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歌唱是培养学生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处于变声阶段,学生的音色富有“个性”,同时他们又缺乏声音优美的标准的概念。未经训练的学生不会采用头腔共鸣、高位轻声的唱法,音到了高音区会出现撕声力竭的叫喊,好像不如此唱就不能表达内心的感情,其实这是违背学生歌唱的特点和规律的。还有许多同学有很强的歌唱愿望,但他们都为自己“窜”不上去的低嗓音和难听的音色而“临阵脱逃”。其实,歌唱的能力是可以后天改造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中学生歌唱的科学发声训练,让他们满怀激情地追求美妙的声乐世界。
大家知道,许多乐器的演奏都离不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动力、发音体、共鸣。就以二胡为例:运弓是演奏的动力,琴弦是二胡的发音体,而琴筒是二胡的共鸣腔体,而歌唱有别于器乐演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歌唱以人体自身为乐器。古往今来,声乐教师训练学生发声技巧都围绕这三个要素展开进行的。在我的歌唱训练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的:
一、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气息支持
帕瓦诺蒂说过: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可见,要学生学会歌唱的方法,首先要学会正确的呼吸。
呼吸是人的本能,为的是吐故纳新、生命的需要,而歌唱的呼吸是为了气息更饱满、声音更有威力和表现力。歌唱时的吸气量比生活中的自然吸气量多,学生往往由于“贪心”吸得脸红脖子粗,这相反造成发声器的僵硬,气息难以控制。呼吸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唱一个乐句比讲一句话的时间长得多,又有音高上的严格要求,歌唱需要比讲话有更多、更长的气息支持,如果靠学生习惯的较浅的呼吸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吸气应要求学生双肩放松、胸脯自然挺起,精神振作而上身放松,随着口鼻的开启气息很自然地流进扩张的胸腔,这使人为地下降横隔膜。横隔膜的运动是呼吸的原动力,我通常让学生两手插腰来感觉横隔膜的运动在改变胸腔的上下径,乃至上腹和后腹部位舒展外张,如果横隔膜的持续下降至小腹膨胀,学生就达到了常人所说的“小肚子一鼓,气流丹田”了。如果学生学会了这样吸气,他们的气息是深而多的。而呼气是主动又有控制的,这就需要气息的支持,也就是需要向内下吸的保持力量和向上向外呼的支持力量,而向上呼的支持力量大于向下吸的保持力量,这时小腹就明显地内收,好象“吸中有呼,呼中有吸”,努力将气息控制在腹部周围,避免上浮,同时放松肩膀、胸部及膀子周围的肌肉,以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如果控制好了气息就会感觉有一股风样的气流圈从腹部到头在连续不断地滚动。
通常,学生理解了呼吸的过程和作用而又缺少实际的训练,于是我要求学生每次临睡前躺在床上平静地练习呼吸。因为人躺着呼吸时,身体是放松的,心情是平静的,手轻按腹部就能感觉到呼吸运动而造成的小腹高低、上下的明显变化。我常要求学生坚持睡前练习呼吸运动,练累了也很快就睡着了。通过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下练习,他们有了歌唱呼吸的正确方法,当他们站着的时候气息运动就会逐渐产生流动感,也就有了声音圆润的最初感觉。然后,让学生练习发“sol”这个长音,让学生尽量唱得长一些,哪怕多坚持0.1秒都可以,从而加强横隔膜得锻炼,体会呼吸的支持。也可以让学生一口气唱他们喜欢的歌曲,唱到他们气息无法支持为止。
总之,呼吸是一种技能,又是艺术表现的手段,正确的歌唱发声一定要包含正确的呼吸方法。而在歌唱训练中,呼吸应随着的音的高低强弱的变化而变化,随乐句的长短和分句进行调节,随情绪的变化而或激动或柔美。
二、要求学生打开喉咙
意大利有句话:你把气吸好了,打开喉咙就唱。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声音出不来,有的喉音较重,唱了不久嗓子就疼,有的学生唱到高音区近似于喊叫而声音发抖、刺耳,原因就在于没有打开喉咙。
