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谢丽
摘要:生命化音乐课堂为学生营造的是一个宽松、和谐、灵动、自由的学习环境,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本文就生命化音乐课堂的自主体验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命化音乐课堂自主体验的优化策略,为下一步开展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明确了方向。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化音乐课堂 自主体验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激发教育的内在生命因素,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为宗旨的教育理念。艺术与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音乐,她能够超越时空,沟通生命的信息,成为生命世界的共同语言。因此,音乐教育更有条件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生命的个性地发展。
生命化音乐课堂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路径之一。生命化音乐课堂以促进师生生命发展为根本,将教学原则、方法、形式和技术与生命教育的理念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生命和谐、自由、创造性地、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生命化音乐课堂的自主体验的实践探索
[案例1]《表情歌》过程简述
1.听辨与欣赏:学生听辨三首乐曲 《怒吼吧!黄河》、《江河水》、《龟兔赛跑》后用动作表情或线条表现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听辨音乐片段,感受音乐的情绪,通过师生交流,共同探究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的变化所产生的音乐情绪的不同,并用线条或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如(图1)。
(图1)学生用红、黄、蓝等颜色的用线条表现音乐快乐的情绪
2.歌唱与表现:唱《表情歌》并根据节奏创编歌词。通过歌词的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与创作,用语言、歌声、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图2)。
3. 模仿与创作:欣赏并模仿明星们的表情(陈佩斯的滑稽好笑、小沈阳面对“不差钱”的无奈、姚明胜利的呐喊等),再分析音乐与情绪的联系,然后绘制面具(图3)为学生增添了学习的乐趣。此环节中,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动脑又动手,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4. 表演与反馈:[音乐片段选择:《喜洋洋》、《战台风》、《小白菜》、《传、传、传》]听到哪种情绪的音乐,就由戴着此种情绪面具的同学上台表演(图4)。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并运用到实际演唱中。
(图2):表现情绪 (图3):听音乐画面具 (图4):听音乐表演
《表情歌》一课中,孩子们听、唱、跳、画,好不热闹,看似艺术门类繁杂,学习容量大,但并不是各种艺术门类的大拼盘,因为,此课始终以“情绪”这一人文主题为线索,通过欣赏不同情绪的艺术作品,感受与体验音乐、律动、戏剧给人带来的情绪变化,再探究人物的情绪变化所产生的面部表情的相应的变化,并学习用歌声与线条表现出来。图1的折线就是学生用电子笔画出的表现《龟兔赛跑》情绪的线条,很有规律,符合乐曲的韵律,表现了乐曲快乐的情绪。在欣赏、制作面具、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体验他们自身对情绪的理解,在活动和情景体验中,真正地使音乐感动生命,震撼心灵。
由于贯穿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师生在课堂上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展现了生命的灵动和光彩,促进了学生和谐、自由的成长。
生命化音乐教育是自由的、协调的,使师生专注于对艺术的欣赏,完全处于精神的自由状态。生命化音乐课堂为学生营造的是一个宽松、和谐、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学”、学生的“能”、学生的“创”,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在音乐的行进中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自由想象、自由活动、畅所欲言的空间。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自由的、个性地发挥潜能,得到美的享受。自由正是体现了“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生命化音乐课堂的自主体验的问题分析
生命化课堂改变了以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模式,转变成一种“自主体验”的开放式课堂。生命化课堂把儿童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始终珍视他们发自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这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兴趣浓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但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也会出现过于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听任学生自由发展的现象,导致学生纵容个性,放任自流。课堂气氛表面热闹,实则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案例2]《萤火虫》录像实况
师:(将窗帘拉上,灯也关了起来)在这个美丽宁静的夏夜,大树和花儿随风摇曳,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营火虫在花丛中、树林里时而静静地闪烁,时而愉快地飞舞,如果我们变成树、星星、花儿、萤火虫,那该多有趣呀!(教师的声音非常柔美,仿佛这美的意境就在眼前)
师:我们自由选择吧,扮演树的同学在分散在教室各处;扮演花儿的蹲在讲台前面;扮演星星的同学就在座位上或站或坐;可爱的萤火虫自由飞舞,每人选定一个角色随着音乐尽兴表演。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你想扮演什么,如何表演?
(音乐响起,宁静的夜晚顿时嘈杂起来:六人一小组开始商讨起来,气氛相当热烈,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要做萤火虫,因为萤火虫有好玩的道具,最终做大树和星星的气鼓鼓的,很不乐意。)
不一会儿,愿意做小花的几位女生紧挨着在台前蹲下,你挤着我,我撞着你;其他的同学都要扮演萤火虫,大家也是挤在一起,迫不及待地在教室里乱舞,扮演大树和星星的一百个不乐意,懒懒地做动作,此时,除了嘈杂的碰撞声,根本就听不到音乐声,更别说是按音乐表演了。
师:(教师急了)宁静的夜晚是很安静的,小花轻轻地摇,没有声音的;萤火虫飞舞时也是很优雅很安静的;哦!树叶摇曳的动作应该轻柔的,星星要一闪一闪地眨眼睛呀?
上述环节是笔者2008年在省级教学研究观摩课《萤火虫》中的实况片段,在这个环节之前,课堂的意境是非常美的。当时想通过这个环节活跃课堂氛围,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自主选择角色,自由自在的展现生命的灵动。没有想到事与愿违,活跃的意愿变成凌乱嘈杂的环境,此环节也是这节课美中不足之处。自主的选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呢?
