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音乐传播与传媒技术
庄元 南京艺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
稿源:中音网
论文提要: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其传播方式及传媒技术与人类的所有信息传播同步发展。传播媒介的形式是根据传媒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形成的,传媒技术直接关系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然影响到人类的音乐传播活动。人类的音乐传播经历了从原始的音乐传播――不完全的音乐传播形态,到人类梦想的实现――音频记录技术的突破,再到音乐传播技术的飞跃――从模拟到数字,显示出传媒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重大发明,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推动了音乐传播和发展。
主题词:音乐 传播 传媒技术
一、绪论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信息传播是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前提,更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在《社会学百科全书》中认为:“……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则明晰或则含糊地涉及传播。”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发表论文《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因素模式:1、谁?2、说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4、对谁说的?5、产生什么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传播者)、内容、媒介、对象(受传者)和效果5项分析,由此开创了传播学著名的5W理论,其中媒介一词应当包含传媒技术的成分。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部分,其传播方式及其传媒技术与人类的所有信息传播同步发展。社会生活中任何音乐现象离不开音乐传播,在这些现象中或现象后面,音乐信息(音响形态的或乐谱形态的)所运载的传播者的音乐艺术意图、音乐思想在为人们“分享”(部分地理解)或“共享”(较完整地理解)。这样人与人之间的音乐关系,是一种音乐的传播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人类几千年来的音乐实践,其本质就是音乐的传播实践。在以天文数字来统计的无限次的音乐传播链条中、已形成了各民族、各地区的若干音乐风格体系、音乐调式框架和无数闪光的音乐艺术作品的产生、认可和确立。音乐的传播把人类所处的时空环境装点得五彩缤纷。在广阔无限的时空领域中,音乐传播深化了人们的艺术思维,并使音乐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传媒技术的发展是其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传播媒介的形式是根据传媒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形成的。传媒技术直接关系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然影响到人类的音乐传播活动。音乐由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到王公贵族的沙龙艺术逐步发展到现在成为一个大众文化传播产业,最关键的因素也是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重大发明,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推动了音乐传播和发展。
二、原始的音乐传播――不完全的音乐传播形态
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交流工具就是语言传播,接着经过大约3.1万多年的时间,出现了文字即文字传播,然后发展到印刷传播。大量的民间音乐现象使我们可以推测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在这种原始形态中,参与音乐传播行为的人只包括音乐传播者(创、唱、奏)和音乐受传者(听众),中间没有经过任何媒体,音乐传播者将音乐信息传播于受传者,受传者接受音乐信息并以相应的方式发出反馈信息并以此协调音乐传播者的行为。这种传播方式里由于没有中介媒介和传媒技术的推动作用,音乐传播的范围小、速度慢,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音乐只能是少数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只能是局部的活动。
