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浑沌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 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二、走进作者: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预习检测:
1.生字识记 倏(shū):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2.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结构分析 (1)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二)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三)《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五、合作探究: “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六、精读品析:
(一)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二)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七、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后的 感受: 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板书设计】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教学反思】 《浑沌之死》中“倏”与“忽”好心凿死“浑沌”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给现代人许多启示。学习时可脱离庄子的哲学体系,把它们当成纯粹的文言寓言故事来读。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采用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对话、故事情节,认识寓言短小精练、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讨论的方法把握寓言中的形象,多角度理解寓意。
【反馈检测】 《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__________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____________ 。
上一篇: 《呆若木鸡》教案1
下一篇: 《登勃朗峰》教案4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