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小白船》课例设计与分析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小白船》课例设计与分析<?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杨立梅

为改变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存在的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慷感悟、情感体难的生成与发展,艺术课程缺乏美感的问题,我们必须强调,音乐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方式和基础。也只有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想象力、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

体验也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强调体验就是说儿童的音乐学习可以首先不采用文字符号的认识,而通过感觉来进行体验。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突出听觉的培养。听觉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发展对音乐整体的情绪感受和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应该是从整体的情绪感受中获得印象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和渴望更深入理解、更完美体现的愿望,再进行具体分析和对相关要领知识和符号的学习。把音乐整体中关键性的要素选择出来,进行有目标的研究,这是有目的、有实际意义的学习。这即是情绪感受的一个飞跃,又是音乐能力提高的过程,因为只有更深入地感知音乐要素,才能对音乐的感受更深刻:只有感知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能有敏锐的音乐审美能力。

体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反复实践感觉、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比较”则是这个过程的重要方法和原则。音乐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材料、要素、结构及形象都有非具象性和,需要在反复比较中形成印象和理解,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新的认识。比较的方法也会丰富学生体验的活动和形式。

运河年暑假我在广东讲学,做了一个教学研究课例,度图发掘教材内涵,加大教学容量,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审美体验通道。具体做法如下。

三年级教学研究课例《小白船》
  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2、发展音乐听觉和记忆,通过听唱形式学习歌曲。
   3、在节怕、分句结构、歌曲与器乐形式、中外间乐风格等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表现,感知音乐要素。
  教学准备
  1.教材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地区)音乐第六朋(五线谱版) 》尹史荣作曲的《小白船》。
  2.一张满月和一张弯月的图画。
  3.奥芬巴赫的《船歌》(选自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4.自制的一支“活动音符”(用一根竹棒在共顶端粘贴一个和黑板+上五线谱符头同样大小的圆片,表示间符)。
  看图说月亮 教师出示满月和弯月的图画,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吗?”学生争先说了中秋节吃月馐和关于玉兔、桂花、嫦娥奔月的传说,等等。
  教师赞赏:“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大家知道吗,毛主席写过的一首有名的诗词也借用了我们的民间传说。说的是两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们轻轻扬扬地飞到了天上,这时”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在万里长空为烈士他们献舞,多么美好的想象啊!好,现在我留一个课外作业,请同学每人回去收集一个或者自己创编一个关于月亮的美丽故事画在月高上,下次上课时我们来展示交流。” 这里的目的是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做准备。通过衅画和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首要任务,才会调动起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简介毛主席诗词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限于时间和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必讲得过多。这个材料的引用也是企图在潜移默化中拓展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留一个作业,是启发学生延伸课堂内容主动学习。由于音乐课时有限,我们需要向课处发展。
    2.学说歌谣,体验节拍
  师:“请同学们听我朗读一段关于月亮的歌谣。”教师举着图画,朗读《月儿》:

师:“月儿弯弯,像只――” 生1:小船。生2:镰刀。生3:香蕉。等。

师:“摇呀摇呀 ,越摇越――” 生齐:圆。 师:“月儿圆圆,像个――” 生1:月饼。生2:盘子。等。

师:“转呀转呀 ,越转越――” 生齐:弯。

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象。这首歌谣里是这样说的:‘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弯。’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边拍击节拍,边读歌谣。当然我们必须得先确定伴随什么节拍更合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球和小球的两种排列,代表声音的强弱。请学生只用歌谣的第一句(因为这时他们还不能够完整背诵),比较两种节拍的感觉(黑板上不出现文字):月儿 弯 弯 像只 小船, 月儿 弯 弯 像只 小船。学生通过尝试、感觉,确定使用第二种节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知道这是三拍子的节拍形式。采用“拍物、拍左腿、拍右腿”的动作伴随,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歌谣两遍后,集体背诵。歌谣朗读也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教师的朗读用句尾拖长声调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想象,由教师的“个人讲”变为“交互式学习”。 在教学中语言的介入对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歌谣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和音乐相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不使用音高、只用语言朗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感受节拍、节奏。音乐是时间和声音的艺术,时值的长短、声音的强弱、声调的高低等等要素都具有抽象的特点。采用大球、小球是使用形象性手段引导学生自已去感觉、发现和判断使用哪种节拍形式更适合这首歌谣的朗读,用比较的方法是获得体验和鉴别的重要原则。这项活动也为后面将要出现的歌曲的节拍做了准备。
  3.师:“刚才我们朗读了关于月亮的歌谣,现在我们再来唱一首关于月亮小船的歌曲。先听老师来哥唱。在听老师歌唱时同学们要仔细听,歌曲里的这只船在哪里飘荡?它是什么颜色的?船上都有什么?它有桨吗?有帆吗?它在哪里升起,中哪里消失?”听教师歌唱了第一段后,学生讨论歌曲的内容。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小白船》,是一首带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学唱歌曲要充分调动听觉参与,不一定非要首经过视觉读谱。教学中习惯的“看谱视唱”恰恰会使学生关闭了听觉。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歌词的内容。设计好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不提示一下,歌曲里的“桨儿桨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一句中有“倒字”问题,学生很可能听不清楚。通过提问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听。

