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保健与治疗研究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队驻海原县职业中学

题  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保健与治疗研究

姓    名: 钱 陈 翔
学    校: 厦 门 大 学 第 九 届 研 究 生 支 教 队
驻 海 原 县 职 业 中 学
          课    程: 中 学 音 乐
2007 年  10 月  28日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保健与治疗研究

[摘要] 流行音乐作为音乐王国里的一个重要成员,以通俗流畅的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本文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对青春心理的作用谈起,通过对流行音乐中四种不同的青春类型的分析,揭示了流行音乐在青春心理保健与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以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流行音乐  青少年  保健  治疗


Study on the Mental Health Protection and Therapy of
 Adolescence in Modern Chinese Popular Music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music kingdom, Popular Music is popular with people, especially the adolescence, because of its special style and the formal represent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Popular Music, and analyzes four different adolescent types of it, then discovers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Popular Music about the mental health protection and therapy of adolescence. Based on this, the penman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we should exer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Popular Music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juvenile psychology. 

[Key Words] Popular Music  Adolescence  Health protection  Therapy


目 录

引言 5
第一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对青春心理作用概述 5
第二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青春心理类型的分析 6
第一节 青春的反叛――中国摇滚 6
第二节 青春的感伤――校园民谣 7
第三节 青春的坚持――港台流行歌曲 9
第四节 青春的主张――“漾”文化时代 12
第三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的青春心理保健与治疗 13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心理保健与治疗功能概述 13
第二节 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保健功能 14
第三节 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治疗功能 15
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8


引 言
“流行音乐”一词源自英文的“Popular Music”,它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1] 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以社会一般平民或亚文化群为文化的接受、消费主体,以这一社会文化群的思想情感为主要表达内容,因此更为注重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性、消遣性,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时尚性。因此,流行音乐往往被视为是一种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更多地强调它的感官剌激功能、娱乐功能与游戏功能,相应地淡化和抑制了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但实际上,作为一种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具有多元表现形式的音乐模式,流行音乐并不仅仅是艺术、是娱乐,它更是一种对社会真实生活的写实反映、它是精神寄托,是心情写照,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而这一点,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一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对青春心理作用概述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个体开始关注和思考“自我”问题的阶段。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经验、倾向和对世界的认识,希望通过他们自己的文化样式来确认自我。[2] 流行音乐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他们这些方面的需求。
不管在哪个时代,也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流行音乐在确认青少年的身份与自我方面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流行音乐通过反映了青少年对于现实社会未来理想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少年的精神抚慰和消闲娱乐的双重需求得以满足,并在其中获得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这种自我认同感与流行音乐之间产生了一种无形的“互动”。而另一方面,受这种“互动”的影响,流行音乐在表达青少年青春意识之外的其他作用也逐渐的显露出来。尽管从本质上来说,流行音乐只是创作者们为了表达个人的某种主观意识而选择的媒介,但最终,这种附着性的形式却渐渐取代了本质,使得流行音乐跳出了原本仅仅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模式,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指引与安慰,为青春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健与治疗的作用。

