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声情并茂凝爱心,寓教于乐育幼苗--潼港小学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声情并茂凝爱心  寓教于乐育幼苗<?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潼港小学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新区潼港小学 黄蓓  浦东康复中心 俞聿华

 

上海浦东新区潼港小学自从设立资源教室以来,通过音乐心理课程教学对特殊教育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教育措施干预,在音乐心理课程中,探讨特殊教育的实践和可行性研究。

一、音乐教育是施行融合教育的一种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好方法

1.在特殊教育引入融合教育的理念

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把随班就读工作与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相适应,不断地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健康、有效地成长,同时在融合教育中树立正确、鲜明的特殊教育观点,在对随班生的观念上,真正体现融合教育的理念:

从救助对象到权利主体。

从社会拒绝到社会接纳。

从关注缺陷到关注潜能。

从社会隔离到社会融合。

2.音乐教育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

以往,我们比较关注智障儿童、弱势群体的缺陷、弱点、短处。很少去关注他们的潜能、特长、闪光点。更谈不上去挖掘、培养他们的潜能、特长。现实生活不乏有一些案例:有的智障学生口语不行,但某门学科或某一方面成绩突出,如数学,地理。有的智障学生生性好动,十分顽皮,但有音乐或其他特长。著名儿童音乐指挥舟舟就是一个实例。                    

同样:我校的玲玲经上海医科大儿童医学中心检测,结论为注意轻度异常,注意力总分是45.7。而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中,其学习、情绪、性格、行为障碍均显阳性指标。她在心理游戏中画的树,树杆单薄而不粗壮,根须细短而不扎实,树叶形状、长短不匀称,而刚结的花蕾旁却已有凋落的花瓣。这些都可以说明玲玲是个不稳定、不自信、无助、渴望被关注的孩子。而她在学习上,也经常有作业无法按时完成的现象,成绩明显落后。

但是,玲玲在资源班里,是语言表达能力最强的孩子。然而由于她的单亲妈妈不能经常陪伴照顾她,她的行为、学习习惯是很不自觉的,这也是玲玲经常遗忘、拖拉作业的原因。在资源班的训练活动中,玲玲的表现是出色的,经常受到指导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的赞美,她也深受鼓舞,从第一学期的起伏不稳到第二学期的平稳发展,都充分说明玲玲在不断地努力和调整中逐渐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这次考试中,玲玲的语文竟得了73分,英语也终于超过了及格线,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智障儿童同样拥有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有贡献社会的能力。认识到社会期待与个人能力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社会的接纳与高期望将会成为智障人士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我们要“从关注缺陷到关注潜能”。注意尊重差异,提倡“有教无类”,推行因材施教,关注他们,培养他们,挖掘潜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既是随班就读的主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近几年来我校外来入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不断涌入建设大潮的民工队伍举家迁移,上海各区镇的中、小、幼公办学校的民工子弟入学比例也逐年上升。我校自2002年以来,入学学生90%以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生源素质普遍下降,问题生也逐年增多,尤其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如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交往障碍、智障等等问题,给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民工子女来自不同的省市,带着家乡的习俗和各自不同家庭生活习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而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不小比例。

所以,正视学生现状,研究特殊教育融入普通教育的对策,使我们教师们共同探讨现代化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显得更为重要。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和内容

4.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智障学生的启迪、感化、心理教育作用

行为障碍学生和智障学生存在语言发展迟缓,思维水平低,社会适应性差和人格障碍等心理症状。在音乐课程中运用优美动人的旋律和乐声,注入孩子们的心灵,予以心理疏导和相应治疗技巧,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和态度,使他们能产生对学习的积极心态和兴趣,顺利地参与学习过程和接受教育。

音乐治疗课程是籍由音乐活动和游戏达到恢复、保持或改进个体心理与生理的健康,以使个体在行为上有良好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个体能达到适当的社会适应。

融合教育的推动,最大的障碍在于身心障碍学生对于注意力、记忆力与社交技巧能力的缺乏。而音乐治疗课程可以协助身心障碍学生,做注意力训练,经由音乐的刺激,放松身体、稳定情绪作为情感发泄的途径,促进儿童知觉发展增进记忆力并发展社会化与语言互动,提供团体参与的机会,从中训练社交技巧,间接发展休闲技能。