师:“再听老师唱一遍,请同学们用心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学生听后参与讨论,大都有认为歌曲抒情优美。

师:“这次再听歌唱时,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节拍伴奏更合适?它有几个句子?句尾有什么特点?”音乐美感的获得和强化需要反复听赏,对音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体验与参与。提示学生听的时候“用心去感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在反复听唱、熟悉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再进一步提出对音乐要素的听辨、感觉,着重培养听的能力。
  4 .学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我们已经听了好几遍了,同学们一定差不多都会唱了,让我们选择一种适当的节拍伴随着拍击,我们一起来歌唱。”学生一致认为应该用和《月儿》歌谣同样的三拍子形式来表现小船的摇荡。有的同学建议采用左手轻轻拍桌子一直、右手轻敲铅笔两下拍击节拍。教师接受这个建议,伴随拍击全体一起歌唱。在学生再次歌唱时,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边唱边感觉和讨论这首歌曲。
  (1)表现什么情绪?
  (2)主要采用什么节奏型?
  (3)是中国风格还是外国风格?
  (4)歌曲有几个句子?句子之间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5)各句的句尾有什么特点?

教师请学生为每句句尾的长音处(每句的句尾都有是两小节,六拍子)创编节奏型(其他地方仍然拍击节奏)。学生争先提出自己的设计。教师鼓励学生的节奏创编,选择其中的两种形式――分别进行尝试和练习。 学生在歌唱实践中感受情绪,参与讨论,设计节拍节奏形式,都是重要的体验过程。学生只有在反复体验中才能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句式结构,是重要的音乐结构听觉培养。句尾长间的地方调动学生的参与即兴创编,是为了适应三年级孩子的能力,从片段、从较容易的部分培养创造能力。
  5. 选用歌曲的第三句学谱
  (1) 教师请学生不唱歌词,只用“íū íū íū”哼唱歌曲的第三句,同时用简单手势伴随着表示出音高。
  (2) 再请学生尝试着唱出唱名。
  (3) 教师说:“如果我们需要把一句音调写在谱上,他们都是哪些间级呢?”教师在黑板上以第一线为 ,写出五声宫调式间阶,采用无谱号、无节奏的形式,利用“活动间符”指点着,带领学生用慢速红唱歌曲第三句的唱名。
  (4) 教师讲解 四个音级在五线谱上排列的特点,顺带介绍四度间程在谱上的特点。
  (5) 教师用“活动音符”即兴在谱上指点出5―7个音级,例如mrdrmsm ,smlsmrd 等,学生识别、记忆、模仿歌唱。
  (6) 请几个学生先后到黑板前用活动间符即兴指点音级歌唱。
  (7) 教师将五个音级改写在以F做 的位置上,再练习歌唱歌曲的第三句,引导学生体会以“间”做 的音级关系。 这里的乐谱学习并没有出现歌曲的乐谱,而是先采用从歌唱实践中分离出唱名,再探索记录音乐的符号,引导学生学谱。在学生已会唱的歌曲基础上,选择音级较少、音域不宽、带有重复性的第三乐句进行练习,可以心量减少学生学谱的困难和避免学谱占用过多时间。用“íū íū íū”哼唱可以使学生更单纯、更集体中地感觉音调的高低。用简单手势伴随是借助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唱准音调、感觉和理解音级关系。从听觉进入、从容易的部分进入、采用“无谱号、无调号、无节奏”的乐谱形式,单纯识别音级关系,教师是为了使乐谱的学习更简单易于掌握,这种“部分学习法”也符合感觉运动学习的心理过程。其他知识内容采三顺带介绍的方法。教师即兴指点音级请学生歌唱,是为了锻炼听觉和记忆。学生的指点音级歌唱,是培养即兴能力和练习掌握五线谱上的音级位置。学谱要同时配合创造性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小白船》歌曲是降E为 的三个降号调,采用“无谱号、无调号”的形式,实际上是使学生同时也接触了第一线为 的四个升号调。因为升降号相加为“7”的两个调性在五线谱的相同位置,所使用的音调唱名也是相同的。“无谱号、无调号”的形式看似简单,实际扩展了学习的内容。 从第一线作 ,变换到第一间作,又是一种形式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移动中学谱,也符合首调唱名体系“移动 ”的特点。
  师:“我们唱了小船的歌曲,现在再让我们听一首用乐器演奏的船歌,听听它和歌曲有什么区别。”(教师演奏《船歌》)
  生1:是描绘真的船,有水专用,很优美。生2:有好多声部。是用乐器演奏的。生3:是外国音乐的风格。生4:好像船在水中有时平稳,有时遇到波浪。
  师:“大家讲得真好。这是一首法国作曲家创作的一部歌剧里的选曲。这里用了摇摆的八六拍,表现了在威尼斯夜晚荡漾在月光下的一只小船。正像同学们讲的那样,音乐中有水志、不波浪起伏。现在再让我们比较和感觉一下我们所唱的《小白船》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形象?”(带领学生再唱歌曲)   生1:我们歌曲中的船不是真的船,是通过月亮想象的小船。生2:歌曲是带有幻想的、诗意的、平静的形象。 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在比较中反复体验,才有更深切的感觉。特别是对于情绪、风格的感觉更是需要大量接触实际音乐,才能够形式敏锐的感受和直觉。教学活动中,通过歌唱和器乐的比较,中国、外国音乐风格的比较,会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体会和理解。多种音乐形式和风格也会增强学生的音乐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6. 唱《划船》歌(陆静山作曲)
  师:“刚才我们已经唱了,听了,感受了两首优美的船歌了,现在我再给大家唱别外一首船歌,请同学们听听它又是表现什么样的情绪?是什么风格?” 教师演唱《划船》。
  生齐:这是表现劳动的歌曲。是表现勇敢不拍困难、情绪高昂的歌曲。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再听演唱时,注意听它在节拍上、节奏上有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歌唱,它的每句句尾都有休止拍节奏。《小白船》是用长音形成乐句,而《划船》是用休止拍节奏形成乐句的划分。