第二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青春心理类型的分析


第一节 青春的反叛――中国摇滚
1986年5月10日,在纪念“世界和平年”中国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以一首《一无所有》揭开了属于中国摇滚乐的辉煌篇章。作为一种自由、痛快、反抗成规的音乐语言,摇滚歌曲狂躁粗豪的音乐风格,强烈的反主流倾向和“另类”特色,恰恰迎合了年轻人在青春岁月中的烦躁、骚动和不安以及对于既成社会规范的自然反叛情绪,受到了当时大部分青年的欢迎和推崇。
“摇滚乐就是通过音乐来反大众化的东西,因为顺从大众的就是失去个性的、媚俗的和流行的。”[3]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摇滚人的共识。在摇滚人看来,这个世界正在以权力与陈规、虚伪与暴力,吞噬着我们自由真诚的心灵,因此他们渴望打破这种平凡的苦闷的世俗的桎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他们将摇滚乐作为一种表达他们内心直接感受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声嘶力竭的呼吼中宣泄着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既存事物的怀疑与批判。这一点在何勇的《垃圾场》[4] 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以形象化的存在主义哲学语言指出:
我们生活的世界,
就像一个垃圾场,
人们就像虫子一样,
在这里边你争我抢。
吃的都是良心,
拉出来的都是思想。
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叛都是这样的直接而严肃。如张楚的《b p m f》[5] 就运用了一种揶揄、戏谑的方式,将原本颇具“深意”的内容以轻松的“玩笑话”道来:
从没搞清什么是痛苦,
大概是背a o e i u,
终于明白孤独意思,
就是没人再打我屁股,
我做出的考试题目,
答案都是些无理数,
让我用“不”字造句,
我只会写出来“绝不”,
他们说我已经成熟,
可我智商还不到“二百五”。
除了怀疑、批判社会现状外,摇滚人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所遭受的必然的挫折和深切的无奈,也导致了他们对于自身有限能力的质疑。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即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焦灼与彷徨、悲观与激进并存的情绪。如崔健在《无能的力量》[6] 中所唱:
我一事无成,
但不清闲自在,
我白日做的梦,
是想改变这时代。
我现在还无能,
你还要再等待,
你是否还要我,
如果我失败。
你在我的身下,
我在你的身上,
你是否感觉到这,
无能的力量。
而何勇也在《垃圾场》的最后,大声的质问:
有没有希望?
有没有希望?
因为怀疑而渴望反叛,因为反叛而进一步怀疑社会,甚至怀疑自我,从而更加渴望反叛。中国摇滚的这种矛盾的循环一直持续到了90年代。其后,随着摇滚乐逐渐被社会被市场所接受,摇滚歌手在创作与演唱中才慢慢呈现出了一种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心态变化同步的自我调整,中国摇滚在取材以及风格上都渐渐的向市民化、流行化靠拢,逐步从愤怒走向了从容。
第二节 青春的感伤――校园民谣
90年代初,受当时风靡大陆校园的台湾校园民谣的影响,大陆的流行乐坛也开始兴起了校园歌曲的创作风潮。1994年4月,《校园民谣1》问世。它的成功不仅在于通过老狼、高晓松、沈庆等略带忧郁和沧桑的歌声,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推上了大陆民谣创作的最高峰,更重要的是它将“校园民谣”塑造成了一种音乐的代名词,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赢取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心。
总体上来说,大陆的校园民谣虽然承袭了台湾校园民谣创作的基本模式,但在主题与内涵的表达上却截然不同。台湾的校园民谣开始并盛行于台湾的经济起飞年代,歌曲中充满了浓郁的自信和乐观气息,即使是对于即将毕业离开校园的感情抒发,也大多歌颂同窗友情,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抱有理想与向往。[7] 如徐晓菁、杨芳仪在《歌声满行囊》[8] (陈云山词曲)中所唱:
今朝我们相聚时虽短,
诚挚友情似水长,
明朝我们离别奔向四方,
歌声满行囊。
同样,优克李林在《钟声轻轻响》[9] (姚嫌词,曹俊鸿曲)中所表达的毕业生的心情也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绪:
如果把每一颗年轻的心比喻成待扬的船,
今后航向人生的海洋上,
我们要乘风破浪。
此刻有太多的感想,
怎是一句谢谢说得完,
钟声响在心上,
一辈子收藏。
反观大陆的校园民谣,则多是对纯真破灭的无奈与遗憾,对校园生活的留恋与追忆。如李晓东在《冬季校园》[10] (高晓松词曲)中所唱的:
这冬季的校园,
也像往日一般安祥宁静,
也像往日,
有漂亮的女生,
白发的先生。
只是再没有人来,
唱往日的歌。
就含蓄的表达了对于离开校园后的年轻人逐渐被社会同化,丧失纯真与梦想的失望与哀伤。这种情绪在老狼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11] (高晓松词曲)中被具象化的投射在了那个“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身上:
你来的信写的越来越客气,
关于爱情你只字不提,
你说你现在有很多的朋友,
却再也不为那些事忧愁。
你说每当你回头看夕阳红,
每当你又听到晚钟,
从前的点点滴滴会涌起,
在你来不及难过的心里。
而在沈庆的《青春》[12] (沈庆词曲)中,这种青春的哀愁则被进一步的放大:
梦里的天空很大,
我就躺在你睫毛下,
梦里的日子很多,
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
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
它们在世间传说。
90年代后期的校园民谣创作,如《白桦林》[13] (朴树词曲)等虽然渐渐跳出了个体对于逝去的单纯的缅怀,将其延伸到了整个群体对于未来人生的迷茫,但仍然没有摆脱校园民谣整体柔软感伤、低缓悠沉的基调。也许正如高晓松所说:“写歌是种瘾,就像回忆是一种病,而感伤则是终身不愈的一种残疾。”[14]
第三节 青春的坚持――港台流行歌曲
上世纪80年代末,借着邓丽君及台湾校园民谣的余波,苏芮和齐秦也带着他们不同于早期港台流行乐模式的作品跨海而来。更加精细的音乐制作,更加贴近青少年文化心态的歌词风格,使得他们立刻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之后,随着卡拉OK的引进与普及,港台歌曲进一步风靡大陆。1991年赵传北京首都体育馆演唱会和随后的潘美辰演唱会,揭开了大陆流行乐坛长达数年的港台歌曲热潮,为如今港台歌曲在大陆流行乐坛所建立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
