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浅谈音乐课堂中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的把握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浅谈音乐课堂中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的把握

象山县实验小学 骆琴琴

内容提要: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我们非常熟悉,这三个内容辩证统一,有机融合。但是在实际课堂实践中,却存在片面地看待与组织三维目标的状况,如<?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单一地教授音乐知识技能而缺少音乐课的审美价值,过分强调课堂形式而失去音乐课的音乐性等。尤其是后者。本文鉴于此类状况,联系作者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音乐课堂中应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和相关知识技能、情感体验的有机统一,并借用“剑气合一”的武侠语录分“剑、气、剑VS气、剑气合一”四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形式(剑) 内容(气) 有机统一(剑气合一)

近几年,随着新标的推行并及时地反思,我们的音乐课堂实践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做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学会更全面、更理性的看待新课标。新课标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要求我们的音乐课是人的教育,要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我们在音乐课上要教授相关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音乐表演等能力,让学生的音乐欣赏、音乐参与等过程逐步理性化;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要求我们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前两者有机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曾经听过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的一个讲座,他借用金庸先生《笑傲江湖》,别具匠心地提出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剑气合一”。如果我们借王菘舟老师的“剑气合一”说法到音乐课堂,来阐述有关于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的课堂教学实质性问题,那就是以“过程与方法”为“剑”,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为“气”,剑是形式,气是内容,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剑气合一。

一、剑

剑,以招见长,讲求路数。在课堂中教师用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容,运用符合孩子心理的非音乐性元素道具,直观的传授音乐知识,让孩子们在自觉聆听中深刻掌握音乐技能,便相当于剑法的妙用。

[例1] 这是一位教师设计的三年级第七课《美丽的黄昏》的导入:教师画了一个太阳一座山,问:太阳是上山还是下山?学生争论,教师用钢琴弹奏下行旋律线,让学生产生联觉:旋律下行好像是太阳落山了,同时引向主题――美丽的黄昏。

[例2] 曾看过邬淑颖老师的课《感受回旋曲》,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回旋曲的曲式结构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教师准备了很多自制帽子,款式各异,其中有一款是外形鲜明且数量较多的,相当于回旋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部主题。请学生聆听乐曲,当听出主部主题时,就指定一些学生戴上款式相同的帽子(戴了几顶帽子,就说明主部主题出现了几次),当听到各个插部主题时,就为另一些学生戴上另外款式的帽子,并且记住自己是第几个戴上帽子的。当乐曲播放完以后,曲式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A+B+A+C+A……

招无定数。就似在上述两个课例中,教师运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都紧缩了教学时间、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的每一遍活动,都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维持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度。

二、气

气由心生。音乐课中,教音乐、学音乐是不变的主题。音乐课的学习内容就像是课中的心脏,是蕴藏在课堂表面之下的一股真气。何为音乐课学习内容?新科标解读明确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例3] 有一位老师在她的公开课《鲁冰花》中有这样的环节:听歌曲第一主题中的两个“啊”,教师运用手势表情,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的下行,并提问:旋律由高到低我们称之为旋律下行,这样的旋律下行你觉得可以表达鲁冰花怎样的心情?……你感受到鲁冰花这样的心情了吗?让我们再来听一次……你觉得你是用心在感受吗?来,让我们再听一次……

[例4] 《法国号》是二年级中一首简短流畅的歌曲,一位教师在完成歌唱教学、学生基本掌握歌曲内容情况下,安排了这样的延伸内容:教师选用圆号演奏的管弦乐《蓝色多瑙河》的引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狼的主题、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中表现森林的乐段,请学生欣赏,当学生产生“法国号可真了不起”的感悟时,再来唱这首歌曲时情感就更加投入了。

“气”讲求的是日积月累、融会贯通,气功如此,音乐课堂的最终也应看有音乐内在的累积。课例中无论是逐字分析音乐性,还是选用经典的古典音乐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经验、拓展学生音乐知识宽度,都注重了内在的音乐修炼,目的都是为学生奠定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剑”VS“气”