师:“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发现:就是表现流水、表现船的歌曲、音乐,也有多种情绪、多种形式,大家在休止拍上加‘黑’,就像是船夫号子那样有领有和,好吗?” 师生共同歌唱,采用教师歌曲、学生在句尾加“嘿”的接唱形式。

师:“除了加一声‘嘿’外,还可变化一下吗?” 生:试着加两声“嘿嘿!” 大家都感觉这样歌唱情绪更热烈了。使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有一名“船长”,指挥着本组的“船员”,分别唱歌曲和喊号子。这里是另一种情绪和风格的比较。启发学生发现二拍子也可以表现船歌。启发学生发现休止节奏,与《小白船》一样,也在句尾。教师归纳,长音、休止拍可以形成音乐句子的停顿,为逐渐形成音乐的结构感知奠定基础。通过师生的接唱,锻炼学生的集中注意、敏锐反应、节奏的准确衔接和感受四分音符时值(一声“嘿”)和八分音符时值(两声“嘿嘿”)。短小的歌曲在游戏的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很快地大致学会,教师只需把“绕过这座小山划过桥”一句使学生听清和住。
  8.还有哪些表现船歌的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还知道哪些表现船歌的歌曲或音乐吗?”学生自由讨论,在记忆中搜寻,说出、唱出自己所知道的歌曲,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尖尖”等。

师:“船歌和表现人们的生活、表达情感有着密切联系,例如还有赛龙船的歌、长江上的船夫号子、听候江上的渔歌、船歌,还有《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等等。外国的音乐中也有各种船歌,例如威尼斯有什么样的船歌?俄罗斯有什么样的船歌?请同学们回去自己去查一查、找一找,看能划到哪些船歌,分析分析它们的特点,想想自己的感受,下次带来我们大家互相交流。”启发和调动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也有多元文化的启示。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索,进一步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9.伴随表演歌唱

师:“最后我们要做《小白船》的自由表演歌唱。表演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你们现在想象自己是一粒小种子,在20秒内要开出花来。看看谁的想像力更丰富,谁的花更美。我要数秒,从1数到10,花开出之后,定住不动,让我们来欣赏。”学生分组游戏,其他同学欣赏、做评判。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想象,伴随着你自己的动作再来歌唱《小白船》,进一步表现和唱出歌曲的意境,唱出美感。”用小游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即兴创造,进入想象和表现的气氛后,再进入对歌曲的即兴表演,伴随身体动作再次体验和表现歌曲的情感。
  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要地讲,主要为:

1. 展示、讨论学生作业 引发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表达、交流、成功的体验。音乐课上完成不了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办展览,或延伸至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2. 复习歌曲,从听觉学习识谱学生已有歌曲第三句的学谱经验,再使读谱能力向外延伸。采用: (1) 先背唱第三句谱。 (2) 对完整歌曲按照分句结构,从听觉感知唱名。唱名是音高表象的符号,唱名使调式中的音级关系组织化、规范化、相对固定化。掌握唱名有利于学生准确歌唱和建立自我学习的基础。但是掌握唱名的关键不在于视觉,而在于听觉对音响的感知,应该首先从的觉感受,依靠听觉学习唱名,再进入符号的学习。采用教师逐句哼唱曲调,学生按句慢慢尝试着唱出唱名的方式,同时伴随简单手势在空中显示出音商的位置变化。老师哼唱不唱词、中唱谱,但每句的第一个音给出音高唱名。如此而已“sol…… ” “sol……”,等。 (3) 在学生能够基本完成以上活动后,教师讲解这些唱名符号写在谱上时的规律特点,带领学生尝试看谱歌唱。