    港台歌曲之所以能够得到大陆听众的广泛欢迎,除了曲调优美,琅琅上口外,歌词内容贴近当代都市人群的心情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愤世嫉俗已经不再是青年人的象征。年轻的一代人在理想与现实、未来与现在等问题上显得更为成熟,更为理性,对他们而言,为梦想而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来得更为重要,“态度决定一切”。因此,近几年的港台流行歌曲创作,不再只是局限于传递爱情、友情、亲情等温情脉脉的表现,也试图表达自身对于理想及未来永不放弃的追求和希望。以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15] (王雅君词曲)为例,创作者在其中传达的即是一种面对挫折与彷徨永不言弃的坚持:
每一次,
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
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飞过绝望。
    我终于看到,
所有梦想都开花,
追逐的年轻,
歌声多嘹亮。
我终于翱翔,
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里会有风,
就飞多远吧。
    这种坚持同样也反映在五月天的作品中。如《倔强》[16] (阿信词曲):
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握紧双手绝对不放,
下一站是不是天堂,
就算失望不能绝望。
当然,年轻的坚持,在残酷冰冷的现实面前有时往往显得微不足道,但自信永远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动力。正如潘玮柏在《我的麦克风》[17] (kim do hoom、 jeom seung woo曲,林夕中文词,林夕、潘玮柏RAP词)中所唱:
是谁抢走了我的麦克风,
没关系,
我还有我的喉咙。
是谁看扁了我没有观众,
我自己,
第一个被感动。
对年轻的一代而言,挫折只是暂时的,微笑的直面失败才是年轻应有的姿态。正如五月天在《人生海海》[18] (阿信词曲)中所唱:
就算是整个世界把我抛弃,
而至少快乐伤心我自己决定,
所以我说就让他去,
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
有什么了不起。
虽然:
我想到,
遥远遥远的以后,
会不会有人知道我,
在这个寂寞的星球,
曾这样的活过。
但我知道:
遥远遥远的以后,
天长和地久的尽头,
应该没有人能抢走,
我永远的感动。
――五月天《一颗苹果》[19] (阿信词曲)
第四节 青春的主张――“漾”文化时代
迈入新世纪,青年人对于自我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他们不再满足于默默接受、适应这个成人主宰的世界,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漾”文化应运而生。“漾”来自于英文中的“Young”,意指年轻人。所谓的“漾”文化就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的青春流行文化,它通过小说、歌曲、电影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倡导一种勇于表达自我、表现自我的态度。
“漾”文化精神首先反映在了流行音乐创作上。这一时期,不论是港台还是大陆,都纷纷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表达专属于“漾”文化时代的青春主张的作品。其中,以周杰伦的作品最为得到青少年的欢迎。周杰伦将其本身所具有的我行我素的气质,在他的歌曲创作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
把音乐收割用听觉找快乐,
开始在雕刻我个人的特色,
未来难预测坚持当下的选择。
――《我的地盘》[20] (方文山词,周杰伦曲)
除了宣扬自我个性的神圣不可侵犯外,周杰伦还勇敢的将他对于某些现象的看法写进歌曲中。如《外婆》[21] (周杰伦词曲)中借与小表妹之间的对话所表达的对于金曲奖失利的不满与失望:
(女)大人们根本不能体会,
表哥他的用心,
好像随他们高兴,
就可以彻底的否定。
(男)否定我的作品,
决定在于心情,
想坚持风格,
他们就觉得很欢乐。
没惊喜没有改变,
我已经听了三年,
我告诉外婆,
我没输不需要改变。
(女)表哥说不要觉得可惜,
这只是一场游戏。
第三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的青春心理保健与治疗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心理保健与治疗功能概述
从广义上来说,音乐与人类的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反映了情感的形态(例如外形或结构)。人类认识到显示在音乐中的流动、起伏或分解的模式,持续的或突然的紧张和坚定的模式。此外,我们也受到了这些模式的影响……我们容易受到音乐的影响,是因为音乐的形式已经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 [23] 正是基于这种“共同性”,音乐往往被视为是一种能够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保健与治疗功能的“良药”。对于这一点,两千多年前中外哲学家们就已经予以了认可。荀子曾在《乐论》中谈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毕达哥拉斯也认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回复内心能力的和谐……适当的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身健康。”[24] 而这其中,流行音乐对于个体心理,尤其是青春心理的保健与治疗作用又最为明显。
青少年是流行音乐的最主要的接受群体,他们伴随着流行音乐的节奏而成长。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了青少年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呼吸。它来自年轻人的灵魂,不仅组成了他们性格与生活的一部分,还反映了他们在某一人生特定时期对于现实社会未来理想的价值观。但除此之外,流行音乐还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功能,[25] 引导着青少年个体的情绪、心情走向,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诱发、宣泄,从而起到保健甚至治疗的作用。