乐谱的发明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乐谱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在一个相对标准的平台上进行音乐的交流和传承,当乐谱传播借助于印刷技术后,其传播的规模就产生大幅度的扩展。但这仅仅是音乐文本形态的传播,音乐的音响形态还是无法记录和再现。因此,印刷传播还是一种不完全的音乐传播形态。
三、人类梦想的实现――音频记录技术的突破
人类早就梦想过,希望对声音直接进行记录而不通过文字、符号、乐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梦想最终成为了现实。19世纪的科学家们认识到声音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声音具有能量。为此,他们进一步地思索:怎样才能管理这种能量井使它产生动力?如果能驾驭它、使用它,那么声音的记录与储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1877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声音记录器成功地实现了人类对声音能量的管理,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录音公司――爱迪生录话公司。从此,声音记录――一种新兴的录音事业在世界上开始发展。1888年德国籍的美国电讯技师埃米尔・柏林纳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进行了“留声机”的示范讲演。该“留声机”为现代唱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唱片史的历史起点。
真正使音乐进入大众传播阶段的是近现代音频技术的发展。
1898年丹麦人波尔森发明钢丝录音机,第一个通过磁性的取向录放了声音信号,为磁性记录奠定了技术基础。1928年德国人弗勒马成功地在纸带上涂敷磁粉来代替钢丝,解决了钢丝易拧断及其不易与磁头藕合的问题。录音机的发明使唱片工业有了质和量的飞跃,20世纪30年代手摇式的圆盘唱机和粗纹唱片(78转/分)在全世界广泛流行,4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密纹慢转唱片(33转/分)及其配套的电声系统唱机,五六十年代美国、英国开始研制生产立体声唱片,70年代四声道立体声唱片诞生……。唱片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无线电广播的发展,两者使音乐大众传播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
四、音乐传播技术的大飞跃――从模拟到数字
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进步,模拟卡带作为不能录制新信息的乙烯基密纹唱片(LP)的替代品,首先是由菲利浦公司于1963年开发成功的。这一发展既可让用户播放事先录好的声音,也可让用户录制新的信息。模拟卡带亦继续扩展销售用于随身听型播放机和汽车立体音响等各种格式,因为与其他格式相比,模拟卡带具有既便宜小巧又易于操作等优点,它的音带销售很快占据了唱片市场的大块地盘,卡带式录音机更是人们进行音乐信息传播交流时的方便的工具。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数字音频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模拟录音之所以不同于数字录音,是因为它记录的是连续信号,而数字化是采用取样频率将信号离散化后,再进行量化编码,生成二进制的离散脉冲。取样理论由贝尔实验室的纳奎斯特于20世纪20年代创建的,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被取样信号包含一个频带,只要取样频率高于频带中最高频率的两倍,则原波形就能无失真地恢复出来。尽管纳奎斯特的发现开创了数字音频的先河,但是低成本、小型化的激光和芯片技术的发展直到70年代晚期才成为可行。因此可以认为,纳奎斯特抽样定理、激光和芯片这三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第一代数字音频媒体CD的诞生,并于1982年开始推向消费者。
自CD面市以来,发展迅速,不到4年便几乎完全取代了处于音频市场顶点的LP密纹唱片。到1997年,全世界消费者手里的CD播放机已接近6亿台,CD唱片的产量也已超过100亿张。这在音乐大众传播史上无疑是一个翻天覆地的事件。
1985年,开发了另一种数字播放和录音的技术,即数字音频卡带DAT。由旋转式磁头和PCM数字技术结合而成。这一技术组合大大推动了盒式磁带PCM数字录音机的发展。这种录音机有极宽的动态范围、低失真以及测量不到抖晃,没有模拟卡带的嘶嘶声和外来的噪声,设计达到或超过了许多标准数字设备的指标。不料,如此成功的技术反而为自身所累,因为DAT可能会给音乐和录音软件制作行业以及艺术家们的收入带来损失。为了防止盗版和翻录,1992年,家庭音频录制条例(AHRA)规定:生产DAT的公司必须补偿录音公司和艺术家的版权费,同时必须对录音附加限制条件。DAT的成功对专业录音市场和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因为技术的先进性第一次对音乐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领域发出了挑战。
90年代初,索尼公司开发出第一台完全家庭化MD播放机/录音机。MD机器操作起来非常像CD播放机,而新的功能是用户可以擦洗、重复和选择特定的轨道。与此同时,菲利浦公司开发出能够兼容模拟卡带和数字卡带的DCC录音机, DCC除了具备MD的功能外,另一个便利特征是能录制ID标记,即让机器跳过录音带的不理想部分。