由于音乐治疗课程对身心障碍儿童帮助很大,因此我们可以设计相关课程来改善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与社交技巧能力。

5.音乐治疗课程的目的

通过音乐直接作用于情绪的特点,开发音乐治疗课程,采用一系列音乐治疗活动来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理解认知等。改善和弥补成长过程中的不完整性和缺失部分,提升自信,重整人格,回归健康主流人群。

:          四年级学生晓军,经有关医学鉴定,其大脑发育滞缓,血液中铅含量严重超标,并缺锌。三年级上学期的语、数知识均未能掌握,语文成绩下降迅速。在评量中,发现该生在听课、学风、人格因素方面均存在问题。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试中,晓军的学习、情绪、性格、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也有一定问题。

资源班针对晓军的情况,和家长沟通后共同制定了个别辅导计划,措施进行干预后,发现晓军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更加对学习没有兴趣了。经过交谈沟通后才知道原来晓军以为自己到医院的测试结果表示自己有病,可以和别的同学区别对待,老师对他的放低要求也被他认为是可以放弃学习的信号。在对晓军进行心理辅导后,资源班吸收了晓军,进行每周一次的音乐治疗课程活动。渐渐地,晓军的情绪有了转变,改变了学习态度,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作业习惯,也能理解运用基本的语、数、英知识点,进行正常的认知过程,考核成绩明显提高,成绩均在70分以上。

音乐治疗一年后,晓军的注意时间提高到平均22分钟左右,参与活动率提高到了平均90%的良好状态。四年级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有明显增强,虽然成绩还不够稳定,他已经把注意投向寻找学习方法,对本课程非常有兴趣。

 

二、音乐治疗课程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

众所周知,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语言。音乐心理教育应更关注身心障碍儿童的个别差异性。智障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而突出的个别差异更应受到关注,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妥善安置,使全体学生均能接受教育。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我们通过音乐治疗课,由音乐将最基础情感体验、生活技能、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以达到全体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社会化能力的康复。

3、教育过程的自主性

音乐治疗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不仅以知识教学为主,而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领悟,引导学生自我疏解和自我调节。

4、教育目标的发展性

通过音乐治疗课程,我们对学生进行有顺序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把痛苦消极的创伤体验转化为积极深刻的人生体验,同时享受音乐艺术的熏陶,实现教育目标的发展性。

 

三、音乐治疗课程的基本步骤

1.音乐放松

音乐放松是让学生的身体得到深度的放松,精神得到自由的舒展,使精神压力得到释放或缓解。其目的是体验自我生命的美感和丰富内心世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可以引发丰富的视觉想象,包括色彩感、形象感、运动感、甚至触觉和味觉的感受,让学生在音乐的自由联想中深刻地体验大自然和自我生命的美感,产生心理上的“高峰体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能够改变日常的心理基本状态,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良好和积极的状态之中,帮助自己更多地从积极的角度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活和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资源班的学生,我们严格选用引导肌肉放松为主的音乐,操作时以简单反复的引语来带动学生对身体每个部分最细致的放松、体验。

一年级杰杰是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其父母中年得子宠爱有加。老师对杰杰的评价是“坐不定、立不定、烦人得很”;妈妈认为对这个孩子既不能听老师话,也不能好好上学,简直没有办法了。

杰杰第一次来活动,是带着好奇的眼神参加音乐教育全过程的,尽管第一次,但他不是个怕生的孩子,与其说他不怕生,还不如说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松散的、宠爱的,因为他不懂家庭和学校两种环境的差异,显示出了他比其他孩子更大的不适应。

         第一次做音乐放松,杰杰忍了6分钟,后来却出乎意外地被指导老师表扬,老师认为他正在学会控制自己,并相信会做得更好;第二次,杰杰果然表现出色,能安静放松12分钟,伙伴们也鼓励了他。这时他的注意时间和好习惯指数正在逐渐上升,有必要提醒杰杰的任课老师和家长:对这样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要细心地看到他每一小步的前进,以鼓励给予孩子信心和动力,才可能构建新的健康的行为模式。