第二节 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保健功能
青春期中,青少年在心理上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与生理发育不同步的矛盾状态。一方面,他们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而强烈要求独立,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而保持了儿童似的依赖性。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最受青少年偏爱的音乐形式,在歌曲的创作上本身就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因此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更容易为青少年所认可、所接受,也更容易对其情感的变化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举例来说,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青春心理的矛盾性决定了他们在情感交流上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他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或主张,而另一方面,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又不敢与他人沟通,羞于与他人沟通,害怕被别人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流行音乐就成为了贴近他们心灵,为他们传递心声的“第二个声音”。正所谓“分享让痛苦减半,让快乐加倍”,流行音乐将青少年那些想说又不能说,或者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说的内心最隐秘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使青少年在心灵上一方面产生了一种“理解万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又获得了一种心事得以畅快倾诉的轻松感。
此外,青少年在判读、理解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其与自己的真实心境或情感体验相联系,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辨认出了自己情感的某个方面,产生出一种“怎么和我的故事那么像”或“这就是我想要说的”的共鸣,从而在其中获得情绪的释放或者舒解。笔者对海原县职业中学高一(7)班、高一(8)班共150位年龄在15到18岁之间的同学进行过调查,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论是哪个年龄层次,都或多或少的喜欢通过流行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快乐的时候想要放声歌唱,痛苦的时候也需要歌曲的陪伴。可以说,流行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当然,根据年龄、性别、心境等多方面的不同,对于流行音乐类型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如同样是失恋,有的人就会选择前述的摇滚歌曲,通过那些疯狂激情的嘶喊,将心中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悲伤释放,而更多的人则会选择类似张信哲的《别怕我伤心》[26] (李宗盛词曲)这样的歌曲,借对歌词的吟唱表达一种对于逝去爱情的不舍与痛苦,使原本苦闷的情绪在一种类似于“同病相怜”的认同感中得到弱化或释放。与此同时,与歌词相契合的哀伤幽怨的旋律,也对聆听者心中的消极情绪起到了宣泄的作用。虽然从表面上看,在消极的情绪中聆听这样一首忧伤的歌曲,会令他们心中的郁闷与苦涩更为浓重,但实际上,在聆听的过程中,内心的情绪由于找到了适当的宣泄出口,得到了充分的疏导,反而趋于和缓、趋于平静。


