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关注人的发展――新音乐课程标准印象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关注人的发展

――新音乐课程标准印象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中心小学    王晓娟

内容提要: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新课程标准的制订从表面看来围绕的都是人,但是旧大纲在制订过程中过于强调人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新标准却从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出发,以人为本,围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理念,从基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出发,努力制订一种充满从性化的、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 把培养目标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现在的大众教育。

关键词: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人的发展    

 

教师到底是做什么的?韩愈早在千年之前就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说白一点,就是“做人的道理”。不错。做为一名教师,最原始、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不就是培养人吗?可是,随着笔者从教年限的增加,这个最根本的任务在日益繁重的课业指导下,在分数线的统一指挥下,反而被我,甚至更多从教在第一线的教师们所遗忘或淡化。我们全都不自觉地把“师者”解释为:授业、解惑、传道也。甚至在时间有限下,干脆把“传道”也去掉了。可是,当我们抓着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应付考试时,我们的心是沮丧的;当我们不顾学生爱玩的天性把他们关在教室里“A、B、C、D”时,我们的教导是苍白的;当我们围着教学大纲硬塞给学生我们认为应该会考的内容时,我们的“授业”显然也是无力的。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制订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依据是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科体系,围绕的是学科的逻辑,培养的是学科性的精英。以艺术为例,它的目标是把每位学生培养成艺术家,而不是提高全民的审美能力。现在,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给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偏驳的教育理念又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航道。因为,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它所依据的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围绕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的是拥有发达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实现的是教育的民主与平等。同样的以艺术为例,它的目标是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

标准与大纲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标准不同于大纲,它不象大纲是对内容的规定,它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大纲中的最高要求;标准的制订与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基于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出发,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要求的提高,它所涉及的范围是“全人”领域,倡导的是全人的教育。制订标准的核心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教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标准的制订充满了人性化。1)“它最深层的意义正是呼唤对人的价值的重视。教育不是要改造人,而是使人成为按照他的本性应该成为的样子。说到底,是实现人的价值”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倡导的是全人教育。

一、基于人的发展。(课程目标关注人的发展)

(2)孙俊三在《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一文中指出:“在以科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规律的掌握,却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察、领悟、想象,回忆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却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人的直觉、敏感、童心和灵性。”正是因为这种纯理性化的、纯科学化的教育活动,才会出现“幼儿园的小朋友忙着问‘为什么’,小学初中的学生忙着做作业,大学里的学生忙着放松,工作后的成人忙着休闲。”这样的怪现象;正是因为大纲的这种精英式教育模式才导致了我们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正是因为学生缺少表现自己的机会,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才导致了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却培养不出老板这种充满了奴性的应试者而不是主动探究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想到应该教学生什么,想教学生什么,而忽略了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3)和学新在《新世纪初叶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中谈到:“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而且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将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知识不断更新,工种频繁变换的考验,学习成为贯穿人一生的事情,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完善以及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和对此应持有的态度。”标准的制订正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基于人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兴趣、认知水平等实际出发,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其学习过程,培养其现代生活意识以及态度、决策、交往、创造、应变等方面的素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并把目标直接指向终身学习。

二、关于人的发展。(课程结构内容关注人的发展)

大纲中的课程设置从学科逻辑出发,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设置多而细,缺乏整合。就课程内容而言,“难、繁、偏、旧”,脱离社会,脱离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进不了课程安排。因为我们的课程面向的是过去,是历史。光靠“历史的回顾”怎么培养得出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大学刚刚毕业,所学的知识就已经落后了。知识的严重滞后导致了我们教育结果与现实社会,劳动生活的严重脱节,课程内容除了对“历史的回顾”还应包括“现在世界的认知”和“对未来世界的展望”的内容,我们的课程内容应该是面向未来,把儿童的世界引进课程,让儿童关注社会、关注未来,让知识具有延续性与现代性。不论从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标准从儿童的需要、兴趣、认知水平等各种需要出发,提出了A)“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使之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和发展其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技能,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

三、为了人的发展,(评价机制关注人的发展)

“考什么”能不能包括我们培养目标的全部?学生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家长和教师在考虑培养怎样的孩子时有没有把培养具有高尚人格、情操、性格、人生观、生活态度放在首位?纵眼看看周围的独生子女,娇惯、蛮横、脾气暴燥,凡事自我为中心,缺乏交流合作等等,这些难道还不值得我们重视吗?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旧大纲的评价机制过多的强调其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而缺少对一个人品格、道德、生活态度、学习方法的评价,更缺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新标准围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提出了B)“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增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样的评价机制更体现了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仅是筛选与甄别的工具其目标是为了人的各方面得以提高发展,形成终身热爱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的是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而不仅仅是对教学结论的简单认定。

当然,大纲存在于我们体系几十年,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在新时代的今天才显现出这么多的缺点,标准的制定并不是对其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修改、延续、补充和发展,大纲与标准它们同样在关注人,只是关注的角度不同。大纲以培养人为目的,标准以发展人为目的。大纲培养人的依据是从社会、国家的大方向考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它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标准发展人的依据是以人为中心,依照人本性的发展,帮其发展成为原本应该成为的样子。如果作个比喻的话,大纲的教育是“施肥式”教育,不管能接受什么,给予充分的肥料,盼其长成茁壮的大树,在遇到困难时还不时“拔苗助长”一番。而标准的教育则是“松土式”教育,给其一个宽松成长的环境,任其发展成参天大树也罢、风姿绰约的柳树也罢。标准在肯定大纲对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更体现人在学科知识中的作用,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每一位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全班任何一位学生。第二,关注人的情感生活,个性发展。教学过程应该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才有助于学生形成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道德因素,更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和发展,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贯彻实施新标准的种种人性化的理念。

注解:(A)(B)选自嘉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印的《教育信息资料》第7辑第4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参考文献:

(1):选自《加兴教育》2002年第1期

(2):选自《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3):选自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主编的《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6期

 

 




上一篇谈谈音乐课的导言设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