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来源: 载湖北省合唱协会《爱乐之声》第七期杭州星海合唱团供稿
作者: 武汉高校老年合唱团 胡艳莉
歌唱是气、声、字、腔、情组成的。气、声、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
一、“呼吸”的和谐
我们平时生活中采用的是自然呼吸,这种是下意识的,气吸得少而浅,呼气也不用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钟左右,不能用于唱歌。歌唱的呼吸是比较深的腹式呼吸,即气要吸到腰的周围,然后利用呼气肌和吸气肌的对抗,找到用力的支点,一次呼吸往往长达十几秒钟。唱歌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吸肌肉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唱歌时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声音完全由气息来控制,这就是人们说的“声靠气转”。对于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合唱队员,给他们训练气息、吸气状态时,我基本不用解剖学上的专业名词,像“横隔膜、肋骨”之类的语言,“喉头、软腭、咽壁”也用得很少。我用最通俗的、更生活化的、具有直观性的语言来表达,如裤腰的一圈的鼓胀感,打哈欠的感觉等。
二、“歌唱”的和谐
如果有人问我合唱和独唱哪个要求更高?我觉得是合唱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发声习惯及个性。一个人唱只需以“我”为主,众多人一起唱要顾及的是共性。
1、歌唱的预备:要求和唱音响起声的统一是很重要的。发声开始的一刹那叫做“起声”。鉴别一个合唱队的好坏,起声是一个最容易鉴别的方法。保持兴奋(打哈欠的状态)吸气,并在此状态下开始歌唱。
2、歌唱中:歌唱的状态从开始到句尾始终一致。保持气息稳定(裤腰这一圈的鼓胀感),声音才能保持在同一共振点。
3、尾音:每到长音、句尾时,则要求“声断气不绝”,即先收声,再收气。
三、“语言”的和谐
歌唱者不仅要掌握完好的发声技巧,还必须具备音乐和文字及其他各方面的修养。要注意生活的积累,内心越充实,表现出来的内容就越丰富。生活语言和歌唱语言在发音上是有区别的,我们既要改变语言的元音以利于歌唱,又要使歌唱的元音清晰去接近语言。
1、咬字:快速咬字。字头短,声音才能快速到达元音并进入共鸣点。咬字速度不一致,就会有个性声音,这不是合唱的要求。
2、吐字: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每一个字的元音上。进入共鸣腔体后,气息平稳,保持状态不变。
3、句尾收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结束,最终都是关闭嘴型来收音,唱歌也不例外,但这样唱合唱,每个人在元音的收束速度上都有差异。为保持合唱中的音色共性,句尾音尽量在元音上停留不变。
对合唱的语言寻求共性方面,可归纳成八个字:“快速咬字,尽量不收”。例:瞿希贤改编的《牧歌》第一句“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的“云”字,从辅音y到元音un,中间的过渡要尽量快速到元音u,并保持元音u直至收声都不落到n,下一句继续在此状态咬字。
四、“神”的和谐
指挥在前面划拍,合唱队员脚在打拍子,或点头、拍腿等,像这类情况在很多合唱队(甚至专业合唱队)都有。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动作。这不仅说明这些队员永远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并未与指挥保持一致,还会影响其他速度不稳定、节奏有误的队员。合唱队“一切行动看指挥”最关键。如何看懂指挥的手势?首先,指挥一定会有一个预备拍,而在预备拍中往往蕴含着歌曲的速度和情绪。其次,歌唱中要会看拍点。节奏重音一定要和批挥同步。另外,指挥手势的幅度是传达作品强弱的信号,合唱队员要严格按照指挥的手势掌握和控制音量。
五、合唱评价误区
1、越唱得高越有力。合唱是男、女声部高低和谐的艺术,不是突出个人技术。根据合唱队音区特点,合理选择作品,认真处理作品并严格训练合唱队,是体现合唱队水平的途径之一。一味追求唱高音,只会使合唱队误入歧途。
2、能唱快歌、唱得响、有亮音,就有实力。歌曲速度快,对于吐字、咬字要求当然高一些,这类歌曲多半也要求唱得响亮。但最终并不是以这些来作为衡量标准。很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合唱作品更多的是要求合唱队用半声演唱(如:前苏联《大马戏团》中的《摇篮曲》)。这类作品对于气息的控制、声音的要求更加严格,既要控制音量,又要保持音色不发虚、不颤抖,这更是需要相当实力的。上一篇: 新形势下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