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太原市新建路小学 高琳
摘要:在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今天,对于音乐课来讲,更需要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音乐技巧的学习,而是在于启迪、唤醒、感染、净化、陶冶和激励等教育效应上。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从音乐课堂上感受艺术之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是每个音乐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多媒体直观形象,活泼生动,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已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在音乐课堂上适时、适量、合理地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多媒体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每个学生可以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手段 音乐课 效应 兴趣 情感体验 创造 精神
21世纪的音乐课,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曾经指出,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它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去与人合作。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它同样负有这一深刻使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课堂应该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怎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主动参与,丰富体验,积极创造学生的课堂教学的途径,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掌握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合理的再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多媒体能够真正服务于音乐课堂呢?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在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钢琴”的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传统模式早已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学生渐渐的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难为了老师也难为了学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录、可说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从而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过去音乐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缺陷。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课中,教师可根据课的设计,创设一个情景,并在多媒体屏幕上体现出来,让学生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中、高年级学生的课注重知识性,但是他们缺乏生活体验,知识比较欠缺,课又比较枯燥,往往不感兴趣。这时候,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前县利用网络去查找各种有关资料,让学生亲自去寻找,去感受,用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成就感来吸引他们,刺激他们的求知欲;课堂中,再同学生一起分享查找来的各种音频与视频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音乐课就会上得既轻松,又有效果。
比如在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我和他们分头找到的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我还利用课件展示各种乐器的特点,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淳淳流水以及板、鼓、锣、钹等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又如在上六年级《牧歌》这一课时,学生们查找到了许多视频片段,亲自了解了蒙古族的地方特色、民族习性,对学习歌曲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师生的情感在这样的交流中也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了一体。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以高度的注意力,屏心静气地完全沉浸于音乐中,方能入情、入境、动情、联想,体验并思辩音乐所表达的,描绘的各种丰富多彩、细致的感情色调,得到艺术享受。而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教材中的民歌,戏曲音乐、管弦乐、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等非常陌生甚至排斥。上课时,由于缺乏主动的内心期待和体验,难以进入音乐,对抽象、流动的音响无法把握,更难以感受音乐形象,体验音乐情感,势必导致欣赏效果不佳。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反复听,长久单一地刺激听觉器官,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以至分心。音乐也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才会去听、去感受乐曲。视觉是最重要的信息通道,在人们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大。采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欣赏教学,发挥其音、形、图、文并茂的优势,在播放音乐的同时,配以与音乐相关联的鲜艳生动的图文,调动起学生的视、听等多种兴趣,即使平时对音乐一点不感兴趣的同学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音乐伴随美图文信息一起进入其脑海,使其渐渐地被带入音乐中。而本身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则闭目凝神,很快地进入音乐中。多媒体电脑通过视觉的形成,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形象、情绪化为可视画面,在教学中有机地呈现,从而激发和帮助确立与强化学生音乐欣赏中的内心期待,提高主动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欣赏《渔舟唱晚》的时候,乐曲背景知识、曲式结构、作者介绍等的讲解与乐曲的欣赏不能同步进行,这样即使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讲解,或一段欣赏完了再讲解,都破坏了音乐的整体性,又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削弱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及欣赏音乐的兴趣。而多媒体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可以先介绍一下作品的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课件,音乐响起后,画面一幅一幅的出现,下面配以文字说明,学生既感受到了乐曲的美,又理解了乐曲的内容,深刻的感受到了乐曲所表达得意境。
又如,在欣赏课《牧歌》中,我不仅收集了大量蒙古族的资料、片段,还特地找了一个《牧歌》的舞蹈,让学生边欣赏舞蹈边听歌曲,充分感受到歌曲的意境美。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创造精神
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的高雅艺术,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过:“一件艺术作品是自由大胆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察和欣赏。”歌德的话说明欣赏音乐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欣赏乐曲《春到沂河》引子部分时,学生仿佛听到小鱼儿在水里跳跃;柳树被风吹地沙沙作响;洞里的泉水叮叮咚咚,这些正是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积极想象的结果。在教学中常发现沉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沉重于只欣赏旋律、节奏的表面特征上,脑海中却并没有丰富的、生动的、多彩的符合音乐特征的音乐形象,即使想象出个别形象却老套、模式化、缺乏鲜活的动态。在学生缺乏想象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老师的责任:我们单凭音响所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否太单一了?仅针对听觉的刺激来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而对不那么活跃的学生来讲,我们是否该用更多维的刺激来丰富他们的或是唤起他们已有的表象呢?欣赏《渔舟唱晚》、《十面埋伏》这类的古曲,由于时代的久远、古今文化的区别,学生也难理解。多媒体集音响、文字、图像于一体,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得到鼓舞,敞开心扉,有效地激活想象。如彝族民曲《快乐的罗嗦》是描绘了彝族人民在快乐地载歌载舞,反映了一种非常热闹的喜庆场面。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出示相应的画面或没有音乐的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出示几段音乐让学生来选择或自编一小段音乐,可以哼出来,也可以写谱,然后唱一唱。
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利用有效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四、通过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师的多元化教学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教师更加完善的进行教学。课前,我鼓励学生们利用网络等技术手段来查找各种丰富的课堂资源,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让他们自己来寻找和挖掘感兴趣的知识;课堂上,我利用学生和我共同查阅到的各种视频和音频资料来丰富教学,完善音乐课堂;课后,我还利用网络搭建的平台与学生们进行课后交流,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也及时得到了学生的反馈,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为更好的融洽课堂奠定了深厚而良好的基础。
总之,通过实践,我们深深感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音乐教学插上了飞翔的双翅,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操作技能,更好地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我们的课堂。
上一篇: 由合唱竞赛引起的思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