2.乐曲聆听与讨论

乐曲、歌曲聆听与讨论是接受式音乐治疗的中心,

2.1音乐可以引发小组成员之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

治疗老师以选择乐曲或歌曲的方式来确定讨论的主题和讨论的方向;参加者通过聆听与讨论透露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状态以及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意愿,这些都是引发和促进语言交流的很好的契机。

2.2.音乐通过反馈可以帮助参与者识别不正常的思维和行为。

通过讨论,治疗老师与其他成员可以对不正常思维进行澄清和纠正。同时,参与者对某一音乐风格、形式或某一首歌曲或乐曲的喜爱和认同往往能反映出他的深层心理需要和问题。

例如:在一次治疗活动中,大家聆听了歌曲《小草》,讨论时,小利说:“小草真可怜,它老长不大,总是没办法长得和树一样高。”颖颖说:“我希望它可以比花更香。”治疗老师随即问他们最感到苦恼的是什么?小利认为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好,赶不上别人,而周围的人们也从来不注意他;颖颖觉得自己不够漂亮,所以朋友不够多,老师似乎不喜欢自己。

从中看到,治疗老师在对一首歌曲的讨论中可以很快地触及到参与者深处的内心创伤,以及他深层的心理需要。

3.音乐活动、音乐游戏

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们设计了让参与者亲身参与各种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包括演唱演奏和音乐技能学习两类。再创造式的音乐疗法是为没有音乐技能的人设计的,因为音乐治疗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音乐,所以参与者演唱演奏出来的音乐是否好听是无关重要的。关键在于参与者是否表现出与人合作、热衷于表现自我,并在集体行为中找到乐趣。实际上,每个正常的儿童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音乐能力,当一名儿童表现出对某种音乐能力的缺乏时,这意味着他的生理或心理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音乐治疗老师训练儿童这方面的音乐技能,当儿童的音乐能力恢复并发展了,他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3.1即兴节奏表演

    即兴节奏表演采用的是简单的儿童打击乐器,如:铃鼓、木鱼、双响筒、三角铃、沙球等等。孩子们在聆听讨论完乐曲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进行即兴表演,小组中经常会出现杂乱演变到和谐的过程,渐渐地互相调整到有整体感,而每个孩子的节奏独立能力差异是非常大的,这种差异也透露了他们的社会独立性的状况。

    例如:鑫鑫的智商只有39,是小组中能力最低的孩子。在活动中,鑫鑫最喜欢敲小鼓,每次开始总是敲得很响,没有强弱感,节奏感。几次练习后,他发现自己应该敲轻一点才好听,于是自觉地把音量放低了很多。其他同学也因为觉得刺耳,不断调整自己的节奏方式,于是大家的协调感开始好转。

    节奏表演后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演奏的感觉,这样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行为表现都得到及时直接的反馈,这是一个学习适应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很好的机会和环境,学习如何改变自己的不适当行为,与他人和谐地相处。

  3.2音乐绘画(音乐沙盘)

音乐绘画{音乐沙盘}是让儿童在音乐中进行有主题的绘画或构造沙盘图像。由于音乐有极强的投射作用,在聆听主题音乐时,往往会令人不由自主地和内心世界互相映射,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而音乐绘画或音乐沙盘恰恰体现了儿童的内心需要,宣泄了积压的情绪。如:

      第一组的沙盘               第二组的沙盘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例如两个小组分别做沙盘游戏,他们的主题是“找朋友”,第一组建造了一个动物园,动物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但整个画面中动物们两两相对,绿树点缀其中,但是却没有出现人物。第二组也建造了一个动物园,动物们各自和朋友在一起,不同的是出现了饲养员。通过动物们友好相处的画面,我们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内心的呼喊,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接受,而画面中人物的出现与否,说明了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画面表明,第一组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上确实不如第二组同学。

1997年5月7日出生的丑丑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在三年级其间每课有小吵,课间有大吵,经常会和同学大打出手。随着年龄的长大略有好转,在资源室做过沙盘治疗,丑丑摆放沙盘的内容和顺序上均显示出内心冲动、好斗、紊乱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外部事物的迷惑、不解、矛盾和难以自我控制的性格。

