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哲商小学 陆敏
摘要:音乐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却会出现“学生喜欢音乐,可不想上音乐课”的现象。
关键词: 音乐课 不喜欢 因素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兴趣,对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反应漠然,演唱也是敷衍了事, 我向学生做了相关的调查:你们希望上怎样的音乐课?学生给出的结果却令我感到非常意外──归纳起来有三条:一、请老师不要老是唱课本里的歌,我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二、我们喜欢《动画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三、留点时间给我们自由表演。总之,大多数的学生给我的建议也尽是希望给他们听流行歌曲,教流行歌曲。我进而调查询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你们喜欢音乐课吗?得到的答案是同学们大部分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
在流行音乐盛行的今天,无论在大街小巷还是在歌舞餐厅可以说所到之处尽是“歌声飞扬”。那么,作为我们最神圣的地方――校园,特别是小学的校园,流行歌曲是否也是“歌声烂漫”呢?在这个问题上,记得教育部曾经已经做了明确的决定:流行歌曲可以进课堂。在新的音乐和艺术课程标准以及刚出版的实验教材中也都体现了这一点。流行歌曲通俗易懂,歌中的内容也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所以,让流行歌曲进入校园这本身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一面。
面对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我不能不反思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与之相应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中的差别――教材活用,流行音乐辅助教材学习
1、 教材活用
“老师总是喜欢讲很多乐理知识;老师教的那些歌太难听、太难学了;我们喜欢唱一些好听的歌曲,我们不喜欢;老师让我们听的那些曲子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流行歌曲等等。”总归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有隔阂。
低年级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教材内容形式新颖、活泼、课件、磁带等配套都很齐全,而现在的高年级教材内容和配套的相关资料相对落伍,不符合时代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制约,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产生了排撤的心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想法由然而生。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可笑、最悲哀的事了吧!我们现行的音乐教材绝大部分内容是以中外经典作品作为选编对象,很少有较通俗的音乐作品。经典音乐普遍艺术技巧深奥,学术气强,学生味弱,这就必然影响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他们更愿意欣赏的是流行音乐,因为这些音乐以通俗易懂的曲调,直接明了的歌词,亲切自然的歌唱,轻而易举抓住了学生的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高年级学生都会有一样乐器进课堂,一般我们都会选择口琴或竖笛,刚开始学生对于这些乐器很感兴趣,但当课本上的练习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时,他们渐渐对乐器失去了兴趣,为此,我试着将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引入乐器教学,没想到,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选了一首《挥着翅膀的女孩》,并用钢琴为学生弹奏曲谱,让学生将旋律作为练习,听记下来,并作为口琴曲演奏,一节课下来,没有人打瞌睡,个个都在努力练习。下课时,还有人在练习呢!
2、 流行歌曲辅助情感教学
“我们喜欢动画音乐及流行音乐”,这是因为这些音乐天天伴随他们的左右,这些就是他们爱听爱唱,并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想办法让音乐课去迎合同学们的“口味”呢?我们来看一下音乐课中的唱歌课:学生会唱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的有滋有味的少。我在调查时,同学们自己讲出来:他们在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后半节课的时间里应付的多,甚至老师在上面教,他们在下面做其他的事情。他们唱歌这样不用心,那么感情又从那里来呢?那么我们这样上音乐课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样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浪费老师的时间。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流行歌曲拒之于音乐课堂之外,可以认真地和学生交流一下流行歌曲,甚至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一些其中好的流行歌曲。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或弹一首优美的通俗钢琴曲那么就完全可以把学生吸引住;在课前播放一段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课间专题欣赏某一时期最流行的金曲;利用网络等途径学习流行音乐,只要我们对流行音乐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分辨,流行音乐进课堂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收到好的效果。
新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与课堂情感教学想结合,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以情促情,寻找共鸣。学唱一首歌曲,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这首歌曲,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把作者要表现的感情,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五年级音乐课中有一首歌叫《念故乡》,表达了主人公远离家乡后思念自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来表达思乡之情,我让学生欣赏了同样表达思念亲人和故乡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首先,我让他们欣赏这首歌的VCD,并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听完一遍后来读一读,或许学生被优美的曲调及歌词的美妙打动了,居然读得很动情。这时,我将《但愿人长久》又播了一遍,学生情不自禁地演唱了起来。通过这样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很快感悟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趁着学生情感表露,我让他们来唱《念故乡》,歌曲的内在情感很好表现出来了。把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 教师自身储备的知识、技能对教学的一些影响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要讲究语言艺术等。我们有很多音乐教师缺乏的就是这些,上课比较呆板、严肃。难怪我在调查同学们时,很多同学说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是不喜欢音乐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老师产生不了兴趣,那么就很难说对音乐课产生兴趣了。
现行的新教材从视觉效果、教材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等方面都与以往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变,新课程中提出,音乐教学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这样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较强的组织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的能力。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注重课堂纪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信心形成的。试想学生若带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去上课,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又怎么会兴奋起来呢?又怎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呢?