3.歌唱二声部,进行合唱练习请几位歌唱较好的学生唱歌曲,教师歌唱第二声部。引导学生感觉多声部音响和表现力的丰富,引必学生想参与合唱愿望。 教师在黑板上用字母标记写出合唱二声部的主要音级。例如:m r m l s d t ,l, d t, 取消节奏是为了使学生更集中、地感受音准的和谐、学会倾听和体验如何获得良好的发声和音质。教师可以在这时提出声音的要求。之后进入看谱歌唱第二声部,教师弱奏或歌唱旋律声部,培养学生在多声部中锻炼准确歌唱。最后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和表现合唱的和谐之美和富有诗意的意境。我们不能不承认,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在必要的技能、知识的学习中,更需要精心设计和启发学生发现、理解艺术美的规律,扩展美感体验和表达,增强审美能力,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目标。要进入音乐音乐欣赏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日益得到广大老师们的重视。然而,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却仍然令许多老师们感到困惑。作为一门课程,音乐欣赏的内容以及需要把握的知识与技能当然很多,但在普通学校音乐欣赏课上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对音乐艺术的性质不明确,对审美教育的规律不明确,从而对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不明确。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什么?经常可以看到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地一栏里写上这样一段开头语:通过对某作品的欣赏达到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固然,这样一些教学目的地是包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但这些教学目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绝大部分已经由作品本身所决定了。对于这样一些教学目的的确认,主要发生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因为音乐作品的情感指向,是由音乐作品本身所决定的,它对听者的影响或教育,取决于听者在音乐上对它所接受的程度。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老师,在写完了上述的教学目的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欣赏教学中提出更进一步的教学目的要求了,接下来是一大堆概念的讲述,爱国主义的教育等等。等这些话说完后,真正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了。有些老师甚至对如何从听觉上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素养一无所知,因此,当学生离开教室时,脑子里只留下老师所说的话,对音乐的印象却很模糊。音乐欣赏的教育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对音乐艺术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音乐艺术的性质,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是以音响形式,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达到其审美作用的。音乐欣赏课之所以与德育课有区别,在于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学生“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不是直接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记学生掌握一种在其它课程中所学不到的感受事物的方式,从而也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这就是聆听音乐,进入音乐。在教学目的上,应该围绕着聆听音乐与进入音乐这一根本宗旨提出一系列的明确要求。例如:能听辨主题,熟记或演唱主题;能听辨音乐形式,从简单的拍子到复杂一些的曲式结构。设想我们在教学中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求听辨欣赏曲目的主题,一学期二、三十个,到高中毕业,我们的学生耳杂里就有几百首作品的主题。他(她)虽然不一定有很高的演唱、演奏能力,便他能听出这是山西的民歌,那是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我们可以说,他(她)是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而这些要还应,甚至可以通过考试达标的方式来以引导。还有,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课堂讨论,形成正确而又具有自身个性的美学观。师生通过对话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等等。当然,在讨论如何聆听音乐与进入音乐之前,我们还应该对音乐活动的方式有所了解。音乐的活动方式音乐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在早期社会中,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是不可分的,即使在今天,在印度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有许多把创作、表演与自我欣赏溶为一体的音乐家。在人类音乐演化产生的音乐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兴型、编排型、固定型。即兴型的音乐活动方式,创作者与表演者是不可分的,表演者根据一定的音乐模式,如调式、和声或节奏模式即兴创作与表演。例如我国少数民族与民间的歌舞、美国的爵士乐、印度音乐等;编排型的音乐活动,是表演者根据作曲家的乐谱来进行演唱式演奏。由于表演者与作曲者的分离,表演者在一定范围内可根据自己的作品的理解来处理作品,进行二度创造。我们的合唱、合奏、独唱、独奏活动者属于这一类型;固定型的音乐活动,是指制成间带、像带在电器音响上播放的音乐。这类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是彻底分离的。这类音乐活动显然是现代化工业和产物,它使音乐的传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使音乐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欣赏者对音乐的参与程度最低。我们的音乐欣赏正是固定型音乐活动的产物,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音乐欣赏教学的困难,正是因为创作表演与欣赏的分离引走和,因此制定一套重新进入音乐的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在下一专题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进入音乐的方式。

 

 




上一篇《唐僧骑马咚得咚》课堂纪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