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魅力初探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活动中几乎都会演奏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源于生活,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所选意象突出、鲜明,能使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表现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主题集中;以独特的情节,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又新鲜;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风尚,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 《茉莉花》;生命力;意象;民族性情;精神特质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钟爱常常表现为一种对审美的主动的渴望。当渴望的审美条件一旦出现,便会情不自禁地欣赏。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1999年中葡两国政府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中国军乐队都演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1997年江泽民访美、1998年克林顿访华、2000年第6届中国艺术节、2001年上海APEC会议以及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8分钟文艺表演,以《茉莉花》为基调的音乐都融入了一个个历史瞬间。世界着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歌剧《图兰朵》时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的必奏之歌。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它究竟好在哪里?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首歌体现了中国民歌节奏灵活,旋律婉转悠扬、自由而舒缓的特色。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一、美妙声音:从“草根”到经典


  从深厚的土壤中才能长出花朵和森林,从真实的生活中才能找到最美妙的声音。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指出:“一种使人感到快乐的表现必须显得是自然产生的,而同时却又像是心灵的产品,产生时无须通过自然物产生时所须通过的手段。这种对象之所以使我们欢喜,不是因为它很自然,而是因为它制作得很自然。”


  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这朵享誉世界的《茉莉花》,就是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独具慧眼,在这花的海洋里采摘的。


  然而,这朵乐坛“奇葩”的采撷不是偶然的。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省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麓开展反扫荡宣传。年仅14岁的小文艺兵何仿,从当地民间艺人口中听到了民歌《鲜花调》,后来在《鲜花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现在的《茉莉花》。从此,这朵独具“草根文化”特色的民歌走出山乡、田野,走上炫目的现代舞台。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文艺创作又何尝不是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是这首民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二、意象鲜明:清雅幽远华夏味


  “诗”最初都是乐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风土之音,即各地民歌。从这一点来说,民歌和诗应是相通的,即都强调意象。《茉莉花》的意象是鲜明、突出的。


  壮美和优美是美的两种表现形态。有人用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美:“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前者是壮美:劲健、雄浑、粗犷、豪放、凝重;后者是优美:飘逸、柔媚、纤巧、婉约、轻快。《茉莉花》所体现的是后者之美,即歌曲旋律的独特韵致、歌词的诗情画意和轻松活泼有趣。


  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主体感受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人的心理感受上,产生的是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恬静、愉快的心旷神怡的心境。《茉莉花》就选择了洁自如雪、纯净如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花朵,“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中国文人雅士历来都盛赞茉莉花的香气,如元代诗人江奎的《茉莉》一诗:“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此诗意味深远,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茉莉花以其迷人的幽香、玲珑的花朵而获得人们的青睐。“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作者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传达给人的都是恬静、清心的优美情调。听着《茉莉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悠扬的歌声心驰神往。茉莉是常绿小灌木,岁岁开花,香气清雅而幽远,符合中华儿女不张扬、朴实无华又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操守。《茉莉花》是洁白、简单、质朴、纯洁而美好的,人类对这种纯洁而美好的音乐意境情有独钟。它那浸润着清幽的华夏情味的旋律将香飘世界各地。


  三、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华夏音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提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特别钟情于诗歌。自先秦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人们读诗、吟诗、作诗、用诗,达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程度。即便是目不识丁的田夫野老、引车卖浆者之流,兴奋之时,也会吟出几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民歌、山歌之类的民间歌谣,也就是最接近口语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有天然的联系,因为最早的诗歌,是歌词合乐演唱的。《诗经》大部分是民间的歌谣,是可歌的,并以歌声进行传播。《诗经》中的“风”共160篇,是各诸侯国的民歌,也是《诗经》的精华。《诗经》在章法上具有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事实上,重复与变化是艺术表现的两种因素。


  何仿最初收集到的曲子《鲜花调》,本来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但是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后来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创作,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一种典型形象上,“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一唱三叹,反复回旋,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曲子未做很大改动,只是加了引子,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这样《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从某种角度说,《诗经》就是2000多年前众多何仿的作品,它也是众多《茉莉花》的总集。


  四、适度中和:深厚含蓄华夏情


  中国美学较少倡导大喜大悲的情感波澜,不主张情思过分激烈而明朗的外露,要求含蓄、适度、克制、应矩、中和,这种美学理想正适合优美形式的生长与发展。仅以中国诗歌为例,对这种优美情调的热恋比比皆是:《诗经》中《关雎》便是风诗的第一首。千百年来,它感动人们的主要是情。青年人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也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


  大凡文学名着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爱情故事,民歌也是如此。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三哥哥”和“四妹子”欲说又害羞,欲看又不敢的心理活动;四川康定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中,“李家大姐”、“张家大哥”互相爱慕的情节等,都包含着浓郁的情感。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茉莉花》这首民歌是有情节性的,但它并不是在叙事,而是在抒情。歌中“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这“三怕”表现了少女特有的俏皮、羞怯、善良。托尔斯泰曾说衡量艺术作品的好坏有三个条件:1.作品所表达感情的独特性;2.表达感情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真挚程度如何。《茉莉花》展现的是一幅具有独特性、清晰性和真挚性的富有情味的现实场景。


  艺术作品的这种力量,人们称为艺术的魅力。魅,物之精也,魅力是指一种巨大的感染力。而这感染力的核心之情,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它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借助民歌形象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在于艺术上的感染力和作者精心运用的表现手法,在听众的想象中产生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当它一旦流传开来,原来的故事已经渐淡渐失。人们只是根据民歌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寻觅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民歌集萃了各个民族在传唱中积淀下来的精华,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新鲜。


  《茉莉花》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洋溢着青春气息,传达着优美之感,其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展示了欢乐祥和的生活画面。这也正是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之处。何仿再创作的这首民歌,既表现少女的内在思想感情,又有音乐形式的美,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范例。


  五、纯真和谐:体现当代审美风尚


  《茉莉花》被重新发现,进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因为它符合当代的审美风尚。所谓“当代审美风尚”是指体现在现时代世界普遍流行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中的相同或近似的审美趣味。其基本特征是弃繁从简、返璞归真、平易近人。这可以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审美意识嬗变的一种总趋向。当代审美风尚的现实依据是时代平民化意识的普遍觉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审美风尚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茉莉花》清丽、欢悦的韵律、友爱和谐的意境、洋溢着现实感性的快乐情调,顺应了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这一趋势。在大众生活日益脱离单一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的情况下,“让生活美丽”的审美性质,以及由富裕生活带来的娱乐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


  这种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的趋势,其实也反映了现代人渴望交流的强烈愿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音乐欣赏和体育竞赛,都可以成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没有语言的感情交流。歌唱本来就是人类一种简洁而诗意的“礼仪”,一门不需要背单词、习语法的“世界语”。近几年对外文化交流中,《茉莉花》作为首选曲目,是因为它旋律优美平和,流露出中国人与人为善的处事风格。婉转中见绮丽,平和中有深意,溢发出的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心灵交融,在文化交往中也显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当今的国际竞争,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竞争,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竞争。《茉莉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她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和缓、柔美、善意等“软实力”,是和谐世界的和谐之声。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眼里是很高雅、很圣洁、很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暇,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符合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浓的民族风韵,在朴素的旋律和音乐节奏中凝聚着民族的信仰、希望和情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茉莉花》既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




上一篇论声乐教师的职业素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