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香二小学 任淑芳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程改革给教师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当然,最为受益的要数学生,因为新课程给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使他们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表现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能力的幼芽,是积极性的动力,是成功的沃土。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以往的调查资料表明,音乐教学有这样一种状况存在:“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 究其原因,教材中枯燥、繁琐、理性的知识太多,同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学会了多少乐理知识看得很重,把发音位置、气息看得很重,然而正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要求,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厌而畏之,缺乏了学习兴趣,音乐表现力自然发挥不出来。
在时代的呼唤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面对着设计新颖、插图精美、内容丰富的教材,学生的感官首先得到强烈的刺激,点燃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美的表现欲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此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新教材删繁就简,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得那些原来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现在兴致倍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简单化、儿童化、情趣化,一切从兴趣出发,并且不断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良性情绪,并从中寻求音乐表现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红眼睛绿眼睛》一课,如果单纯地学唱歌曲,学生会感到很枯燥,缺乏激情,更谈不上情感的发挥。于是,我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热闹的十字路口,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亲切,因为马路是每天都要走的,对于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做警察指挥交通的游戏,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会自觉地按照红绿灯指示通行。既减少了教师的说教,又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对歌曲的深刻理解,而且在美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又如,在上欣赏课《快乐的小熊猫》时,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运用直观的图片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强烈地刺激,同时结合绘声绘色的故事描述,将学生的听觉充分调动起来,这样他们的兴趣被点燃,学习气氛很轻松,而且在听音乐做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展现。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力时刻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考虑如何使他们的表现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事实已经证明,新教材、新教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其内在的表现潜能,从而对其音乐表现力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
二、增添课堂魅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魅力” 这一词汇对于我们来说有些神秘而遥远。然而,在人际交往中需要人格魅力去征服对方,在舞台上需要表演魅力去打动观众,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无穷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被扭力吸引的同时,自身也散发出美的魅力。这正是音乐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音乐的无穷魅力在于能使人在没有任何阻碍的精神领域里自由地想象,进入与音乐情绪同步发展的状态,并达到较高的审美体验,使人的思想获得净化。而以往音乐教师在讲台上尽情挥洒表演,学生则像木偶,必须听从教师摆布,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感受,所以根本谈不上魅力可言,因而导致学生备感枯燥、乏味,美好的体验与感受被无情地压抑了。
现在,人们意识到了感受、体验音乐的重要性。无论是教材编排,还是课堂设计都体现了这种魅力。当然,要达到好效果,还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感受和展示空间,以及良好的教学情绪,使学生自由体验、自由发展。例如,在学习《小雨沙沙沙》一课时,由于歌词内容较多,各段落之间较为相似,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就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新思路、新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上采用直观形象的即兴简笔画与诗歌朗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当黑板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出来,立刻增添了课堂的活力,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与美的享受,歌曲也很快被他们掌握。
新课程注重增添课堂魅力,并将这种美渗透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从而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强调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音乐要靠学习者去亲身感悟,决不能靠教师讲述完成。正如柏拉图所说:“强迫学习的知识是不会保存的。” 所以,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中,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因素,包括音乐爱好、价值观,并为终身音乐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强迫的学习,他们的参与性被教师所控制,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于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人云亦云”“缺乏独立见解” 的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将“静”转变为“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积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教材在每个单元中设置增添了有趣的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想意境,做表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如第三单元的教材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在《小动物唱歌》《快乐的小熊猫》等课中,都创设了学生歌表演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同时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并提倡在实践中学习。” 也就是说当今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改变过去音乐教学中以教师、书本为主的方式,取而代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这一基本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来,并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例如,在上欣赏课《春天悄悄来临》时,我就借助了听、想、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听完乐曲后,进行大胆想象,并且谈谈个人的感受,从而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激发他们的主体学习意识,同时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力、鉴赏力以及表达力都得到了相应提高。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都在一张纸上图画出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尽情地勾勒、描绘,这样学生的表现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更有效地发挥。
由此可见,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开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并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方式恰恰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枯燥地学习音乐,被动地感受音乐,机械地模仿音乐,可以说完全是按照教育者的思路被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突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鼓励音乐创造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有许多地方是留给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例如:第二单元的教材设计就较多地体现了创造理念。在《春光好》一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春游” 与“春耕”,而《云》一课则是让学生随着歌声即兴做动作,这一系列的编排无不体现了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重要性。
另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保证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极大变化,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授歌曲《小胖胖》时,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我创设了一个表演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分别到台前扮演奶奶、叔叔和小胖胖三个不同角色,之后按照歌词自由创编故事情境以及动作进行表演。课堂的气氛一下子被激活,思想情感得以渗透,而学生的创造意识也被教师有机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通过上述实践证明,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获得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等一系列能力,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所以,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会崛起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而我们也将为此感到骄傲,并更加努力地在教改路上探索、奉献。
上一篇: 试论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