因此想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对音乐课的种种顾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绪,不能被课堂中或课堂以外的一些因素所影响,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把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和教师走得更近,这样学生才能喜欢音乐课,音乐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在国外,一个中学生就可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地给你说出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音乐作品的名称或其中乐章表现的内容,这可能比我们部分音乐老师的音乐欣赏水平都高,比我们音乐教师知道的世界名曲都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国外的孩子所处生活环境里的音乐氛围确实比我们的孩子好的太多了。当然,这与很多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分不开。很多世界顶级的音乐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等都生在这些孩子的国家。在国外是由于历史等因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那样一种音乐氛围,想必国外的音乐教师肯定不用像我们这样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对某一首乐曲感兴趣,也不需要教师去刻意引导。
不过,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也有过著名的划时代的音乐家,他们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器乐,声乐作品。我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能熏陶在同样的氛围中,肯定也会达到那种效果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小给孩子营造这样一种环境呢?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大街小巷随处可听到流行歌曲的声音,还有如电影、电视以及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更何况这些歌曲能合乎我们学生的口味,媒体的宣传能迎合我们学生的心理,所以对我们学生来说,这些偶像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真的是“挡不住的诱惑”了。其实,那些流行歌曲他们也不一定真的感到好听,只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分辨能力差,流行歌曲的节奏又比较简单,歌词简易上口,加上人云亦云,别人说好听、流行的歌曲就认为好听。现行教材的曲子大都是经典名曲,是用艺术家们的生命谱写的,它们能流行至今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是真正的艺术。新的教材无论怎么改,经典音乐一定会有,这些曲子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学生理解祖国的音乐艺术,也是对一些优良民族的继承和发扬,但是这些曲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却还是非常陌生的。既然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心理特点,我们为什么不从小对他们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呢?比如,从幼儿班、小学就有意无意地让孩子接触一些民族音乐。在课堂上,特别是课外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地多听一些民族音乐,少听一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我们的学生肯定会象接受流行歌曲一样接受民族音乐。如果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能形成一种教育观念,并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我想在若干年之后,我们音乐老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肯定不会再像现在这样费力了,而我们国民的音乐修养也肯定会上升一个层次。
四、 其他因素
目前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音乐创新课。我们知道,音乐之所以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独特的作用是因为它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它在表演、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和独到的创造行为。因此在音乐创新教育课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教师的创新课却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把音乐创新课上成了美术课或手工课,使创新课失去了音乐性。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了一遍音乐之后就让他们进行想像画,学生的想像脱离了音乐而作着漫无边际的联想。有的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然后打出不同的节奏。学生的演奏很呆板,缺乏了音乐应有的美感。音乐课里学到的却是手工、美术等等,久而久之只能歪曲音乐课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当学生发现在音乐课里他们所喜爱的美妙音乐越来越少时,难道他们还会继续喜爱音乐课吗?
音乐课应以音乐为主,应该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领悟音乐,而不是只靠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来接受。可是现在我们的老师,存在这种情况的不占少数,特别是上音乐欣赏课,一堂课里有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语言文字的解说,剩下的小部分时间才给学生听音乐。他们非要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讲个清清楚楚不可,而真正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感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时间很少。用语言表达的比较多,而用情感体验的却较少。因此,在教学中缺少了音乐的特性,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做只会使学生对欣赏过的作品没印象。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肤浅,最终是对音乐没了热情。音乐课就应让音乐来说话,任何缺乏音乐性的音乐教学都只能削弱同学们对音乐应有的兴趣或扭曲同学们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可取的。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生理、心理的发展,心理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沟通方式,倾诉心声,寻求学生学习的自我认识、提高学习的情绪、保持学习的自觉性行为,使学生真正从厌学心理转变为喜学心理。根据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学现状,改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显得犹为重要。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反思、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音乐课才会为同学们所喜欢,才能实现音乐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荣明、于培杰著,《艺术鉴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次出版;
2、章连启著,《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次出版;
3、 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4、中小学音乐教育
上一篇: 让音乐(yuè)成为“音乐(lè)”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