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学海无涯“乐"作舟
――浅谈音乐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山东省高唐县第二中学 刘华路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让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显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再一味的因循守旧,那么“少慢差费”的现象就无从解决,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教育就难以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
在“语文实验室”、“各学科相互渗透”等实验相继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时,我们如何固守课堂这块主要阵地,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她的生机和活力呢?笔者就此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将音乐艺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情境交融,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愉快而不紧张的情绪下学习,潜移默化的将“春泉”灌输,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曲”径通幽――愉悦而不紧张的原则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一首几十字的古诗读了许多遍背诵起来还拗口,可是一首歌唱两遍,不经意间歌词烂熟于胸;临考前挑灯夜战收获甚微,而平时轻松、愉悦的学习记忆迅速,过目不忘;自己感兴趣的很快就能掌握,而被迫所学的即使学了印象也不深刻。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有一条基本的原则――愉悦而不紧张的原则。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枯燥无味的劳动。学习过程中不应伴随任何外部精神压力。他还认为在这种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状态,学生表面上处于安静、休憩、轻松的状态,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在处于学习和创造的最佳状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学生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验证明,教学中使用精选的音乐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充分利用学生情感性的活动,使学生大脑右半球积极活动,从而创造愉快而不紧张的气氛,达到学生有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的统一,大脑左右两半球协调活动,理性活动与情感活动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寓教于“乐”――教学中音乐作品的处理
如何恰当的因材施“乐”,寓教于“乐”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借助音乐、强化记忆,提高效率
在理科教学中课前的轻音乐或节奏轻快的流行歌曲(忌用刺激性强烈的歌曲或舞曲)可以使学生放松;检查复习,选用节奏缓慢、均匀、宁静的抒情曲,(如《春江花月夜》等)利于学生回忆,讲授新教材选用节奏缓慢、深沉、充满激情的欧洲音乐(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教师伴随音乐讲授教材内容,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巩固新教材、课堂练习,音乐节奏缓慢(如《苏武牧羊》)讨论时音乐曲调活泼、轻快的音乐(如《蓝色的多瑙河》)。这都是有利于学生心理放松。
选用音乐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学生特别熟悉的音乐作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借助音乐,深化教学内容
这一类音乐音乐作品运用的目的是为教材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促进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消化。如历史课讲到红军长征的有关章节我们可以演唱《长征》,欣赏《长征组歌》来感受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语文课上用《军民大生产》导入《记一辆纺车》了解背景,消除时代的隔膜,学习古代诗词时谱曲演唱体会其中的蕴涵,政治课上一首《七子之歌》可引出祖国统一的课题。这样的课活泼而不呆板,热烈而不紧张。
(三)创设意境,巧妙点拨
一篇优美的散文就象一首轻快的抒情曲,而意趣激越雄浑、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又如一副气吞山河的书画长卷。正因为艺术作品总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背景音乐创设出与教学内容恰切的意境。若辅以巧妙的点拨定能达到事倍功半的的效果。
一首古典的诗词我们可以触摸到《春江花月夜》的韵律,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仿佛屈原内心的独白,可能相隔千年,相隔万里,但是意境可以是相似的,情感可以是相通的。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对音乐作品的运用就挥洒自如了。你可说朱自清的《绿》里流淌的是《春之声》的旋律,舒婷的诗里散发出的是《天鹅》的宁谧,那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辛弃疾不就是一首首古典的名曲!
让我们把音乐引入课堂,以音符搭起攀登书山的云梯,让歌声化作学海航船的征帆,驶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上一篇: 如何利用作曲软件辅助乐队训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