第三节 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治疗功能
所谓的音乐的治疗功能,美国国立音乐治疗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在其1997年出版的《音乐治疗如生涯(Music Therapy as a Career)》中给出的界定是:“把音乐的成就当成治疗的目标;令音乐达恢复(restoration)、保持(maintenance),及改进(improvement)个体心理及生理健康的作用,以使个体在行为上带来良好的(desirable)改变”。[27] 音乐之所以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及生理健康产生恢复、保持及改进的三种作用,一方面是由音乐本身在物理学、生理学上的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上述的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共同性”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决定认知”[28] 的效应。
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机械波(即声波),它可以通过其具有一定规律和变化的频率,振动作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使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改善器官的紊乱状态。而从生理学角度来说,音乐中的节奏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体的特征节律有着奇妙的共通,能够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且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起到促进激素分泌、促进新陈代谢、镇痛等功效。但音乐的奇妙之处不只在于此,还表现为它在心理学上,对于人类的情感塑造与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流行音乐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之所以将流行音乐视为最能表现音乐的心理治疗作用的形式,是因为流行音乐不仅具有纯粹的音乐旋律和曲调,还具有具象的语言,即书面化的歌词。这一点对于心理治疗尤为重要。流行音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听众在欣赏音乐旋律的过程中,未必能够领略到创作者的真实的用意及心情,即在纯粹的音乐欣赏角度,听众与创作者之间是分离的。而真正能够让听众与创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使听众切实的了解流行音乐所要传达的信息的,则是流行音乐中所运用的语言及其所蕴藏的创作背景。透过这些语言、这些背景,听众将一些非音乐的东西带入了流行音乐的体验之中,在聆听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音乐旋律所要告诉我们的故事,还了解到了一些由音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指向其自身之外的其他的事物”,[23] 从中获得了一种纯属于个人的、特殊的感受。
因此,我们可以说,流行音乐中的言语意象的表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听众个人的精神感受,才是流行音乐在心理治疗方面最重要的意义所在,而音乐旋律则是处于一种次要的位置。强调流行音乐对于青春心理的治疗,即是要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上述意义,针对青春心理的属性与特点,通过选择适合的流行音乐,以激发、唤起青少年的某种特定的感觉,从而达到矫正、改善与补救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状态,使其更加的健康、更加的愉快,以达到适应社会的最终目的。
举例来说,由于青春期中生理、心理的双重变化,许多青少年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自卑感。这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虽然人人都有,但如果不正视它,任其自由发展,也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导致其与外界沟通的障碍,最终形成自闭症等心理疾病。要想消除青少年的这种自卑感,将其引导向健康的轨道,就需要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寻找到对于自我的认同感,实现与外部世界的正确联系。而作为青少年表达自我感受、丰富自我情感的重要途径,流行音乐中所表达的坚持自我,永不言弃等积极向上的青春态度,恰恰就能够满足上述需求。通过对于这一类型流行音乐的欣赏,青少年可以在其中得到启示与反思,获得自信向前的支持与鼓励,从而激发出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最终克服自卑感。