1.打开喉咙的一个重要的外观标志是喉结下沉。人的声带长在喉的甲状软骨中,也就是喉结内。男生的喉结随发育而明显,女生的喉结在外观上看不出来但并非不存在。无论是男是女,歌唱时的喉结一定要往下拉,这一点十分重要。而有的学生为了努力使喉结下降就用力压舌根、拉下巴,造成紧张的状况是不利于发声的。正确的做法是舌面平伸、自在,体会打哈欠、大笑或大哭的感觉。我告诉学生按大哈欠时的喉结位置去发音,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途径,并指出歌唱时应该保持这样的状态。也不妨让学生把头往后仰来发声,喉结就下降了,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是松弛、自然的,但也是空洞、没位置的,可这是体会打开喉咙的好办法,并指出歌唱时一定要把头恢复到正常状态。当一个人喉咙打开时,喉咙会向四周扩张,喉结和喉的底部感觉是向下拉而又沉稳的,这时的鼻咽、口咽和喉咽都处于兴奋的扩张状态,牙关也是张开的,也就是说喉、口、鼻、咽腔形成了一个适合发声共鸣的管道。
2.在实践中,我认为u和i这两个元音相结合练习打开喉咙效果较好。因为发u元音时,喉位最低,声音最通,这是u元音强迫内部力量来打开喉咙的作用。i元音较其它几个元音对声带的要求最强,在练习i元音时,声带承受的压力也较大,练习时间就不能太长,所以把i、u结合起来练既拉紧了声带又稳住了喉头。练习中必须注意i和u的共鸣位置统一,不让u的位置掉在i的下面,因为i容易进入鼻腔,u容易暗淡沉闷。如:
2/4 12 34 | 54 32 |12 34 |54 32 |1 - ||
u i u i u
当学生初步学会了打开喉咙的方法,老师就应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注意每一个字的发音。比如,八年级教材中有《啊,老师 妈妈》一歌,第一句的歌词是“我爱老师,我爱妈妈”,这些字的母音是“o ai ao I a” ,发这些音也得稳住喉头。这样,气息才能更畅通地运行,声音也自然会丰满、圆润了。
三、努力使学生有充分的面罩共鸣
有位歌唱家说当他舞台上感觉自己的声音在头部有鸣响时就情绪稳定、感觉一切正常了。所以,对打开喉咙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就要拉紧声带打开喉咙去追求共鸣了。
各种乐器都有各自的共鸣腔体,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例如小号、军号饱满又传达致远,就是由于喇叭共鸣的作用。初当歌唱的同学,往往自然声区较好,但声音位置低,唱高音困难。而歌唱的发声必须采用高位置头声的训练方法,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无论唱高声区还是低声区都应该从头声的训练方法来唱歌,以追求面罩上的共鸣。所谓面罩,就是上口盖上面的所有腔体:鼻窦、额窦、上额窦及额首。如果取得了较好的面罩振动,也就说明这是一种好的发声方法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检验发声方法的途径之一。如果喉咙是完全打开的,横隔膜是深呼吸下沉的,又取得了良好的面罩共鸣,声音就会松弛、宽厚、通畅、明亮。
1.高位置的面罩共鸣,需要找到“声门适度感。”
声门是声带闭合的间隙,所谓“声门适度感"就是歌唱时声带的适度闭合。闭得太紧,气息就不通畅,而且声带上容易挂着喉咙肌肉的力量。反之,如果闭合无力,声门就会漏气,声音也必然空洞无力。须强调指出的是要让学生“找气不找劲”,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肌肉运动,感觉上自己的嗓子周围和下巴也都是松弛的,没有任何多余的劲,声音听起来也就清澈、连贯、优美,这就说明声门适度了。当有了良好的呼吸动力支持和通畅的共鸣空间,再有了声门的适度感,声音就会再进入面罩以后有一种光泽闪亮的高泛音,如薄薄的蝉翼悬挂再头腔鸣响,余音绕梁。
2.多练“哼鸣”练习。面罩共鸣实际上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所以我很重视学生的哼鸣练习。哼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有人高兴时会哼小调,不满不服气时会用一声“哼”。这可简单,但歌唱中的哼鸣要求喉咙不要捏,要打开,喉结放在最低位置上,笑肌要提起,自然地面带微笑状,而且把“哼”的感觉贴在叹气的深呼吸支持之上,否则哼不到面罩里,晕乎乎的让学生体会一下擤鼻涕的感觉。这时的横隔膜是有力的支持者,全身要畅通,尤其是肩、胸部位要放松,胸口不要想着劲,向下叹着哼。在检验哼鸣方法正确与否时,可看学生的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又不影响发声,如张嘴闭嘴哼一个样,音色不变,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训练发声时,我常采用“m、n”带出元音,这种办法可让学生先找到鼻音在找面罩共鸣。
