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支教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中心小学 陈肖

【内容摘要】当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时候,这缕春风也吹进了农村完小。但是新课改在完小的实施有如蜻蜓点水,微风拂水般。支教教师的任务是将新课标精神传送到完小,这就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利用完小有效资源: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浓厚、学生的声音条件优越、学生的情感朴实单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方法将新课程带进农村完小,让农村完小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希望 资源 新课程 兴趣 歌唱 情感 

    “千人支教行动”大潮涌动,支教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为新农村教育奉献着,耕耘着。我身为一名在学校中普通而平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支教工作中又有幸成为传播课程理念的一员,怎样在农村完小音乐课堂上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支教的主要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完小给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其“希望”主要有以下三个:
    1.由于生长在农村,课堂生活单调无味,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兴趣是课堂走向成功的导师;
    2.山里的孩子、海边的孩子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声音条件都相当不错,而且他们没有经过特殊训练,可塑性相当强;
    3.农村孩子平时生活的接触面并不广泛,思想较单纯,学生情感发展的可塑性较强,促使达到情感目标。
这些其实就是新农村教育的有利资源,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新课程深入课堂,提高农村音乐教育质量是当前一线教师迫切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一、享受“希望”,将新课程进行到底
    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写道:“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家,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对照教师的重要作用,农村完小音乐师资问题甚是令人痛心。据了解,我国有80%左右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如果没有一个专业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艺术师资队伍,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就会处于非正常的艺术教育状态。而在完小学校,担任音乐专职的教师可以说更是少之又少,而且也出现年龄老化、观念陈旧、思想封闭的现象,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基于这样的困境,又如何在完小音乐课堂上开展新课程呢?教育离不开教师,但更不能没有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将希望投向主体一方:完小学生有着对音乐课的强烈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教师何不享受“希望”将新课程进行到底呢?
    (一)提高教师素质,新课程深入心中
    在完小,有很多都是兼职教师,其整体素质不高,而面对新课程提出的高标准、新要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培训:1、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加强教学基本功,才能做到在教学上游刃有余。2、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鉴城市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做到教学手段新颖。3、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各方面的文化素养,才能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同时教师更要学习《音乐课程标准》,熟悉新理念、内容目标及评价标准,真正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音乐课堂上运筹帷幄,对学生收放自如。 
    (二)利用学生兴趣,实施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体验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乌申斯基曾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而完小的学生,因为其生活空间狭小或枯燥无味,他们会更渴望上一些能够调节学习状态、没有学业负担的课程,自然音乐课会是他们的首选。学生一旦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和音乐才能,并配合老师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在音乐课上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及心理特征,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音乐的快乐。因此,完小的音乐课堂有一个较大的优势,就是学生的兴趣都相当浓厚,教师利用这一点实行新课程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和教师的合理引导也是分不开的。
    例如在学唱《我是少年阿凡提》这首歌曲时,教师利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很轻松地便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的歌曲,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选材颇有新意,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题材。教师以创设情境走进新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有种小主人的感觉,而后通过学生自由讲述阿凡提的故事引入歌曲,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轻松地解决了“重重难关”(歌曲教学难点:如切分节奏、十六分节奏及升记号等),学会唱歌曲之后,教师又通过创编歌词使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兴趣是教学走向成功的“电梯”。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结合实际教学手段,必能将新课程进行到底,而并非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放飞“希望”,让歌声回荡校园
    初进完小教室,听到学生们的声音,你会又一次感到惊喜。他们的声音犹如山上的清泉还没有被净化过,简直是“天籁之音”。完小学生声音条件相当不错,这给音乐课的歌唱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提升空间。“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居诸乐之上。”学唱歌不仅能通过呼吸促进身体健康,还能够通过情感的放松和随之而来的愉悦促进精神健康。有着这么好的声音条件,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授予正确的发声方法。完小的学生对于唱歌的基本方法及技巧根本一窍不通。如果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进行发声练习,然后一个劲地对学生说“声音要打开来”“声音要上去”等等,学生却会似懂非懂甚至有种茫然不知的感觉,结果便是发声练习徒劳无功。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歌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效果而作的技术挣扎。”所以教师要授予正确的发声方法给学生,更要将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形象化,使学生较容易接受。例如教学生气息往下沉时,可以说“好像在打夯一样”,一个一个音扎扎实实的打下去;又如在发跳音的时候让学生做几个拍皮球的动作,让他们在唱歌时也找到这种感觉,而且要说这个皮球是刚打足气了的。训练“以情带声”的歌唱。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其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 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它就好像讲故事时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尝试“以听为主”的技巧。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听觉感知便成了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听熟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也就是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聆听,也可以利用学校课间,将学校的广播设备很好地利用起来,播放一些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歌曲,也可以播放学生在上课时的歌唱声音(教师事先录好)。完小学生美妙的声音,就是老师放飞的“希望”,也让他们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校园。
    三、把握“希望”,使情感充盈课堂
    完小的学生感情非常淳朴,比如一个新老师来上课,他们会非常兴奋;老师穿了件新衣服,他们会非常关注;他们喜欢看老师十分投入的范唱;喜欢看老师非常优美舞姿。学生们的情感非常单纯,这给音乐教育中审美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契机。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其一便是“审美体验价值”,说道: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舒伯特在《关于音乐美的思想》一书中说:“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也创造不出伟大的东西。”对人类心灵――情感美的表现,是音乐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直接理解需要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中间媒介给予展示,以缩短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否则不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其对音乐的理解失之于肤浅。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学生们天真、单纯的心灵能够进入音乐的殿堂,也让美的音乐更好地滋润他们幼小心田。而情感则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教师一个亲切关怀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扬的范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语言描述……都会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于具体的操作,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课的各个教学领域着手,即通过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器乐教学等多个途径进行审美教育。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音乐情境氛围、学生主体氛围、师生互动氛围,帮助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再而通过以语唤起情感,以生活感受体验音乐情感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欣赏课通过对歌曲的聆听,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对爱国情感、家乡赞美、人物精神的发扬等都会不断加深,从而受到感染。如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先生童年生活的一种自我写照。乐曲的第一部分描绘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牧童坐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优美曲调的画面。为了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情感,我首先设问“你见过放牛娃放牛的情景吗”、“你是在哪里看到的”、“小牧童是怎样骑牛背、吹竹笛”,一连串的问题便将学生带入了犹如自己是小牧童随音乐体验骑牛背、吹竹笛的情境。接着第二部分好似牧童在田间追逐嬉戏。这个部分就更加贴近了完小学生的生活,他们会变得非常活跃积极,好像音乐真的在描述他们的生活一样。于是教师乘胜追击,让学生自由组织玩游戏,如打子组、猜谜组、跳皮筋组、打水漂组等,来体验生活情趣。由于这些游戏都来自于学生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快就体验到了音乐情感,并且能把这种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欣赏课中,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情境,仔细斟酌每一个提问,能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以语激情、以情动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的地步。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氛围中,和谐自然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
    以上是我在完小支教过程中在新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及感受,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效,但还存在许多困难与困惑,因此,我希望,在全国上下大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合理开发利用完小音乐课程资源,提高音乐教育质量,为实施新课程的农村完小的音乐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方便,以此促进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7 NO.10 《开发利用农村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农村音乐教育质量》作者福建 李清花
2、《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7 NO.11 《让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作者山东 公维兰
3、《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口琴吹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