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辅导:在阅读中享受语文
一、在阅读中感受文本之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诵读,才能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品出其中的妙处,感受到它的抑扬的韵律与抒情之美。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精妙、语境描述恬静,思想表达欢愉。《春》就是这样贮满诗意的一个名篇。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因此我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其美。诵读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文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之美。
二、在阅读中体验思维之趣
阅读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长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个体的差异,他们对于生活中相同的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课堂的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教师相互借鉴、补充、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是创造,这便是生成。并且学生会在发现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如课文《羚羊木雕》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的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因此,我指导阅读从是非入手。见到争执,旁观者自然就议论开了。阅读后学生自然有自己的看法要说,顺乎自然,可让学生发表议论,分析,评论人物是非。议论又推动学生的反复阅读。另外,我还设计这样一道拓展题:“你如果遇到这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本题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又是说话训练,既要求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自由谈,教师也可以启发诱导,学生跳读课文,看哪个地方不应该这样说,想一想应该怎样说才好。例如,妈妈逼我“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我”不该和妈妈顶嘴,可以跟妈妈讲,自己不知道木雕有那么珍贵,自己没有征求父母的同意就这样做,错了,讲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请妈妈冷静下来想想办法,事情就会好得多。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在阅读中拓展求知之乐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比如在学习《丑小鸭》,可及时引进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建议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引进《伊索寓言》;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进《朝花夕拾》;学习《荒岛余生》,引进《鲁滨逊漂流记》……所以,我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广泛,我还利用语文实践活动交流所获,达到资源共享,并使学生走近名著,了解名著。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有限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以自主态势在课前广泛涉猎相关的语文资料,分析处理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之前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从多方面让学生学会搜集。学习《中国石拱桥》,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桥梁知识,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我要求学生搜集并阅读与桥梁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等,然后在课内交流,在无限的乐趣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考试大伴你同行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充满快乐的。新时期的语文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与文字共舞,让精神欢歌,让心灵得到愉悦。新一代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享受学习,享受语文。
上一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辅导:散文阅读四要决
下一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