尽管DAT、DCC和MD在一面市都有意于进入消费者市场,但这三种技术似乎又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向。DAT不仅在专业录音市场占据有利位置,而且又打入计算机市场。而DCC比DAT晚推出一步,则销售不佳。MD则一方面融合了数字压缩技术MP3,代替卡带随身听进入了消费者市场,另一方面代替了原先笨重机器而进入广播电台,同时亦给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留下深刻印记。DAT、MD现在仍然是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大众传媒机构使用的主要音频记录重放技术手段。
在专业音频技术市场方面,发展出将数字音频数据以纵向记录的方式记录在音频磁带上的线性录音方式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声音进行处理,将音频数据存储到数字存储器或存储媒体中的非线性方式。
在以磁带为基础的记录系统与以采样为基础的记录系统之间,最大差别在于后者是随机存取的。随机存取表示:数字音频数据可以在一个只读存储器(ROM)或一个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或一个磁盘/盘基存储媒体中存储,数据几乎可以瞬时地存取、处理,或者以任何顺序、在任何点上及时地重放。磁带媒体和随机存取媒体不同之处在于磁带媒体是线性的,它需要按记录时间顺序来找到存储的音频数据位置。不能说哪一种媒体更好,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事实上,在实际使用中,两种媒体都有广泛的使用。
以磁带为基础的记录系统产生了固定磁头和旋转磁头两种格式,固定磁头使用DASH格式,这种格式是由SONY、STUDER、AG及松下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发展DASH格式是为了在数字磁带录音机和磁带制造商的不同产品之间建立一个标准。但是,DASH系统的价格无疑是昂贵的。
以旋转磁头记录音频信号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类格式:数字处理器-VCR格式、DAT(数字音频磁带)格式、MDM(模块式数字多轨)录音格式。由于记录重放PCM数字信号需要惊人的数据记录密度,为了在如此宽频带下工作,采用了旋转磁头螺旋扫描方式来有效地增加整个磁头对磁带的接触速度,这一方法实际可以使运行磁带的速度减慢,从而大大减缓磁带的消耗。
在现代录音史上,模块式数字多轨系统,或称之为MDM的引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MDM是一种小型的多轨数字录音机,它能够将八轨的数字音频信号记录在标准的盒式录像带上。这类录音机之所以称为模块装置是因为它们能以专门的同步形式互联在一起,增补的轨可以加至系统中(八轨的板块),理论上可以达到128轨。低廉的价格使模块式可扩充的录音系统引起了音乐工业的一场革命,家庭录音室如雨后春笋出现,音乐家可以在自己的录音室里,仔仔细细地推敲修改自己的创作,音乐传播也增添了新的技术手段。以采样为基础的记录系统得到了极快的发展,其中包括数字采样系统、硬磁盘录音系统、计算机音频工作站。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声音进行采样,将音频数据编码存储到数字存储器或存储媒体中,这种数据可以作为样值文本或作为声音文本。
最近几年,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已经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机化硬盘录音系统,且基于它们能够实现基本和先进的编辑和信号处理功能。虽然一个工作站能够独立完成许多与音频有关的功能,其最大的一个优点在于它有结合其它设备、制作系统和功能软件(音乐制作等使用)的明显能力。实际上,这些系统能够配合其它系统来产生多功能环境,能自由地传输数据,执行与midi序列样本重放、编辑、取样、硬盘录音、数字信号处理、合成再合成及音乐复制有关的工作。
纵观音乐和音频制作的历史,我们已经习惯于一个概念,就是某些设备进行专门的任务:录音机负责录音和重放,限幅器负责限幅,混合器负责混合。据此,数字音频工作站可当作一条变色龙,它能改变其功能来适应不同的工作。实际上,一个数字音频工作站是这样一个能够轻松且快速完成很多有关音频制作任务的一个系统。
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发展除了在音乐制作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同时促进了在数字音频广播(DAB)的发展,数字音频广播(DAB)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具有高质量、多媒体、音视频交融的特点,它的传播质量达到了CD的标准,是音乐传播最理想的媒介。
最后要着重提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midi技术以及midi技术对音乐制作和音乐传播的影响。简单地说,midi是一种数字通信语言,它能使一个互联网络里的各种兼容的硬件如多个电子乐器、演奏实时控制器、电脑以及其它相关设备等相互间传递信息。midi用来把与演奏或控制相关的行为状态转换成等效的数字信号,然后把这些信号传送给其它midi设备以控制声音发生或控制演奏中的各种参数。这种系统提供了处理音响制作领域不断扩展的各种新任务的能力,包括音乐制作、为视频配音、电影后期制作、多媒体及舞台演出设计等。
