业的精神。
  ㈡、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一丝不苟,要甘当蜡炬、春蚕、人梯,诲人不倦,为人师表。
  ㈢、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注意旁收杂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较宽的知识面,在学生眼中,不是装腔作势的"教师爷",而是博学多闻、真正有学问的人。
  ㈣、不抱残守缺,不因循守旧,不以有"一碗水"为满足,不以自已二三十年前学生时代学得的那点知识而津津乐道。而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领域、新路子,勇于实践,大胆开拓,做一个新时代的"弄潮儿"。
  ㈤、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要掌握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要有学者风度,又要有政治家的魅力,在管理学生、指导学生中还要有"艺术家"风范。对学生充满爱心,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㈥、要具有文明健康的志趣、爱好、审美需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㈦、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全的人格、个性,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这七条无疑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提出的最完美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其中用到的豪言壮语如"奋斗终身、立志奉献""呕心沥血""蜡炬、春蚕、人梯""博学多闻""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领域""既要有学者风度,又要有政治家的魅力,……还要有'艺术家'风范。"使我不禁要问,"老师们都能做到吗?"我以为能够完全做到这七条的人,不但能当先进教师,劳动模范,优秀党员,更是优秀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教育家。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是一种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去扮演的角色。教师可以是一些人所热爱的事业,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对于多数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来说,两种目的兼而有之为多。即使是受人尊敬的"模范教师",也是由凡人扮演的,而不是神。只有神才是完美无缺的。既然教师不是神,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实,教师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可以制定得尽善尽美,但是一旦由具体的个人去扮演这个角色,就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在"神圣"的紧箍咒下,教师活得很累,很虚,很不潇洒,"言不由衷",似乎失去了自我。让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感到,值得"尊敬",但"可敬而不可学,可敬而不可爱",甚至对教师吹捧了一番后,又不屑一顾。所以,师德要求的制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应当是针对从事这项职业的普通人的,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豪言壮语"。
  既然有人把教师捧上"神坛",在教育的圣坛上,教师就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扮演起"圣人"的角色,在现时我们学校的课堂上至今仍充斥着多少空洞的说教,他们对学生的一番大道理,能不能说服他们自己都很难说。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发现社会全然不象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向他们宣传的那样美好,纯净。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他们看不大懂的社会,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生计问题,他们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哲学家,乘船到江的对岸去。在船上,哲学家问船夫:"你学过历史吗?"船夫说:"没学过。"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学家又问船夫:"你学过数学吗?"船夫说:"没学过。"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说着话,刮起了大风,船也行到了江的中心。船夫问哲学家:"你学过游泳吗?"哲学家说:"没学过。"船夫说:"那你将失去了整个生命。"…… 
  希望我们的教师不要当这样的"哲学家"。
  既然教师是一种职业,那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人的第一需要是谋生。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鲁迅、周作人、老舍、郁达夫、沈从文等,都是以他们的文学创作成就而享誉声名的。可是很多人不会忘记,他们都当过教师。他们为何不专事创作,总离不开讲堂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教书的薪金有保障,毕竟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在国外的中小学,没有人教育孩子们压缩自我存在的空间。学习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中学读到二年级,老师便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谈未来职业选择。如果一个学生谈理想:将来我要多挣钱、买好车、住好房子、玩遍世界名胜、吃法国蜗牛、日本生鱼、中国烤鸭……只要他遵纪守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这一切,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好。这个世界毕竟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组成的,包括教育他们的老师。因此,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呢?行文至此,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趣事:当年杜鲁门当选为美国总统后,新闻记者们前去采访他的母亲时,对她说:"您有这样一个儿子,一定感到十分骄傲。"杜鲁门的母亲回答道:"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让我感到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如果说,她是以一位母亲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假设换一位我们中国的母亲,或者说中国的教师,会不会也能作出这样的回答呢?
  学校应当理直气壮地教会学生认识"个人价值",发展"个人价值",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几十年来的实践,已宣告了"精神胜利法"神话的破产。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待于每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为自己"并非是坏事,试想如果每个作为个体的人都以一种认真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升华"而不向国家"等、靠、要",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
  许多人都看过美国战争巨片《拯救大兵雷恩》,很多人仅仅将它当成一部普通的二战片来看,实际上这部片子给我们中国人很多别样的启发。为了让一个母亲能从战场上保留其最后一个儿子,最终牺牲了七个人的性命,这值吗?但它可以说是西方文化观念形象的注释,即:个人的价值是绝对的,国家的价值是相对的。国家的存在是为每个个人服务的,只有这样一个将个体生命和个人幸福视为至尊价值的国家,人民才值得去捍卫她。这个才是英雄主义的源泉。这和东方文化的观念实在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国,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是绝对的,个人的价值是相对的,为了那些绝对价值,个人就不惜牺牲一切,前赴后继,杀身成仁。我们在宣扬无畏的牺牲精神时,往往包含着对个体生命的轻蔑,其结果导致了许多无谓的牺牲。警如,当年我们曾大力宣扬过,为了抢救落水的一头猪或一根木头而不惜牺牲一个年轻人的生命。在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某边疆农场一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为了扑灭那本来就会自行熄灭的草原荒火,结果几十人或死或伤,其状残不忍睹。显然,我们的社会导向对个体生命的态度是有问题的。尽管那一头猪和一根木头的确是国家财产,但这毕竟是物质的东西,是可以由人们通过劳动再生产出来的,相比起来,还是人的生命有着不可替换的、更高的价值。毫无疑问,一头猪,一根木头不能等价于一个人的生命。如果社会于人的生命不顾,那么奢谈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又有什么意义?人民的生命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反差极大的行为标准,即对普通人要求太高,而对职能部门及管理者的要求太低。一方面要求普通人的思想境界要具有英雄般的高度,应该随时为公众的利益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对职能部门及管理者的要求却低到难以容忍的地步,连起码的职业分工所属的责任都不予追究。
  《拯救大兵雷恩》这部电影,就表现出的另一种价值观念,就是对个体生命和个人价值的爱惜和尊重。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当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平民女教师克丽斯塔 o 奥莉芙,会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为什么她的"I touch the future, I teach."(我触摸未来,因为我是教师。)会成为当年全美最流行的一句话。老百姓的利益高于国家的  利益,这应该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和社会的基本价值。
  教师的美德在于引导青少年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经历,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从而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懂得如何去善待别人,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亲情友情的温暖,尊重他人的存在,甚至普及到珍爱地球,珍爱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命,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在结束本文之时,特推荐以下书目,相信老师们看过这些书之后,一定会视野大开,感觉一新。感谢以下作者给了我----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

参考书目: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刘新华等,远方出版社
《学习的革命》戈登・德莱顿 珍妮・沃斯,上海三联书店
《国民素质忧思录》解思忠,作家出版社
《观念枷锁》解思忠,上海人民出版社
《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五代人》伍俊平,天津教育出版社
《中国高考报告》何建明,华夏出版社
《杞人忧师》何保胜等,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
《教育:我们有话要说》杨东平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训》刘大治等校注,海峡文艺出版社
《论语》程昌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
《90年代美国的基础教育》陈玉琨等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一篇(8)一个美国音乐教师的教育札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