如果说“剑”是形式,“气”是内容,那么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上,“剑”就应该为“气”服务,所有的“剑招”都应有“气”的支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譬如理解新课程标准过于片面、刻意追求课堂的形式活泼、教师本身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不强等等,导致了现在很多的教学都是重“剑”轻“气”,过于注重课堂表面的繁华,自发游戏似的唱游、浅层次的师生互动、过多地受思辨主义美学影响的音乐欣赏等等,掩盖了音乐课堂中最美妙的音乐感、音乐性。

问题一:教学内容避生就熟,淡视知识技教授。

我们在观摩很多教研课时,很少能够看到一堂规规矩矩的合唱课,也很不容易看到一堂实实在在的音乐欣赏课。从公开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位教师的审美趋向,从其审美趋向中我们可以明确他的关注点、情感倾向。吴斌老师说,音乐的兴趣在于熟悉,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课改以前我们已经上了很多“唱歌课”了,如果很多教师仍钟情于上律动唱游课,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熟悉很多新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对很多需要探索研究的教学内容诸如古典音乐鉴赏、多声部音乐教学等产生感情。教师尚且如此,又何况学生呢?

问题二:教学过程重现场

[1] [2] [3] 下一页

情感体验、轻音乐鉴赏体验。

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基础的,但是这些情感、这些体验的来源地是音乐,我们要将音乐及其相关技能有机地融入情感体验中。但是在很多课中,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仅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产生愉悦感,而并非是与音乐产生共鸣。比如欣赏《龟兔赛跑》,扮演乌龟、兔子、小猴、小鸟等角色的学生在音乐中赛跑,无论之前做过多少音乐的分析、学生表演得有多么投入,当学生的呐喊声盖过了音乐音响时,我们还是会感到遗憾――如果让学生静静地听,一边听一边露出会心的笑,那该有多好啊。透过浮华的现象,我们能够看到多少音乐的积淀,在喧哗的活动中,又能提高多少学生的音乐经验呢?

问题三:教学方法重模仿、轻探索。

应该这样说,音乐的很多基础性东西是靠模仿再现的。但是我们发现,有很多课中,不管是律动,还是学唱,教师都用了很多规范好了的程式,让学生在一条铺好了的路上走,而不是去发现、去创造。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萨蒂斯・科尔曼认为:儿童天生带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但是很多教师正在做的,只是“完成教学目标”,所以用自己的音乐经验取代学生的探索发现。有一位老师上乡土教材《爵溪渔鼓》(爵溪渔鼓这个民俗音乐曾经参加“群星奖”并且获得金奖),从大鼓到腰鼓再到鱼形鼓最后到小鼓,从介绍到演示再到学生模仿最后鼓乐齐鸣,整堂课充实丰满。但是我们心中还是有很多疑惑,如何对待乡土教材的继承与发扬关系,如果只是文化继承,原版原搬,那我们就只是“教”就可以了,如果要发扬,那我们该怎么教?

总之,重学生现场的心情体会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重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现轻对学生的音乐技能教授、重学生的二度模仿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重以律动来表现音乐、轻用心来感受音乐,这些“剑招”都是重形式而轻内容。

如果说“剑”无论怎么花哨,只要没有“气”的支撑,就会有“金玉其外”的感觉,那么过分地强调“气”的价值,而藐视讲求招数的“剑”,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试想当年那位商人没有将他的珠子放进一个精美的盒子里,也就没有那个买椟还珠的人了吧。可见,传播方式、包装手段同样是很重要的。虽然现在我们会反思课堂“形式”做过多,并且很合时宜地提出“音乐课堂要返朴归真”,但是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心理特征,如果能够把很理性甚至机械的知识点用感性可爱的形式包裹起来,并将两者有机组织后传递给学生,效果肯定会远远超过忽略形式的内容传授。

四、剑气合一

《笑傲江湖》中有个令狐冲,他不理江湖中正魔之事,既学了以招见长的独孤九剑,又练了易筋经和吸星***,可谓剑气双得,同时他遇事解事,成为了一代大侠。让我们也剑气合一,合理把握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在课堂中一圆心中的侠客梦。