如:5 4 3 2 | 1 - ||
Hm ( ma.me.mi mo mu )
这是一条较好的哼鸣练习,中声区先练,再向两头扩展,最好放在每次练声前做,可用半音模进进行。从上往下唱比较有利于放松,比较容易使声音进入面罩共鸣。可启发学生“闻花香似地打开嗅觉区""微笑抬起面颊及打哈欠似的口腔动作”。而“ma、me、mi、mo、mu”的练声可先“念”后唱,让学生抬起软腭,充分张开喉咙,进行“念”,确保高位置的头声,初练时不妨让学生上下唇轻含大拇指(牙齿不能咬住大拇指),训练两三遍之后让学生放下拇指又保持含拇指的感觉。这样的声音较轻,但并非是松垮无力的。在Hm音哼会之后,以哼带“念”入“唱”,不妨让学生双手触摸横隔膜,感受横隔膜的向下低沉支持和位置高而“竖"的声音,再试一下du音练习。du音能让学生体会横隔肌的支持,然后再练一下就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追求共鸣不得忽略气息支持。
4/4 5 5 5 5|5 - - -
du
4/4 5 5 5 5|5 - - -
a e i o u
3.模仿小声哭泣,体会面罩共鸣。
我们在电视里常常看到歌唱家廖昌永唱歌,我在听他的歌时觉得他的声音好象离喉咙很远,完全超脱了。其实,当他掌握了面罩共鸣的唱法,声音才具有高位置、高泛音、穿透力。初学歌唱者不可能有他那样高亮的共鸣,但可以从最初的模仿小声哭泣来感觉。大家逐磨一下,人在哭泣的时候声音为什么会变宽、变暗?其实,当人在无意中打开了喉咙,喉结位置低而舌根一点也不下压,上腭也“兴奋”地抬起,而横膈膜的动作变化幅度也大了。当然,模仿小声哭泣是一种体会共鸣的感觉,不能让学生带着哭腔进入歌声,而要诱导学生在发音实践中把握哭泣时的发声状态。
4.以鼻尖为界限,分清“1号位置”和“2号位置”。歌唱的共鸣也许很难让学生理解,我就告诉学生鼻尖以上是“1号位置”,鼻尖以下是2号位置,如果声音掉在鼻尖以下就缺乏共鸣而象平时讲话一样“白”了。于是我自己把歌唱中的歌词用1号位置和2号区分着朗诵和唱,强调1号位置是统一母音的形成部位,即母音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后咽壁之间形成,不能随意的象语文老师领读那样把 “i”“e”位置靠前,“a”的位置靠后,“o”“u”的位置再靠后,而是把每一个母音都推到1号位置。可以说学生的读字比唱词的声音更重要,因为扎实的读字是正确发声的基础。学生会“读”了再去模仿老师的1号位置歌唱,渐渐地学生掌握歌唱的共鸣,懂得了歌唱必须寻求1号位置才能取得声音的和谐统一。
英国声乐家金・帕默尔说:唱歌必须自然地进行,美好声音的产生就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美和经过严格的训练。唱歌是创造乐器的过程,老师教学生其实是制造一个歌唱的发声乐器并去演奏这个乐器。学生没有天生具备乐器所具有的音域、音色、音量。老师就要耗时间费精力去正确传授,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并长期坚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发声,使学生发声系统的各器官肌肉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看似十分单调的发声练习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声乐发声技巧。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和接受能力去因材施教,探究适合不同个体发展的捷径,真正让学生掌握有气息支持、打开喉咙、高位置的歌唱。这样,歌唱中的音质、表现力等其他问题就容易进一步教学了。
上一篇: 也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的运用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