(一)自流无序
生命化音乐课堂是活泼的、灵动的,动中有静,静中融动,应是井然有序的。[案例2]中让学生想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没有表演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有限的,因此学生的表演方法也是有限的,再加上课堂上学生活动发生争执,只听到学生活动时发出的音响,全然听不到音乐的声音,看似热闹的课堂缺乏的是艺术的氛围,这种无序的课堂教学可能会在短时间里受到学生的喜欢,但它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自主失衡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自主学习更利于学生自由发展,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就是通过互相交流来共同来完成一个新的学习任务,它就要求每个学生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与同学通力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案例2]的小组合作中,学生角色分配不明确,小组中的个别学生担任主角,甚至主导着其他同学,那部分做“大树”和“星星”的大多是小组活动的倾听者,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游离在小组之外,他们或吵吵嚷嚷,或只看别人表演。
(三)错失主导
课堂是海,学生是船,教师是航标灯。教师的主导是要做好学生学习中的方向引领、方法指导、习惯探究等,提高学习、应变及综合能力。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是导向性、程序性和长效性,做到开放课堂、广纳善取、激趣引思。[案例2]环节中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小组合作前并没有细致的交代,活动过程中也缺乏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的主导没有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内容,或在之前,或在之中,或在之后给予学生适时的帮助,错失了对课堂的有效引导。
三、生命化音乐课堂自主体验的优化策略
纵观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研究历程以及同行们的一些课例,注重更多的也许是师生生命外显的活力,学生张扬的个性,课堂的内容与形式美。然而,生命化音乐的内在美又是什么?课堂所呈现的形式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所追求的生命化音乐课堂能否有新的突破口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打开2010年5月“美誉论坛”所拍摄的录像,仔细观看所拍摄的的几节大学以及小学的音乐课,认真研究、比较其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大学音乐律动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带领大二的学生在音乐的韵律中,用身体画圆。学生们分散在舞台的各个角落,充满整个舞台,相互之间又保持一定的距离。
音乐响起,一位同学在第一个乐句中用手臂画了一个满满的圆,第二乐曲其他同学跟着学,按这样依次一个个表演。
每个同学所表现的圆都不一样,有的是用肩膀绕圆;有的是用脚画圆;有的则是手脚并用;更有甚者是将手臂当圆心,整个身体当半径绕圆。无论如何表达,每一个圆都是那样圆满,让我看到了用自己的身体律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快乐,使身体成为学习音乐的有效载体。
片段二:“爱乐小学”音乐课
教师是一位音乐系研究生小伙子,教授的对象是爱乐小学一年级小朋友。
课前的准备很简单:一块普通白板上画有一行简单的三线谱,上面只有mi、sol两个音组成的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型;地板上放着一排奥尔夫打击乐器(串铃、木琴、三角铁等)。
整节课中,师生围绕一首歌歌唱、分角色表演、创编节奏伴奏,师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没有多媒体,没有画面,甚至教师没有用到钢琴,只是在唱歌前弹一下标准音。
从孩子的眼神里闪烁的是对音乐的喜爱,在不用琴的情况下,音准非常好,音色和谐统一,创编的节奏型有四种之多,然而他们能够按照创编的节奏准确地演奏出来,体现了他们良好的音乐素养。
看到这两个片段,当时的课堂情境呈现眼前,笔者豁然顿悟,这样的课堂不就是体现了生命化的内在美吗?回想了课后高建进教授的点评,笔者发现他们展示的课堂和平时的教学没有两样,是一种纯自然的,没有任何修饰和铺垫的课堂。这也是生命化音乐课堂所追求的自然的、内心的、音乐的课堂,抛开一切粉饰,回归自然,回归音乐,返璞归真才是生命的真谛!
生命化音乐课堂的自主体验不但应该是自由的、多元的、灵动的,还应该是生命和谐、情感丰富、思维激荡、个性飞扬的;生命化音乐课堂的自主体验更应该是朴实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和回归音乐的。
(一)朴实自然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只是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追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完美无缺。而自然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师师不需要走任何形式,追求的是课堂的真实自然,教师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也许从课的形式和内容上表现的并不十分“美”,然而却是师生的思想情感通过音乐的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样的课堂再现的才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情感世界,体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正如贝多芬所说: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
(二)发自内心
李斯特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生命化音乐课堂所追求的正是通过音乐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心灵得到美化、艺术情操得到陶冶。因此,更加强调激发和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感受和感悟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唤醒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进而让学生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实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的目标,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回归音乐
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学强调音乐课要有音乐课的特征,任何活动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要素,使之贯穿于教学始终。马克思说: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所以,音乐课中,我们不要把非音乐性的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泯灭音乐艺术学科特点,冲淡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使音乐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背景”。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挖掘、渗透、感知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孩子们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了音乐之中,用表情、歌声、律动、舞蹈等表达着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音乐之审美真正的在通过孩子自身的体验来获得,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都以音乐的美感来获取,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没有“充足”的音乐,生命化音乐课堂也就没有价值。
生命化音乐课堂的自主体验更加关注孩子的自主与个性,如何在音乐课堂中体现学生生命的价值,这是一门艺术,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长期的研究实践。让我们继续追求,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在音乐的世界中能够全面而和谐,自然而灵动,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一川, “中国美育论坛?北京”,《当前学校美育新挑战与国民素养建设》2010.05
3. 高建进, “中国美育论坛?北京”,《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化》2010.05
4. 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北京教育・普教》2007.07- 08
上一篇: 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