一、在情感共鸣下开展“音乐的活动”。

曾经观摩06年省优质课评比,获第一名的是杭州高荣老师执教的《苏珊娜》,课堂紧紧围绕“轻松”的情感主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轻轻松松地参与音乐活动,并且在“轻松”的表面下教师也没有放弃音乐的本质: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营造愉悦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唤醒对这一风格音乐的情感共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完成音乐欣赏、旋律哼唱、音乐律动、舞蹈展示等一系列音乐的活动。情从乐中生、乐更促情浓,很好地体现了音乐的审美价值。

二、用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教”音乐。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说过,音乐能教的只有两个内容,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技能,真正的音乐是不能教的,真正的音乐是要听的。学生的音乐经验是在不断聆听中丰富起来的。比如有一节三年级录像课《维也纳音乐钟》,教师在“教”主题旋律的时候,设计了“破解魔法师的音乐密码”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听着主题旋律用道具(教鞭、手指等)读图形谱,几遍听下来,在学生的感觉里,他们是“破解了魔法师的音乐密码”,其实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旋律,接下去再感知音乐旋律、进行曲式分析就水到渠成、扎实深刻了。所以,在课堂中为了多给学生主动聆听体验音乐的空间,我们就该运用活泼生动的媒体手段,具体直观地方式方法,让“教”的形式与“听”的内容相辅相成。

三、思考怎么教的同时即时关注“教什么”。

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与体会,拿到一节课时,首先会思考怎样把这堂课上下来,而很少会花较多时间去关注“这节课我教什么”。教什么,应该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目标。新科标的三维目标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教什么”的框架。比如我们写三年级《美丽的黄昏》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轮唱”这一歌唱形式的兴趣。

b、感受特定环境下的自然与音乐――黄昏的钟声,在歌声中提高审美情趣。
2、技能目标:

a、唱准歌曲中“4”的音准,并能够自主地听辨两个乐句的音准。

b、能够有意识地参与轮唱,并且在轮唱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声音,逐步学会聆听,树立良好的声部概念,为以后的合唱教学打下基础。

c、能够用清晰的轮唱表现歌曲的恬美意境与三拍子的愉悦情绪。
3、过程与方法:

a、运用“回声”处理歌曲中每个乐句的最后两小节与“4”的缥缈。

b、学生在反复聆听――听钢琴、听教师范唱、听同学模唱、听录音演绎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从而逐步学会在参与中聆听,在聆听中修正自己的表现。

c、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不断的合作中磨合学生的个性与集体的共性间的矛盾,发挥特长生的先导作用,确保轮唱的成功。

融会贯通的真气,上乘的剑术,无招胜有招。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就好像是一本剑谱,练什么、怎么练,时刻关注、即刻调整。对于学生,他们明确自己之所学,可以更好地提高音乐能力;对于音乐教师本身,更能清晰的认识自己的强弱,“剑”、“气”双管齐下,是为“识时务者”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王菘州老师说:剑不异气,气不异剑,是境界。《中国音乐教育》主编吴斌老师在2007年一月“中国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活动”的听课随感中也在反思:“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我慢慢发现,大家特别注重活动,注重学习方式,注重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而常常忽略了音乐学习的内容……很多老师上课首先会想……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偏偏忘了我们所说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激发音乐的兴趣……音乐其实是体验……”

一堂好课是一件艺术品,艺术作品的含义中首先就指出了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我们追求有充实实质、又可以将这些实质精彩呈现的好课。吴斌老师作为先行者,他在思考,做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从实际出发,深刻意会在课堂实践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万变的形式只为不变的内容服务,永恒的内容借助精彩的形式将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是为“剑气合一”。是境界。我相信,我们会一直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吴斌主编在“名师大讲堂”活动中的讲话》――《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3

月号、4月号

《解放、创造、发展》――《中国音乐教育》第154期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2006年11月第17次印刷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用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