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把握课堂,让音乐常态教学实在有效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大朗镇长塘小学 刘菲

【摘要】纵观新课改一路走来,现在与前几年有所不同的是在追求创新的前提下教学更务实了,更加追求实效了。这种在常态音乐教与学活动中,能较好实现教学目标、使音乐课堂更加有效的教学,就是音乐有效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本文就针对音乐课堂教学仍普遍存在的一些无效方式,如:无效的导入、无效的以学生为主体、无效的提问及无效的课堂生成等现象谈一些有效方法及对策,让音乐常态教学实在有效。

【关键词】:把握   音乐课堂   实在  有效

 

  新课改经历了七个春秋,一直突出以人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教学创新为重点的新理念。但纵观新课改一路走来,现在与前几年有所不同的是在追求创新的前提下教学更务实了,更加追求实效,这种在常态音乐教与学活动中,能较好实现教学目标、使音乐课堂更加有效的教学,就是音乐有效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我针对音乐课堂教学仍普遍存在的一些无效方式,如:无效的导入、无效的以学生为主体、无效的提问及无效的课堂生成等现象,谈谈一些有效方法及对策,让音乐常态教学实在有效。

  一、把握导入的有效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新课标教育的理念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正是强调了这一点。但有些老师盲目的铺垫一大堆内容,只想让学生们感到高兴或单纯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十分钟过去了还没引到主题上来;有些老师则喜欢在导入环节展示自己的才华:跳一段、奏一段或唱一段……我想教师们一是想在众人面前展示才华,二是想运用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难看出每位老师备课时总会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课”环节,虽然它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它的内容是为音乐教学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心理准备。怎样做才让导入环节的设计实在而有效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同时紧扣知识点。激趣,很多教师都注意把握这一点,但激趣一定要恰到好处,精心设计,灵活导入,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致盎然的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应把学生们的“兴趣点”尽快地导入本课知识中,如教授五年级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时,引出阿凡提人物后,导入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念读,让学生们在兴趣盎然时接触难点,歌词的带入念读有效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

  2、导入要简单而有效。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导入环节千万不要做无用功,跟本课无关的内容一定要精简。如:五年级京剧课上,老师播放视频,引出京剧的学习。在视频出来前,老师简单的设问“老师今天给大家请来一位表演嘉宾,看看他是哪里人?”接着播放外国人唱京剧。看完后老师又问:“为什么一个外国人千里迢迢地来中国学唱京剧呢?”这两个问题的巧设正好抓住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导入应力求精简,点到为止,把课堂气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那些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导入,只会让教学偏离正常的程序,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主体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努力寻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更多的考虑让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而一些老师刻意拔高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了达成一个预设的目标而不惜让学生说谎;更多音乐课堂上出现老师在台上忙得不亦乐乎,台下学生却无动于衷。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就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享受音乐中进步;教会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学会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给孩子们创设一些情感宣泄的途径。如:在教授一年级《动物说话》一课时,老师在学会歌曲后引导学生用咩-  咩-  咩咩咩为“喜洋洋”伴唱,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简单的合唱并不是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唱出动听的合唱效果,而是想通过简单的合唱探究,体验合唱的艺术魅力,产生对歌唱艺术的向往,为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形成打好基础。这无论是对孩子们音乐技能的培养,还是音乐情感的熏陶都是有帮助的。

  三、落实提问的有效性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面对新课改倡导的音乐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和思维能力。而在我们的一些音乐课堂,教师低效乃至无效提问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教师怕学生回答问题游离课堂,把一个问题分割成几个小问题,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只需对号入座,直线思维便可迅速回答,很少有疑难,令课堂出现“满堂问”“满堂答”;还有的是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使学生回答完全脱离了音乐课堂的核心目标;再有的问题设计没有做到逐层递进,层层深入,总停留于一个表层,课堂出现“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路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应该落实提问的有效性。

  首先,问题设计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的音乐情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让问题本身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原动力。如教授《母鸡叫咯咯》一课,教师巧妙布置了教室,“同学们让我们开着小车去音乐农场了。”教师带着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两步一摇的开车动作进入教室,突然出现了母鸡的声音:“听,什么声音?”“原来是母鸡呀,它怎么叫得那么着急,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走,让我们去看看。”简单的几句日常对话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垫了良好的体验情绪。

  其次,问题指向性要明确,做到逐层递进。如三年级欣赏《匈牙利舞曲》一课,教师的设问明确到位、环环相扣。“关于这首乐曲你想知道什么?”“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看谱熟悉第一主题旋律分析有什么特点。”“第二主题旋律在音乐上与第一主题旋律有什么不同?”这些教学设问有如层层剥笋、节节创新,起到了推动学生深入学习、体验音乐、提高音乐学生能力的作用。

  再次,教师在整体呈现学习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去发现有价值、有探索性的问题。如在教授二年级歌曲《打花巴掌》我在学生创编了多段歌词后,问:“我们除了创编歌词,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的喜爱呢?”这时学生踊跃发言,此时我因势利导,让歌曲的表现丰富起来。

  四、增强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教学中的“预设”是教师课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空间。“生成”是课堂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方向感,更富成效性。有些老师特别是在公开课的场合害怕学生的回答得到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一个劲地想尽办法让学生回到自己设定的主线上来,结果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更不要说主动性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需求,在需求中捕捉有益的生成点,这将会成为整个课堂的亮点。如:上二年级的歌曲《钻山洞》,我准备教学生玩游戏“钻山洞”的游戏。这时一个男生插嘴说:“这有什么难的。”按照本来的预设是由我把规则讲学生听的,然而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这位学生俨然一位小老师,一板一眼交待特别仔细,学生也应为今天换了个自己的朋友当老师,学得特别认真,课堂效果特别好。假如今天我跟着备课预设的思路走,不去理睬那位同学,整节课下来也会失去了生命活动所应有的灵活性。而“小老师”做法让学生的认知,精神得到有效的发挥,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灵活的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要做到有效地生成,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教学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自身的教学机智。有了深厚的底蕴与对音乐的独特感悟,我们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课堂中的生成有时稍纵即逝,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倾听学生的表达,观察学生的行为,并及时作出判断、评价和引导。使生成成为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这样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都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都可以在“意外”出现的时候或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展现精彩。

  任何一节好的课都能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教学资源使学生的音乐能力稳步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学的整体质量好,并能以最简洁教学方式获得较大的教学效益。正如袁振国先生所说:“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绝对的、统一的‘好’是没有的,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有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较好的教学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切实使自己的音乐常态教学实在而有效。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读本》(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音乐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小学合唱队歌曲的选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