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音乐教育要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原载《音乐周报》,王娟娟/文
长期以来,教育界普遍认为学得快,学得深且能做难题就是“基础”好,在竞赛中能夺魁就是好学生。那么当前教育究竟是以什么为目的的?是培养少数尖子生还是培养大批的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索: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是否可套用这句话,即:难度越大的曲子越需要好的“基础”,同时认为这样的“基础”就是培养好学生所需的基础,甚至认为这种“基础”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所需要的基础。可问题是,真是这样吗?还是让我们看看这种“基础”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吧。
在学生学琴之前,许多教师总是对家长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们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在孩子不愿意练习时陪练,要想孩子学得好,家长必须跟着学……孩子从很小便开始学习钢琴,由于学习程度超出了孩子的自悟能力时,他们不得不依靠成年人的帮助,无形中,学生高水平的学习过程中包含大量成年人的智慧,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别国的孩子是自己跑,我们的孩子是成年人推着跑,甚至是背着跑,这就难怪比别国的孩子跑得快。先不说这样的“基础”是否牢固,这种教育是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吗?这种人才的整体素质会高吗?
曾经有一位外国教授夸张地对人说:“中国的老师本事最大,他们甚至能教会电线杆拉琴。”确实,中国老师呕心沥血尽责尽力。但是方向正确吗?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学生在这种压力下,为出成绩拼命苦练。但是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在单项能力上不断挖掘潜力其代价是降低其他方面的要求,包括以牺牲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去大量练琴,牺牲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间去练琴,牺牲孩子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牺牲……,只会练琴,去应付考试。许多业余学琴的学生家长或教师为了各种目的,强压孩子去考级或参加比赛。
许多国外艺术家包括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其实并不是早早的学琴,也并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学习法律、医学等专业的,由于他们特别喜欢音乐,当他们选择终身职业时,整体素质已经很高,所以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有成就是必然的。
一条笔直的大道,缺少岔路,使孩子们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连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尝试自我发现的乐趣,最终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心理动力。高速的知识结构积累和严格的强化训练使孩子们疲于无条件的接受已被成人教育者精心加工后的知识,没有独立完成能力,独立创造能力,更不用说去质疑、去遐想。这种练习只会扼杀儿童早期思维中天然的敏感和直觉力。在钢琴演奏中,记忆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模式f p mf mp cresc dim等等力度、速度,使许多学生的弹奏没有个性,千篇一律,甚至错音频频出现。考级(参赛、演奏)中许多学生都是把事先储存在大脑的弹奏内容与模式提取出来,以应付考试,显然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然而,真正的演奏是什么样的?难道只穿上些漂亮的衣服,摇头晃脑地乱按一通?难怪陈比钢教授说:“业余的选手有时弹得更美,音色更动听。”
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多种有利于培养、提高人的素质的,尤其是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育模式。
上一篇: 理想中的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论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