结 论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虽然只是创作者个体主观情感的结果,但其中所蕴涵的青春主题与青春意识,却能够折射出年轻群体的整体精神、情感状态,并通过他们的认同与共鸣,达到对青春心理健康的保健与治疗作用。但要注意的是,流行音乐是一把双刃剑,其中既有前述的如表达青春的坚持、青春的主张的积极向上的部分,也有许多包含着低级趣味、消极思想等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歌曲。受这些歌曲的熏陶,青少年会逐渐淡忘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远离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而沉浸在价值的虚无和对物质的盲目追求中,最终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这两方面作用,在对流行音乐进行充分细致的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流行音乐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的心理、情感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化被动为主动,针对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多创作一些能够激发其向上的励志歌曲,将“青少年选择流行音乐”转化为“流行音乐寻找青少年”,未雨绸缪的对青春心理进行有益的疏导与指引,主动为他们的心理保健与健康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佚名.关于流行音乐[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462717.html?si=5.2007-01-17.
[2] 王静.当代青少年音乐偏爱的成因阐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12-114.
[3] 王一.音乐在世纪末的中国――后现代主义与当代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4] 文涛.大陆、台湾校园歌曲的情感光谱[J].校园歌声,2006,3:36.
[5] 白帆.校园民谣[EB/OL].http://www.4808.com/togao/bf/xymy.htm.2007-04-13.
[6] [英]梅塞德斯•帕夫利切维奇.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M].苏琳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7] 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8] 吴宗友.中国大陆当代流行歌曲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5,6:4-10.
[9] 林贵美.音乐治疗与教育手册――音乐治疗与教育的基本概念与活动设计[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2.
[10] 葛雪松,吕茵.论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2006,6:133.
[11] [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何乾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3] 钱丽娟.音乐•社会•心理学――谈音乐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60.
[14] 盾生.歌词创作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15] 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6] 赤潮,主编.流火――1979-2005最有价值乐评[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17] 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8] 卢新予.透过通俗音乐看多元文化的社会作用[J].艺术评论,2007,3:68-69.
[19] 高怡.细读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爱情[J].四川戏剧,2006,3:17-18.
[20] 余成宽,赵宏宇.通俗音乐的美学范畴及文化属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150-152.
[21] 罗锡文.关于流行音乐[J].音乐探索,2006,1:52-59.
[22] 傅秀宏.2007流行青春“漾”文化[J].观察与思考,2007,Z1:106-109.
[23] 赵宇.中国音乐治疗初探[J].民族音乐,2006,4:58-59.
[24] 马前锋,翁洁静,李琼.中国传统的音乐治疗[J].心理科学,2006,6:1470-1473.
[25] 吴继红,万瑛.音乐治疗中的情绪与认知[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3:105-108.
[26] 刘伟,李君荣,姜学林.音乐治疗与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又到比较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92-101.
[27] 张琰.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音乐,2004,1:105-107.
[28] 李松.音乐心理学研究新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17-118.
[29] 张姣琳.音乐的“用武之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43-144.
[30] 王旭东.我国当代音乐治疗学概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4:1-12.
[31] 赵秀彦,王则远.浅谈音乐的情感性――兼谈音乐审美的心理基础[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16-118.
[32] 罗小平.当代音乐学中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动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3:7-16.
[33] 周蓓.从当代心理学看音乐认知教育观念的发展与更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1:53-57.
[34] 叶婷.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价值[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99-103.
[35] 张鹭.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表现[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7:126-128.
[36] 关新,邹昊.浅议流行音乐流行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贡献[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1-93.




上一篇音乐高考考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