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本文从两则案例出发,分析了教学设计上的不足,对如何正确对待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设计准备七分,三分课上自由发挥,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比花大量时间精力在设计上更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设计 案例
先看案例1:某优质课评比大奖获得者送教下乡,准备得非常充分,老师按照以往的设计按部就班,没想到那里的学生却不买帐,课堂教学效果相当差,显然已经是失败了。执教者愤愤然:人家都上得好好的,就这里的孩子不懂配合,基础太差!
案例2:一教师送教下乡,在课上对一个孩子循循善诱,大胆鼓励,使那孩子对上课表示关注,原班主任却长嘘了一口气:那孩子是班上有名的调皮捣蛋鬼,真怕在课堂上给老师难堪。执教者回:幸亏你没说这情况,要不我就可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孩子,就发现不了他的优点了。
同样是借班上课,同样是送教下乡,两节课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何在?前者把问题归结与学生的不配合,素质差;后者则从不经意的对话中发现孩子的可造之处,保护、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设计上说,两者都很充分,也可以说都不充分,那就是两者对学生的关注都不是很多,但结果却不同。单从教学设计上说:
一、再充分的教学设计,也有缺陷
教学设计再充分,它也会因为上课的对象、时间、地点甚至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任何事百密总有一疏,课堂上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或其他情况都可能隐忍而发,这是教学设计不可能设计到的。具体的操作者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操控现场,这跟设计无关。
二、过分充分的设计,反成桎梏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灵动的呼应,课堂上时时的变化会让师生产生刻刻的惊喜。学生的反应、回答会让老师得到新的启示,开始新的教学设想。一节设计充分的课,教师上课再没有随机应变、应时造势的灵动。如案例1,老师的不懂变通只会依葫芦画瓢,结果上课失败。甚至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反应”和“答案”都设计好了,于是才出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循循诱导”,学生的回答跟老师早就设计好的答案――多媒体大屏幕上的答案一致,而不去管学生的答案是否更有创意、更贴切、更符合当时的场景。学生的思维因教师的设计而失去创造的活力。久之,学生将因为自己的回答不被老师采纳而失去信心,也会因为“反正老师会公布标准答案”而失去思考兴趣。而老师也会因此而感觉“孺子不可教”,然后又回到“填鸭式”教学,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三、充分的设计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一节经过充分设计的课,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因某种原因而遭到失败,特别是一些教师期望值很高的课,对该教师的打击那是相当大的:因为教师的投入和付出与获取相差太大,这样的事情出现几次,会让教师失去对上课的激情和兴趣,而且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连那么好的课他们都上不好,还能上什么样的课?从而对学生失去信心。而学生的感觉也是相当的敏锐,老师上课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案例2中的那个学生,如果上课的老师充分地考虑到了他的情况,就会对他有成见,不敢去叫他,就怕万一他上课捣乱,那么他也就会因此而发现不了自己的潜力,对他的上进心、信心、积极性打击颇大,还可能因此而造成师生间的仇视。
四、充分设计增大教师工作压力
精心的设计,一般要花多少时间?为了一节公开课很多老师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寻找资料,准备课件,再三修改,特别是在开课前一星期更是紧张,背诵设计内容,等等。如果每节课都这样设计准备的话,那么教师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才行!而现在的教师有这么多的时间吗?上课、改作、训导学生、自我进修等等,充分的设计最多象那些吃饭偶尔饕餮一样,一学期来个一节两节差不多了。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教师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五、教师对充分设计的课产生依赖
因为对课件所花的心思和时间比较多,所以在运用操作上就产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如第一个案例,老师相信自己的设计绝对是没有问题,在经过那么多次的讲课以后,更坚信教学设计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学生,反而不会从设计本身或自己操作上去想症结所在。而同时,可能会因为课件完成的不容易,使老师产生“今年用了明年用,教材没变一直用”的想法,以前对教案的运用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能重新用自己的想法对教案进行修改的毕竟是少数,很多还是“吃老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继续发生在教学设计的运用上。
那么我们如果不用教学设计的话,是否情况会好呢?那肯定就更加不行了。所以如何在教学设计上留些空,能让下一次的课堂在设计外更精彩,是我们的目标。
面对教学设计,教师去实施是一种再创作。优秀的教师,无论设计如何,有时候根本就不用设计,他都能上得精彩纷呈,给我印象很深的是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设计的课。魏书生能在外人看来根本就没设计时间和准备下把课上出彩,本人认为这是他平常的时间下得多:
一、设计不单单是针对性。为了上好一节课,除了在课前要注意要点外,平常更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看来不起眼的准备上。比如时时关注教学理念,不但是专家,更要注意收集跟自己差不多的教师是什么想法,从中设定自己的风格和模式,寻找适合自己并能让自己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日常资料积累上花费时间,这样就能在上课前不用紧张,坦然自若地应对从容,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相关知识有了积累,知识面扩大到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笑话轶事,想方设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但能提升上课学生的注意力,更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对音乐,还有其他相关知识。
二、提升自我素质能力。完善自己的能力,爱好广泛,并有所专攻。除了知识面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能熟练运用,创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必须有教师对此形象有自己的见解,不仅只是借助媒体,教师自己的演绎会让艺术形象更栩栩如生。教师的能力不能像“茶壶里的饺子,有嘴倒不出”。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学生,就需要教师的推销能力,教师的“唱、念、做、打”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材让学生的接受度。
所以,本人在此呼吁:设计准备七分,留三分课上自由发挥。
1、教师要自留施展空间。任何事情不要安排得满满当当,不要让一节课拖累其他的课。每节课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会不断发现另一种方法更好,每节课都能进步一些,有所收获。
2、给学生一个表现空间。不要把学生的思维设定在你的思维里,更不用条框控制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要做的是激发,而不是替代。
3、让学习有一个回旋空间。老师也可能出问题,教材也不是十全十美,允许错误、失误,可能会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应做到无形设计精力多于有形设计,思考更多于书写,内心的审视要多于对其他的忿怨。一个教师如果做到以下几点,何愁不能上好课呢?
1、教材内容烂熟于胸;
2、相关知识技能了然于胸;
3、巧言妙对成竹在胸。
这是我能想到的,相信其他教师看了这两则案例有其他的想法,在此投石问路,希望同仁不吝指教。
参考书籍:《班主任之友》
《魏书生教学经验》系列
上一篇: 音乐课中:““老师,学这有啥用?”---有感于学生的一句提问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