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
年级:三年级自选补充教材
课型:打击乐合奏
课时:(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堂鼓和小钗,学习演奏方法。学习三角铁滚奏、颤奏,复习常见打击乐器演奏方法。
2、用不同音质、音色、音量的乐器为乐曲配置较和谐的合奏,并能有表现地演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乐感与表现力获得发展。
3、体验与增进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总谱、图形谱。
2、堂鼓、小钗、三角铁、铃鼓等打击乐器适量。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教学。
2、听音练习:
①音乐的耳朵:师幕后逐件演奏,生听辩出是什么乐器并做出模仿动作、模仿声音。
②音乐的脑子:记住并模仿出连续演奏的几件乐器声。
(二)基本部分
1、复习、导入
①出示曲式结构图形谱,合乐轻声唱《瑶族舞曲》,要求找准乐句感与节奏感。(A段连贯、圆润、B段短促、跳跃)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提示:花为A段,四个乐句,每句八拍,点花瓣律动时每换一朵花点得重一些。叶为B段,每张叶子为一句八拍,共四句,律动时划对称的叶脉。小叶子为B段进入A段再现的连接部。A段再现时点数花瓣的律动幅度更大,加上呼吸身韵。
②边模唱旋律边做节奏律动,A段用“lu”母音模唱,用“× ××”节奏型做律动,B段用“bang”模唱,用“× ×|×× ××‖”节奏型做拍手律动。
2、指导合奏
①介绍打击乐合奏的要领:聆听音乐与同伴演奏,乐器的音质、音量音色互补,使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更加有表现性。
②指导A段配乐与合奏。
a、为A段第一个节奏型“× ××‖”分别选择重拍、弱拍上的乐器,并演奏。
b、引导学生根据瑶族人民擅长演奏长鼓和舞曲表现瑶族青年男女在长鼓鼓点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的特点编配铃鼓节奏。
c、介绍堂鼓,用稳重厚实的声音叫叫它(师生做壮实状:“大堂鼓!!”),并重点指导练习。用堂鼓以“× ××‖”的节奏演奏基本节奏型,强拍敲鼓面,弱拍敲鼓边。
d、A段打击乐合奏配乐练习一次。
③指导B段配乐与合奏。
a、讨论要表现出欢快、热烈的群舞场面,乐器的种类上、音量上、演奏的速度上进行如何变化?生自由讨论后发表看法并试奏。
b、介绍小镲,用亲切的声音叫叫它(师生蓝花指戏剧性地:“小镲~”)。探索小镲的击奏方法,止音方法。
c、鼓与镲的节奏配置,请学生尝试并分组练习。
鼓 同 大大|同 大大‖ 鼓 同 大大 |同 大大‖
镲 锵 ― |锵 ― ‖ 镲 0 嚓啦・|0 嚓啦・‖
提示:嚓啦・为小镲转圈刮奏。
d、热烈的舞曲、热闹的场面,但舞步却是轻盈欢快的,那儿让你有这种感觉?画图谱哼唱B段第二乐句:
指导用铃鼓摇奏与三角铁滚奏合乐演奏。
e、练习B段合奏,重点指导结束句渐弱、渐慢的演奏。
3、即兴创造:
①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有金属、木质、散响类乐器。
②发给提板,分组讨论其他配器方案,在提板上写下来并排练。
③分组展示:小合奏1、小合奏2、小合奏3。
(4)评价与改进。
4、大合奏。
全体合钢琴有表现地演奏三段,要求控制音量,聆听音乐和演奏声部音响效果,随音乐情绪起伏投入情感。
(三)结束部分
1、关于“合作”的谈话。
2、合《拔根芦柴花》愉快出教室。
点评:
对学生进行民族打击乐器的初步学习和了解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受条件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这项教学内容往往是说过做过或匆匆走过场。而本教案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进行打击乐合奏教学的范例。
教案中教师选取学习认识堂鼓和小镲为主要教学内容,配以学生已经熟悉的《瑶族舞曲》的旋律片段,通过围绕目标、紧扣音乐、循序渐进、实践创新的教学环节设计,有效指导学生在合奏中如何正确使用打击乐器并与音乐相融互补的训练,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的愉快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整堂课目标恰当、层次分明、音乐性强、朴素无华。特别在《瑶族舞曲》曲式图形谱的呈示和学生认识堂鼓和小镲时富有童趣的形象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人数众多的大班额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打击乐器的教学,一直是令音乐教师感到为难与困惑的问题,该课教学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激发学生兴趣,围绕主题音乐,创设探究氛围,参与形式多样,训练循序渐进,重视实践指导,加强评价鼓励。(徐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