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伏尔加船夫曲》教学案例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我把《伏尔加船夫曲》教学过程设置为课前研究,上课过程,课后反馈,以及教学得到的启发.
            一、课前研究.《伏尔加船夫曲》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李叔同说: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但是如要从音乐中汲取力量,就必须有感性认识,只有在情感上获得认同,才能产生共鸣。所谓感性认识包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指对音乐旋律方面的体会.二指对音乐思想背景的认识,而深层次的认识,应该是对音乐作品的精神上的理解和激励,使人产生积极奋发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以欣赏《黄河大合唱》为例,学生得到的反应是难听,为什么这样热烈地激励一代人的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在当代少年的心目当中,还不如仅仅是“唧唧我我”的流行歌曲呢?这不仅仅是因为旋律优美的问题,而是因为歌曲产生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其旋律产生的激进精神,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相同的原因,教学《伏尔加船夫曲》很明显产生由于“地域性”、“时代性”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课文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伏尔加船夫曲》,体会沙皇政府统治下的贫苦劳动人民的疾苦,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生活。然而,也是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忍辱负重,负起了历史赋予的重任,一脚踏开世界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精神,才创造了今天的俄罗斯人民的美好生活。而这些内容和现在学生的生活有比较大的距离,应该说落实教学目标是有一定的难度.
       二.上课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方法和措施:
      (1)做教学课件、设置课堂氛围,墙壁上悬挂着俄罗斯风景画、地图、国旗、和列宾所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油画,以此创设课堂情境。
       (2)举出同类作品,作为比较其中文化和思想上的差异,如《伏尔加船夫曲》和《黄河船夫曲》的美术作品。黄河大合唱是混声合唱曲,全曲快速、高昂、激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抗战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增加感受,体会欣赏对象的机会和时间,宁可放慢教学中的速度。又如多设计些感受审美对象的活动,教学本课,多适当加多时间,倾听乐曲,从听觉上加深感受对象的活动。或者模仿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拉纤时的形式,虽然并不能深层度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但是对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体会.而且活跃了上课的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印象.
        (4)作为欣赏课,为了抽出时间,给学生体会《伏尔加船夫曲》。教学过程中,我增加了聆听音乐的时间:一、是在进行师生对话和交流过程中,以播放音乐作为背景。二、适当减少技术层面的培养,如乐谱的记认和节奏的讲解,主题思想的分析。
          (5)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借助电子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形声色并茂,可以使听觉方面的知识转到美术方面.我制作了古筝演奏的乐曲,《黄河船夫曲》的MTV,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伏尔加船夫曲》.
         ( 6)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歌曲还是乐曲教学,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联系音乐,是能够创造很丰富的想象 ,比如我让学生聆听一段音乐: 1=D 4/4 5 3 6 3 0 | 5 3 6 3 0 | 然后让学生从音乐中去体会什么?下面是师生 的一段对话, 生:我仿佛看到了纤夫在远方拉纤劳动动作和沉重的步伐,渐渐向我们走来,只能听到隐约的号子声,同时表达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呻吟和叹息。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听到那些号子?它们起什么作用? 生:打夯号子,抬石头号子等。在劳动中起着协作、一起用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答的很好,号子很多如: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抬木,江河摇橹、拉纤、放排,码头搬运,建筑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盐等劳动几乎都要有不同的劳动号子相伴。这些都是民歌中的一种,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因此是人们劳动中集体创造出来的。
         三.我很想对此类课程作深度层次的分析,所以在课后,给教学效果作过摸底和反馈。
        1、学生能轻松地吟诵其中的某些篇段,对课文的旋律有乐感的认同。
        2、学生稍微了解课文的背景认识,经过课堂教学以后,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稍深的体味。
         3.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不是很塌实,但是对纤夫拉纤事情的经过 有表象的认识
      四.通过本教学过程和案例,我觉得有几点启发:
       1、音乐作为艺术课程必须具备人文学科的价值,音乐学习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在广泛的文化情况中认识欣赏感悟音乐,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类文化的体验。所以在欣赏教学中,从技能性的传授提高到思想文化的层面中,就更能反映素质教育中变专业教育为通才教育的改革思路。
        2、作为欣赏课,不仅仅是频繁的视听,也不是教师作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师生互动课,特别是学生是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人物,听者才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决定的因素,没有读者的参与,任何优秀的艺术只是堆物质材料而已。因为在理解过程中,渗透着想像和与再创造,而这些是需要学生有合理罗惯的语言组织自己的思想。所以在欣赏课中是需要师生对话,必须创设对话平台。
       3、欣赏政治性题材强的或者时代感明显的音乐作品,可以借助多种课件来加深学生印象,如本课时中的俄罗斯风景,列宾美术作品等挂件,可作直观印象。〈黄河大合唱〉〈黄河船夫曲〉等音乐作品作为对比,如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关于纤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纤夫在痛苦的行进。”――从而使学生与作品拉近距离,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4、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营造作品形式分析的学习平台,现代教育技术形声色并茂,表现艺术手法多样,富于变化的多样性。音乐欣赏课在多媒体教室中,借助电子技术,完成听觉、视觉、质感,、想像等多种方式的糅合,容易营造良好的欣赏教育的氛围。

 




上一篇“开心词典”的启示―谈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