这种系统之所以被接受和认可,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成本效益及其产品的发展速度。目前,各种各样不同价位的midi乐器及设备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一旦有了midi系统,通常就减少了为某些制作聘请其他音乐家的需要。同时,midi的多通道工作环境允许音乐家十分灵活地创作、编辑、穿插所作的音乐段落,并不需要把这些段落录制到多轨录音磁带上。这种价位合理、具有无限扩展潜力、控制能力日益增强的一体化制作系统,催生出一种个人制作方式的音响工业。它以成本和时间效益都较理想的方式,使个人实践全过程的音响制作成为可能。另外,因为midi是一种实时记录的媒体,它能够在制作各阶段试听、编辑,不论是在舒适的家里还是在个人制作室里。从艺术角度看,通过使用这种数字语言,音乐家们可以在灵活可行、消费得起的环境中在独自创作一首乐曲或其他作品。除了制作和演奏乐曲,音乐家还能象技术指导那样对各种声音全面控制它们的演奏音色(音质及音调属性)及其融合(均衡、声相及其它实时控制)。
midi技术的发展使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制作等很大程度上融为一体,大大地改变了音乐传播的模式,使普通人成为音乐家的梦想更容易得以实现,从某种角度来看,midi技术是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音频领域的体现。
五、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交互性、融合
我们正生活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借助于纸张、笔和橡皮通信的时代持续了1600年,只有笔没有橡皮的时代也持续过200多年。1990年以前的16年就很不相同了。贝尔的电话创造了一种实时通信的方式,越洋广播和电缆实现了通信的全球化,到了本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看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突破性发展,使得传媒技术及产品更加实用、小巧、易于管理;80年代UNIX和PC机使得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分布计算和WWW出现在90年代,也被称为信息年代,有人将21世纪看作是知识的时代。
处于知识时代的今天,技术上的进步可能改变社会的生活方式。10年前有谁能预料到Internet会对计算机和通信产生如此惊人的影响?我们可以肯定从1990-2006年间发生的变革将比以前160年还要大。这种惊人的巨变将引起社会各领域的一场革命,当然也包括音乐在内。
传媒技术的最大进步是从信号的模拟方式快速地向数字方式过渡,这是大势所趋,它将进―步推动多媒体在全球的发展。数字音频作为录音和播放媒体最终会完全替代模拟音频,这只是时间问题。也许DCC、MD或者DAT系统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不远的一天,数字音频必将成为唯一的音频来源。技术发展如此之快,每年、每月都有可能诞生一种新的录音/播放媒体和技术,它将彻底改变我们今天看见和听见的数字世界。
音乐大众传媒中的广播电视将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单向广播逐步升级过渡到交互式通信系统。由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各种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具有不同的爱好。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节目和信息是不同的。对广播电视系统而言,21世纪将是满足不同层次观众不同要求的时代,音乐节目和其它影视节目的点播必定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样也是其他传媒技术的发展方向。
21世纪的家庭将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必须分别通过相应的终端设备和网络系统,如收音机、电视机、组合音响和个人计算机等欣赏音乐、获取信息。随着数字化导致的融合集成,上述过程将由一个综合信息终端设备和统一的综合信息网络来完成。音乐家的活动、音乐作品的展示、音乐问题的讨论等一切将随时可以在这统一的信息网络上传递。音乐的传播将更加快速、更加价廉、更加透明。
变革,无处不在的变革,传媒技术未来发展也将成为音乐界的时尚主题。
参考文献:
1、张文俊编著 《当代传媒新技术》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第一版
2、曾遂今著 《音乐社会学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第一版
3、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学院教材、专著编委会 《现代录音艺术》
4、蔡兴勇编著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第一版
上一篇: 音乐欣赏对大学生的意义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