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单位:浙江洞头县实验小学
我的家乡是一个享有“百岛之县”美称的海岛县,诗人王步霄曾赞美到“海外桃源别有天,此间小住亦神仙”!在这片蓝色的土地上除了迷人旖旎的风光,还流传着许多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歌谣。这些歌谣我们的爸爸、妈妈念过、爷爷、奶奶念过,许多优秀作品曾在全国、省、市获奖。可到了我们这一代,对这些乡土文化知之甚少,更别说我们的学生了。他们对这些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的认识几乎等于零,更谈不上对乡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了。
我们的新课标提出: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在一节乡土音乐教材的公开课上,我选用了洞头民歌《渔歌对唱》作为教学内容。这首民间歌谣在洞头流传了上百年,一般在渔家喜庆节日中,青年男女、渔汉、渔姑们以此相互对歌、娱乐。它曾在全国获奖、并收入《优秀民间歌曲集》。在教学中我从歌曲的教唱入手,拓宽教材,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有关“海洋”的资料,并在教学中围绕“海洋”这一主题,设计了话说海洋、歌唱海洋、保护海洋三个环节。课堂上学生对家乡的音乐充满了热情,学生兴趣高昂。可是整整20分钟过去了,学生对歌曲总是把握不好,让我之后的教学环节陷入了困境,效果差强人意。
评课老师A说:“这节课内容非常具有亲切感,充分体现了教改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但是这样的旋律,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进行适当的改编,用句时髦的话说――得整容!”
评课老师B说:“乡土音乐是本土的东西,来源于海岛百姓的生活,有它自身的音乐特点,应该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特色,从而产生热爱之情。”
评课老师C说:“乡土音乐毕竟不是像教材,缺少科学性、合理性,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编,活用教材,使之更适用于我们的学生。”
评课老师D又说:“既然这首歌曲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演唱上是有难度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别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说欣赏!”
课是结束了,可我的思绪却仍停留在老师们激烈的探讨中。我想,这些优秀的歌谣是渔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流传性、口头性的特点。学生们通过演唱,更能感受到家乡歌谣的亲切与快乐,这是其它形式所无法代替的。新课程提倡“活用教材”,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在教材的难易、深浅程度上允许有一定的弹性。那么,我们的乡土音乐是否也可以进行改编,让其既不失音乐的本土化特点又易于学生学习。于是,我尝试着对《渔歌对唱》进行改编。将歌曲A段舍弃,在以B、C两段的旋律为主的基础上,删除个别衬词、装饰音等,以次来简化歌曲。这样既保留了歌曲原有风格,又大大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演唱。
带着新《渔歌对唱》,我再次走进了课堂。同样,新《渔歌对唱》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对歌曲掌握得较快,而且能用洞头的方言大胆地演唱。我下面的教学环节也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学生积极性高涨,主动参与了各种音乐实践。特别是在创编歌词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和创造才能,并联系生活,创编出了许多有趣的歌词,(展示学生作品)有的还三五成群进行对歌。对他们来说,这是多么新奇而富有乐趣的课啊!天真、活泼、自在、欢快都从孩子们的脸上、笑容里流露了出来,我也释然了……
我们一直提倡过程与结果并重,同样的教学设计却有着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未经改编的歌曲难度较大,学生虽有兴趣,但是能力有限,因此会产生畏难的心理,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新的《渔歌对唱》,短小精悍,较容易掌握,学生更愿意去学习,更愿意和我们的乡土音乐文化亲密地接触。我庆幸自己将歌曲进行了改编,课堂变得兴趣盎然,生机勃勃,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两天后的一个下午,有个学生跑进了我的办公室,拿着一张纸说:“<?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在乡土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其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应当合理地利用与开发这些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改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音乐课堂。乡土音乐的改编可以是将大作品通过简化 或截取来降低作品的难度,例如:《渔歌对唱》、《赶海娃》等。也可以从教材内容上,将成人化的作品改编成富有儿童情趣的作品。例如:《贝壳舞》、《海洋丰收》。还可以从作品的形式上,将纯语言的童谣,配上旋律,编成歌曲便于学唱。例如:《月亮公公、月亮婆婆》。
这里要注意的是民间音乐的改编应建立在保留歌曲原有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改编的尺度,否则我们将失去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意义。
有了这些的经验,我又一次在舞蹈课上进行了尝试。我选取洞头传统民间舞蹈《贝壳舞》,舞蹈海洋气息浓厚,表现了人们追求幸福、向往自由婚姻、不畏强暴,敢与恶势力、陋习俗展开殊死斗争而最后取得胜利的感人场面。该舞蹈被列为“省民间艺术保护项目”。显然,这样的内容是不适宜小学生的,但它的精神也是学生具备的。于是,我将舞蹈音乐中比较鲜明的一段,引导学生通过创编贝壳翩翩起舞――海螺出游嬉戏――螃蟹横行霸道――贝壳智斗螃蟹的童话故事,并用动作将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一段新的《贝壳舞》诞生了!
撒下汗水,你将播种希望;放飞梦想,你将收获喜悦;而今,当我走过教室,听到学生们用甜美的嗓音演唱着家乡的民歌,我都为之振奋。我想: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使乡土音乐更好地贴近课堂,并传承下来!
上一篇: 从“八荣八耻”在音乐教学中我想到。。。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