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音乐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音乐内容丰富了,经典了;音乐知识和技能渗透在生动、有效的音乐实践中了;欣赏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了。与此同时,对我们音乐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比如:音乐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出现了二声部合唱的歌曲。但由于二声部教学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且没有什么效果,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声部歌曲直接就唱单声部。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基础差、缺乏互相合作的意识,对于合唱更是没有任何概念。这种现象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开展小学音乐课二声部教学尤为重要,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很大帮助,学生也能在合唱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在和声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就此,我想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模仿入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学会“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可以从旋律入手,也可以从节奏入手。低年级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我们就可以从模仿开始,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模仿旋律,模仿节奏。从而让学生形成音高的概念和节奏的概念,为以后的声部教学打好基础。比如,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在教学歌曲时,因为学生不认识乐谱,我们可以自己用“啦”先唱一句旋律,然后让学生模仿唱,用这种方法先唱一两遍歌曲的旋律,再让学生演唱歌词。这样坚持训练,会让学生逐步形成音有高有低的概念。在进行节奏教学时,也可以从模仿入手,不需要讲什么理论的东西,只要让学生用小耳朵认真听,再认真模仿就行,在听和模仿的时候,学生就对节奏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并且通过模仿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比如,二年级一首欣赏曲《口哨与小狗》,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口哨声和小狗的叫声一起出现会怎么样呢,我让一组学生模仿口哨声,另一组同学模仿小狗的叫声,相互配合,给他们一个四拍的节奏,让他们一起进行。在节奏掌握以后,我再给了他们一个音高,让他们再试试着相互配合唱一唱。这样就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性很好,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声部间相互配合的情感体验。虽然这样的声部体验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二声部合唱,但是坚持训练的话,就会让学生形成声部的概念,为三年级真正出现的声部教学打好基础。
二、学会聆听,学会感受
“聆听”是每堂音乐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从二年级起就可以给学生听一些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因为低年级歌唱教学中一般以齐唱为主,一成不变的齐唱、独唱使学生逐渐感到单调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在选择歌曲的时候要考虑到歌曲的趣味性,要乐于被学生接受,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中选择合适的音乐。经典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音乐片段。
再有,聆听不是盲目的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在欣赏合唱歌曲前要作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比较合唱与齐唱视听效果的不同,使他们认识到前者的表现力较后者更加丰富,声音显得更加饱满,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欣赏曲目《森林的早晨》,课本上就给了我们两个版本,一个是男声独唱,一个是男声四重唱。在让学生聆听之前,我作了必要的引导,并且让学生先观察课本下方的两张图片,先说说两张图片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觉,再让学生带着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去分别听独唱和四重唱,让他们对号入座。这样学生通过可视的图片把不可视的旋律变得更具体可感、更生动形象。
三,由易到难,阶梯式教学
1、轮唱过渡,奠定基础。
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轮唱是合唱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的相互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歌曲《恰利利恰利》的二声部时,就先把合唱改成了轮唱。相隔一小节模仿,让学生先做老师的小回声。跟着教师后面唱,好象老师的回声一样,这样学生的音高和节奏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而且在演唱时,提醒学生模仿回声的效果,也必免了声部间音量相互干扰的问题。在学生跟我之间唱熟以后,我再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相同的轮唱教学。在熟练掌握之后,我开始让学生看着我变戏法,把第二声部的两个八分音符改成了四个十六分符,然后用相同的轮唱法再进行训练。最后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把第一声的每小节的尾音变个戏法,用连音线延长到下一个小节,就形成了原来的二声部合唱。这样由易到难的阶梯式训练,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而且避免了二声部合唱训练的枯燥。
2、节奏简化,由易到难
合唱歌曲中的节奏训练也是一个难点。因为两个声部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节奏在同时进行。那么,我们可以把一些复杂的节奏先简单化。先掌握简单的,再由易到难,去解决复杂的。比如我们可以先把四个十六分音符“×××× ×”改成两个八分音符“×× ×”,在熟练掌握之后,再把两个八分音符还原成四个十六分音符。这样给学生铺设一个台阶,降低了难度,乐于让学生接受,同时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形象指导,让学生易于接受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呈现给他们的音乐最好是具体的,形象化的东西。可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无形的,抽象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必须动动脑子,想想办法,尽量把无形的旋律通过有形的,可视的,可感觉的形象的东西表现出来。比如我在教学《恰利利恰利》这首歌曲时,第一声部的:“啦啦 啦”我让男生唱,并且故意在范唱时模仿男生低沉的粗粗的嗓音,同时提醒男生边唱边做锄地的动作,而紧跟着的第二声部的“啦啦啦啦 啦”我让女声唱,并且让学生尽量表现出女声的特点,轻巧的,细细的的声音,并同时让她们做撒种子的动作。这样结合歌词的形象指导,就让学生比较容易领悟,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易于被他们接受。
四、有效利用钢琴,把握各声部旋律
学生在初步练习歌曲的合唱时,不容易把握各自声部的旋律,就会“跑调”。我们要有效利用钢琴,帮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解决音准问题。特别是分声部教学时,一定要利用好钢琴,让他们多听,多辨,在比较中掌握自己声部的音高。而且我们也要充分利用钢琴的和声效果,先用钢琴弹奏出二声部合唱的效果,让同学们先听,先感觉,然后再学唱。特别是三年级以后,我们要多利用钢琴让学生唱乐谱,多唱谱能帮助学生解决音准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去开发“音乐课”这块阵地,使二声部合唱变成可能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我们第一个音乐老师都要记住“用好的方法教合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
上一篇: 浅谈“快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