丑丑参加音乐治疗一学期,感觉进步很大,尤其是不骂人不打人了,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都反映丑丑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好了,没有了攻击行为,大有进步。丑丑在资源班里是最活跃的孩子,他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是最强的,但在第二学期中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丑丑利用老师的信任,经常性地谎称作业忘在家里,实际上漏做、不做,蒙混过关。

           这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细节,提出一个警示,对于像丑丑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及时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满足他自我的成就感和激励向上的目标动力。由于任课老师及时反馈了丑丑的情况,通过沟通了解,丑丑认识到错误,并有了改正。

    3.3、音乐舞蹈和情景表演

    音乐舞蹈和情境表演也是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孩子们对音乐的想象和自身情况的结合,加上身体肌肉组织的协调性,具有情节或情景地加以展现,具备了综合性训练的功能,有利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与情绪行为、运动技能、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学前能力和学习能力、业余生活活动能力诸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设计“加油”为主体的情景时,第二组的玲玲、小军和小成,他们设计的场景是在运动会上,为队友鼓劲喊“加油”,但队友不小心摔倒了,玲玲嘴里喊着:“摔倒了,没关系,继续跑啊!加油!加油!”这一细节在讨论中一致被大家认为很精彩,情景很真实,玲玲的话很鼓舞人。

    情景表演,虽然短小,甚至有的不够连贯,但孩子们乐在其中,而且在别人的情境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治疗老师引导下,他们很自然会结合自己的困难和遭遇,把道理想明白,认知得到更新,而内心的创伤渐渐得到治愈。

4.音乐治疗评估方法

音乐治疗的评估,可分为活动前评估和活动后评估。活动前,一般是搜集和了解儿童的过去病史和现在的功能和状态(问题取向和能力取向),以便于制定治疗目标和方案。了解和评价治疗进程和疗效。活动后进行列表评估,这样有助于对照核查。列表评估中,列出一系列儿童靶行为,然后针对地进行观察记录。例如:与老师说话次数、主动回答问题次数、奔跑徘徊行为率、入组就坐率、注意力集中时间、参与活动率、攻击性为次数等等。

 

五.音乐治疗课程研究的学科靶行为对照:

研究对象:学校已认定随班就读生与有不同行为障碍倾向非随班生。

   1、学校常规学科靶行为指数:

    名称

随班就读生

行为障碍生

主动与老师说话

1----4(次)

1----7

回答问题

1----3(次)

2----8

奔跑徘徊行为

3----6  (%)

2----8

入组就座(%)

50%----90%

20%----100%

目光对光

1----2  (秒)

2----5

服从指导

2----5  (次)

2----8较好

注意力集中

1----15 (分)

6’----20’

攻击行为

0----3 (次)

0----8

参与活动(%)

0----30%

20%----90%

 

 

2、音乐心理课程靶行为指数:

名称

随班就读生

行为障碍生

主动与老师说话(次)

1----6

3----10

回答问题(次)

3----5

4----11

奔跑徘徊行为(%)

0----3

0----4

入组就座(%)

60%----90%

70%----100%

目光对视(秒)

1----3

3----6

服从指导(次)

3----5

6----10,较好

注意力集中(分钟)

3’----15’

15’----26’

攻击行为(次)

0----1

0

参与活动(%)

20%----50%

50%----95%

 

六、现状与讨论

进行音乐治疗课程一学年后,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和交往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平均每天能有2----3次主动问候的经历,每天上课能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在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活动参与率上也有明显进步。行为障碍儿童在口语表达、行为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均有很大改变,1/3以上的儿童学业成绩有明显提高,其他学生分别在学习兴趣和态度方面有了改变。

目前我们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情绪和态度等方面的变化更多,需要一起注意;而对于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儿童,我们的教育在于推动他们原有的认知和内驱力,因此他们的进步比较突出,可能与自知力之间的差异有关。音乐治疗课程把音乐和心理相结合,运用音乐元素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和游戏,恢复、保持、改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使他们在行为上确有良好的改变,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上一篇如何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