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文学教育应着眼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启蒙网

马建辉

  改进文学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发挥文学的动人性,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最大的特征就是动人性、动情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不会有真正的文学教育。

  在文学教学中,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怎样的情感变化呢?应该说,文学教学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情操纯洁化和高尚化。由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一些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动机,往往会使学生的情感功利主义化、世俗化、庸俗化了。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因此,作为美育的文学教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受教育者的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之中打捞出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的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

  在世俗的功利主义的支配下,送孩子学乐器、学舞蹈、学绘画、学书法,等等,实际上不少家长把这些当成了今后孩子在社会上可以获得更多“赢”的机会的条件。而一些学生本人,也把这些当作自己的一项本领或技能,甚者当成了一种谋生手段。与此相类,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的文学课,如果只是传授关于文学的诸般语文知识,传授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的考点知识,那么,它就只是功利取向的文学教育,这样的文学教育根本不是美育,不是正确的情感教育,而只是纯粹的知识或技能的教育。并且由于在这样的学习中附加了很多实用主义的诉求,使这样的教育本身很少能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纯洁化和高尚化。对于美育而言,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类艺术教育如果不具有情感教育的意义就毫无价值可言。而实际上,很多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人的情感的表达和倾诉,只讲技巧不讲情感意义的艺术教育,既离开了美育,也离开了艺术本身。

  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文学是生活美的写真,教师应更多地利用文学文本中的生活美素材来开展美育,这是文学教育的一个特色和优势。鲁迅的《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却不理会这些,毫不踌躇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地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就是生活中美的再现。对此,乘车人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情感在这样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这就是美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这样的来自生活的文学表现,显然更有利于提高美育效果。

  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文学描写中的自然美是经过审理的自然美,其情感蕴涵更丰富更深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自然美对于情感的疏瀹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作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只有这样的眼睛才会真正找到这森林的美——真正的自然美,并在自然美中得到熏陶和化育。我们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的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作家在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正是这样的审美态度的典范体现。

  改进文学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文学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这也与“文学是人学”的思想相符合。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文学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都是关怀人的典范。文学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

  人的发展趋向是改进片面发展,实现全面发展。关怀人主要就是关怀人的发展不足或发展缺失的方面,以这种关怀促进这个不足或缺失的方面的弥补和建构。这就是我们的美育教学所要实现的人文素养。有了这样的素养,我们才会有现实的人道主义的操守,才会在实践中为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从而也才会成为一个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人。文学作为人学,其核心意义及价值正在于此。

  在包括文学教学在内的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关键在于情感的社会化。情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美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情感社会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与前提。情感社会化程度低下,情感往往容易扭曲变形,甚至形成自私、偏激、褊狭等不良性格,难以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融入或改造社会,更难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认为性格是相对稳定的,而喜、怒、哀、乐,爱、恨、怨、憎等情感、情绪,常常作为偶然因素左右着人们的思考、话语和行为。情感影响语言、行为的“爆发力”很强,而情感社会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比,美育在情感社会化方面的功能是独一无二的。

  美育教学促成情感社会化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社会相和谐,它能够推动形成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情感品质,跟其他人和谐相处。美育使人和谐地融入社会,并因而也使社会更加和谐。第二个方面是情感作为一种动力,对具备这样的情感的人的行为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进而对社会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蔡元培指出,美育陶养感情的目的,在于使感情变得强大而深厚,并以之来推动人们“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进而推动社会的革新与进步。梁启超说:“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都表明了文学作为社会革新的先声的重要意义,文学教学将使文学这种对于社会、对于人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更为自觉,更为有效。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文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而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不注重养心;只知道明星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这也是文学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文学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梁启超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鲁迅也说文艺“善于改变精神”,是为人生,且改良人生的。这些都表明了文学育人、化人的强大力量,文学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育人的高尚灵魂的重要力量。文学教学是最平易的美育,是最深刻的美育,是最持久的美育,因而也是最容易被推广的美育,最为有效的美育。加强和改进文学教育,推动其美育功能的充分实现,对于育人,对于文学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

下一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文学素养探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